生命化理念下“律动课堂”建构的思考
2021-09-30吕斌
吕斌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课堂改革,应指向学生未来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关注学生全面素养。为了更好地推进“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框架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文山初中于2018年10月在原有“双互课堂”的基础上实施“律动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 生命化;律动课堂;建构;思考
“律动课堂”是在生命化理念下,在充分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尊重学生主体差异发展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根本、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的课堂。课堂教学紧扣“自主预习,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反馈,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把学生预习与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与教师参与,学生展示与教师激励,学生探究与教师引领,学生达标与教师测评融为一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以学定教,教基于学。
一、自主预习,质疑问难
“律动课堂”的学生自主预习环节,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的关键在导学案设计。
(一)“律动课堂”导学案编制应凸显精准
导学案是“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是一种集教师的导、学生的学、学生的练、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导学案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导学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导学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其中学习过程要求按照三个步骤进行:“自主预习,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反馈,拓展延伸”。导学案的设计要求凸显三个问题:要到哪里去?(学习目标);怎样去?(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到了吗?(目标评价)。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律动课堂”导学案的使用应着眼增效
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导学案进行预习时,应注意提醒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测一测。
1.读一读。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并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记号,作为和同学对学和群学时的重点。
2.想一想。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和同学讨论,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说一说。预习时对感到认识模糊的知识,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掌握了弄懂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4.写一写。写一写在预习中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在书上圈圈写写,像语文上对字词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数学上的概念运算公式等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等写在书上,便于和同学们交流讨论,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提高。
5.补一补。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而且要对教材上没有涉及,但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我们要做适当的增补。
6.测一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抓住重难点。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优化合作方式
同质互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内学习程度相当的两个学生固定结成对子进行互学,通过互学,相互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导学案中预设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和自学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并用双色笔标记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异质帮学:在同质互学的基础上,由组内的优秀学生固定或随机结对帮扶一名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解决个人自学和同质互学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小组群学:在同质结对互学和异质结对帮学的基础上,每人将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内进行交流,在继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根据遗留问题或新生成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进而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为下一步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二)凸显合作实效
1.狠抓合作参与率。把合作参与率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那些不善于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的学生和那些独霸小组活动与发言权,不给别人机会活动与发言的学生,把握适当的时机,以谈心的方式了解其原因,然后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二是没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或者自我表現的欲望不强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展示不展示,交流不交流探究不探究都无所谓,因而把自己与他人割裂开来,只管自己学。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出及时、正确,且能打动学生心灵深处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之后的喜悦与快乐,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表现之后被人赏识的成就感。而那些经常独霸小组活动与发言权,不给其他同学机会的那些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要帮助他们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此外,要有意识地把小组成员的参与率作为评价内容的一项指标。
2.创新细化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要多样:组长职责评价、分工合作评价、互助合作评价、帮差脱困评价以及参与程度、小组发言、评价他人、自主学习、质疑问难、课堂测试等方面内容都要有所涉及。
3.切实加强教师对学情的了解,进行有效指导。教师的主导主要体现为:科学分组、发掘优势;培养习惯、诱导方法;点拨解惑、评价激励。
(三)及時充分展示
“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提升,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创造,展示即成长”。只有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才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
1.纠错。利用学生的学习新知过程中的认知冲突资源,一般把认知冲突又分为两种,一是学习主体内旧知与新知的冲突;二是不同学习主体间,由于其成长经历、社会生活不同,导致对同一新知的认知不同,从而产生个体间的认知冲突。无论哪一种冲突,都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学习资源,都必须利用好。
2.点拨。通过点拨,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提升。由于学生的年龄、心智以及掌握基础知识、社会活动经验等局限性,学生间的冲突,辩论,往往会陷入低水平循环的怪圈,俗称车轱辘争辩,这样的争辩,意义不大,浪费时间资源,苗头一现,教师要及时介入,适时点拨。当然,点拨的主体也不一定是教师,如果你发现有一个学生眼睛里泛着光,也要把这样的机会大方地送给他;教师,绝不在课堂上与学生争风头。
3.对抗。对抗是一种相对激烈的学习状态,这时,无论是直接对抗的双方,还是观点倾向明确的其他小组之间,都会“剑拔弩张”,此时此刻,倾听、思维、表达都进入忘我状态,是学习的巅峰时刻。
4.质疑。如果说对抗更多地表现为团队行为的话,质疑则更多以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出现。质疑,不仅让课堂更加有活力,更重要的是,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发散、逆向的思维。
5.拓展。要求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成长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课本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与最新的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教材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信息载体,课堂不再是庄严肃穆的学术殿堂,一切都有了温度、味道、色彩。这样做,不仅师生的视野开阔了,学习内容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学习有用了,有感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增加了。
三、当堂反馈,拓展延伸
这一环的“魂”是堂堂清,关键在教师时间调控及检测方式。当堂检测意义不仅仅只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的测试,而且应当让学生通过检测,真正感受到“学有价值”“学可致用”,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情况适当拓展延伸。
1.教师根据学情分层检测。检测题目呈现方式不拘一格,可以由教师将精编、精选试题直接印在导学案上,也可以由小组长设计,在导学案整理后根据组内的情况随机设计。
2.学生当堂达成学习目标。导学案中达标检测部分,要力求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
3.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4.测评节奏要快、反馈要及时准确。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通过“小纸条”“口头”等形式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试卷测试或者作业。
5.测评时,不仅要看学生是不是学会,还要看是不是“会学”“乐学”“创学”,是不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是不是全员参与,精力投入度高不高,目标达成度高不高。
“律动课堂”力图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反馈,拓展延伸”三环节的精准把握,努力实现“三个摆脱”“四个转变”。
“三个摆脱”:一是摆脱“知识为中心”,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二是摆脱“教材为中心”,教学要体现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但又不囿于教材,要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完善教材;三是要摆脱“教师为中心”,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互动,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教学的民主观。
“四个转变”:一是教学的设计要从立足于“教”转变为立足于“学”,从学的角度设计教,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背景设计教学;二是教学的实施要从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并学会学习;三是教学的收效要从注重学习的外在变化转变为注重内在变化,不仅要看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方法,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成就感;四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要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的机会。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