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视角和新路径
2021-09-30杨成武
杨成武
[摘 要] 互联网条件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一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为新视角,让互联网成为负载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育通道;二是以树立科学的互联网认知观为新视角,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三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教育为新视角,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互联网条件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包括开辟互联网学校教育和畅通互联网家庭教育。
[关键词]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新路径
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很大,但是,其中不仅仅有消极的,其实还有积极的。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的一些优势,趋利除弊,从积极方面看到互联网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优势,为互联网时代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视角,开辟新路径,对于当下来说更为重要。
一、互联网条件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
在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课堂教学、心理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不同形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运行模式。在这一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中,课内的心理健康课教育和各学科心理健康的渗透式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分别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外界线不再十分分明,而且,在互联网条件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优势还十分显明。例如:通过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对其印象更加深刻;通过现场评估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苗头,并分阶段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应问题的咨询、辅导后矫正;针对学生由于年龄与生理期特点而导致的易躁、易怒等不良情绪,通过互联网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晓造成自己易躁、易怒等不良情绪的根源,并懂得自我克制或克服;教育内容新颖性,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被学生接受;自主性和自助性强,具有共性和个性兼顾的特点;教育时空不受限制,具有灵活性和即时性;教育过程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双向性,利于心理健康双向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学生合作、包容精神的培养;信息传输速度快,量大,快捷,覆盖面广,可存记,能够同时让更多学生受益;虚拟性和隐蔽性强,有助于学生心灵世界的真正开放。又如,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存在时空制约作用明显、师资力量薄弱、服务对象数量有限、心灵开放程度偏低、个人教育成本过高等不足或局限性等。所以,在互联网条件下,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成效突显出来。
二、互联网条件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一)以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为新视角,让互联网成为负载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育通道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学生也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语词上避免对学生的刺激,以挖掘学生潜在的、固有的、学习生活中所表现的成长性的力量、特长和品性为目标,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诸多心理现象或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人性品质,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力量面对心理、生理的变化,趋向积极认知或行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在互联网条件下,把积极心理学挖掘学生潜在积极心理的通道打通,让互联网负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修正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预防和治疗学生心理现象或问题,以积极的心态、手段、崭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积极主观体验中感受快乐、幸福,形成自信、自强、智慧、创造力、美德等个人特质,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各种关系和文化规范。
(二)以树立科学的互联网认知观为新视角,因势利导教育学生
毋庸置疑,互联网负面信息和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一些自制力弱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心理疾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一些因素就摒弃科学互联网认知观的树立。事实上,与其给学生灌输上网无益的堵塞式认知观,过分压制学生的互联网认知和互联网行为,轻易而不负责任地全盘否定互联网游戏,还不如以全新的视角让学生看到互联网的益处,给学生以积极引导,树立其科学的互联网认知观。例如:从消除人们对互联网的误解这一视角,与学生共同探讨互联网的利与弊,在增强互联网知识和互联网技术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较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防止学生产生互联网强迫倾向与互联网恐怖心理。在增强兴趣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对互联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天赋,着重发掘其在网页设计、编程等方面的潜能。对于沉溺互联网的学生,教师应和家长、学生一起挖掘互联网中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并毫不避讳地指出沉溺互联网背后的深层原因,标本兼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还要以身作则,不滥用互联网,不沉迷互联网,以互联网为学习、工作的工具,用好互联网,为孩子的用网做出表率,当好榜样。
(三)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教育为新视角,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和利弊多面性让学生容易丧失自我意识,成为互联网的“附庸”。为此,在互联網条件下教师应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教育为新视角,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工具的主人,互联网再好也仅仅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互联网是人创造的,更是由人驾驭的。作为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们应该创造、驾驭互联网,而不是由互联网来驾驭我们。如此教育学生,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从而在认识自我中接纳自我、在超越自我中铸就自我,逐步形成自制、自信、自爱、自尊等优良心理品质。
三、互联网条件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开辟互联网学校教育
1.通过互联网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缘故,有心理咨询需要的学生不想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而互联网的隐蔽性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正好能够满足其隐蔽心理。通过互联网,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把内心中的情绪宣泄出来、想法暴露出来、需求表达出来,就能让老师在不见面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这样,既畅通了学生渴求心理咨询的渠道,充分发挥了互联网需求表达隐蔽、情绪宣泄放心的作用,又真实地了解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对于适时调节学生心理,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更为方便、有利。
2.通过互联网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的便利性、快捷性、隐蔽性等特点为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向全校学生在休息时段按需推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通过微博、QQ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宣传、渗透,心理咨询、辅导,心理评估、潜能激发等服务,积极心理教育内容就会潜移默化地起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3.通过互联网在情操陶冶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电子书的出现,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为此,通过创建校园文学网,让优质文学走向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其他方式不同的是,要增加优质文学或学生作品对学生自身的吸引力,为此,学校需要在校园网或青少年类网站中刊登学生喜欢的作品,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方便学生的心理倾诉和自我分析,提高其写作能力。
4.通过互联网在艺术欣赏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般都喜欢听音乐、看影视,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引导,往往能够放松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心理。例如:通过校园网,让学生在休息时间听听音乐,看看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和电视节目,使其在影视艺术欣赏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二)畅通互联网家庭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心理潜能的发掘不足与学生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教育方式不当和家庭环境不良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尤其在互联网条件下,家长由于害怕孩子沉迷于互联网往往会禁止孩子使用互联网,其结果不是与孩子发生冲突就是让孩子缺失接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家长心理学知识缺乏、心理教育方法欠缺,即使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难以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为此,家长就要改变教育观念,畅通互联网教育途径,通过访问孩子心理教育网站、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庭教育论坛以及班级家长QQ群、微信交流群等,丰富心理学知识,向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家长学习心理辅导和教育经验,获得亲子教育方法,了解、发现孩子的心理发展状态,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不良心理或行為,让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长。同时,家长也要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引导孩子正确上网,自身也要通过学习、咨询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自身心理教育能力,改善家庭心理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旻.“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
[2]李爱霞.家校并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华夏教师,2018(2).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