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素以千眼观物

2021-09-30孙金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观察能力小学科学培养

孙金凤

[摘 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多观察机会,能够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科学习之中,并在观察、分析、归结中形成体悟和感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该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不仅要创设观察机会,还需要为学生传授观察方法,促使学生提升观察效率,形成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79-02

科学离不开观察,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思考,能够获取丰富学习信息。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设计一些观察类型的任务,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对观察信息处理中形成预备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基;课中观察也不可或缺,特别是观察实验中,需要对实验因果关系、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形成学习体悟;课后训练中也需要观察,对接生活、延伸实验时,要通过观察实现认知内化。

一、课前观察,激活学生观察意识

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设计一些观察任务,增加一些观察实验,都能够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观察环节。

1.设计观察任务

科学学科教学之前,教师不妨给学生投放一些观察任务,如实地观察自然现象、搜集一些观察信息、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深入生活观察他人实践等,都可以获得丰富的观察信息和感知。观察是最直接的学习,科学学科关涉诸多学科内容,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其观察机会也会更多。教师让学生在生活条件下展开观察学习,可以顺利地将学生带入学科实践之中,自然积累学科认知,这对全面提升其学习效率有重要帮助。

如教学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我像谁》,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便给学生设计预习任务:“遗传是科学问题,孩子长相与父母有诸多相像的地方,不妨先来观察一下,你和父母谁更相像。可以通过照镜子、看照片等方式进行观察,初步认识遗传与变异的相关内容。”学生对这样的观察有较强的接受度,自然会积极行动起来。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都会热情地介绍,对观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设计,成功引导学生进入课前观察活动之中,并在观察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对自己长得像谁的问题早有关注,教师用科学的角度进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自然会有更多的信息反馈。

2.增加观察实验

观察是一种实验活动,以观察为主要操作方法,也是科学学科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在预习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更多的观察实验内容,以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搜集更多的学科信息。科學学科实验大多在生活条件下就可以完成,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设一些观察实验任务,这样能够创设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迅速建立学科认知点。同时,教师需要对这些观察实验进行排查和整合,以提升实验的适合性。

如教学《钻木起火》时,学生对这节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观察实验任务:“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关于‘钻木取火的资料,利用生活条件展开实验操作,通过摩擦木块看有什么现象出现,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其实验原理。”学生对人类用火历史有探索的兴趣,自然会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查找,并通过亲自操作,体会“钻木取火”的感受。这个实验未必要真的“取火”,只要能够看到发热现象出现即可。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操作实验有主动探索的热情,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契机。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布设,让学生利用生活条件展开具体探究,可以形成更多的科学思考,促使学生在多种观察思考中形成学科认知。

二、实验观察,助长学生观察体悟

观察实验是诸多实验中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在不同环节做出不同引导,确保观察实验顺利推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观察因果关系

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处理,特别是实验任务,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进行具体操作,可以形成好的学习契机。同时,实验教学需要有系统性设置,如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论分析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些观察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其助学效果也会更为突出。

如教学《通电的线圈》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出示生活中电磁铁的应用电器,如小风扇的小马达、自制的电铃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观察时发现这些电器都有铁芯和线圈。教师开始做演示实验:“如果这些线圈通电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进入观察阶段,教师通电之后,这些电磁铁开始了旋转,学生对电磁铁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教师继续演示,要求学生做进一步观察,使实验操作进入良性互动之中。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不少生动的信息,自然需要做出一些判断和分析,对实验原理进行进一步推演,逐渐走进问题核心,建立系统的学习认知。

2.观察实验反思

观察实验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处理。首先是利用结果反思过程,对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实验效果等内容进行回顾和反思,归结经验和教训,形成实验报告。其次是对实验中的个别问题进行重点观察和分析,找到问题的致因,形成学习启迪。最后是对实验的感悟和展望,观察实验需要延伸和对接,如何在生活条件下展开实验,这是需要重点研讨的问题。

如教学《无处不在的能量》时,教师从电、光、热、声、磁导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利用实验展示能量的存在,要求学生做好观察,对无处不在的能量有更清晰的认知。如点亮的灯泡,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电热器是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反思:“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能量的存在,如何进行观察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呢?”学生开始结合一些案例进行讨论。如阳光照射会发热,这是光能转化为热能了。我们看到的是光,而热能需要触摸才能感知,因此在观察中需要多种感官同时行动。教师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深入讨论,自然形成学习认知。

三、课后观察,内化学生观察认知

课后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有对接意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进行观察操作,利用观察作为训练手段,对学习认知进行全面整合处理,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标。

1.对接生活觀察

学科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有跟进训练设计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内化的机会,以快速形成学力基础,巩固课堂学习认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手段,让学生在更直观观察中完成课后的延伸训练。科学与学生生活有更多接轨点,教师做出适当提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做出针对性观察,自然消化课堂学习认知。

科学现象在生活中的呈现方式不同,自然形成不同观察视角,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延伸性观察时,需要紧密对接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以提升学习效率。如教学《地表的变化》时,教师利用多种图片进行观察调动,让学生观察火山口、溶洞、石笋、黄土高原,以及人造地貌景观,如三峡大坝、填海造陆、京杭大运河、煤矿等,体会地表的变化。在课后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对身边地表的变化情况做观察分析,了解大自然的伟大,展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学生接受这个观察任务后,都能够借助一切机会展开实地观察,期望获得更多观察信息。在学习交流时,可以看出学生从生活角度获得的观察信息是极为丰富的。有学生通过走访了解到,一些荒山在人们的辛勤改造下,已经变了模样,早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了。也有学生展示冲积平原的形成案例,对大自然的神力表达赞佩之情。观察无处不在,知识积累也是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后训练中获得的学习认知更为丰富起来。

2.延伸实验观察

科学实验内容极为丰富,在课后训练设计中,教师需要增设一些观察实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自行展开相关操作,并在观察学习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在教学引导时,教师需要结合实验操作实际做出具体设计,设计好观察任务、观察次序、观察方法,对观察结果进行科学梳理和归结,在融合性思考过程中内化这些观察信息,完成学科延伸训练目标。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有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这无疑是重要教学资源,需要加以合理运用。教师在课后延伸训练设计时,要针对学生学习趋势做出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主动探究学习之中。如教学《地震》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相关内容耿耿于怀,因为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学生对此有更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为学生留下了延伸训练任务:“课外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世界上曾爆发过几次大地震?我国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分析其原因。”学生接受训练任务后都会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对世界大地震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相关图片视频信息进行仔细观看,对我国大地震情况做深入了解,对地震形成原因进行广泛交流和探究。在这些学习操作中,学生的观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观察分析,找到一些必然的联系,自然形成学习对接和内化。

观察是最为直观的学习方法,科学学科有太多观察机会,教师合理地进行整合和设计,能够形成丰富的教学生长点。另外,小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在观察任务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现实,为学生推出更多观察的任务,创设更多观察的实验,让学生自觉进入观察学习环节,并在不断体验和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观察能力小学科学培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