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请正视教学目标制定

2021-09-30王书友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制定教学目标常见问题

王书友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目标制定存在“说起来重要,研起来次要,教起来不要”等问题,导致宏观的课程目标、中观的单元教学目标没有真正落实到微观的课时教学目标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通过深研课标、教材、学情,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制定;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63-02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指引教与学的方向,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可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正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出现一些错误,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静心学习、潜心研究,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正视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缺陷

1.教学目标制定短视

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制定窄化。课程标准通常按照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来陈述课程的分目标,虽然每节课不需要都按这四个维度来陈述,但也要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有位教师这样制定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的教学目标: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垃圾,知道垃圾的危害;通过小组合作等探究方式,學会变废为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注重知识本位和方法,而忽视了对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目标的思考。

2.教学目标制定弱化

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活动脱节。如有的教师虽然精心制定了教学目标,但只是把它作为聋子的耳朵,当成一种摆设,开展教学活动时,仅凭教学感觉走,导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活动形成两张皮。而有些教师则对教学目标的表述模糊不准确,习惯了照本宣科,对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浑然不知,经常出现以教师为主体的表述、教师和学生主体混淆、运用行为动词比较随便等错误。

3.教学目标制定漠视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学目标制定宽泛。有的教师混淆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没有突出每节课教学的重、难点,甚至把教学目标的制定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导致教学目标过多、过滥,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二是教学目标制定随意。教师心中无课标,眼中无学生,脑中无教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忽视学情。如有的教师这样制定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目标:熟记不同种类的法律,了解法律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这两个方面问题都是因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重视而出现的。

二、教学目标制定缺陷的诊断

1.不会俯视,课标研读不够

在教学中,教师“本位教学主义”思想严重,只熟悉本年级教材,甚至只熟悉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会“俯视”,不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本学科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不熟悉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的发展脉络。究其原因,是教师囿于学年、学期的局限,没有深入全面研读整个小学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导致知识之间前后联系贯通不够。

2.不会透视,把握不准教材

教材解读的准度、把握的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按螺旋上升的思路设计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年级段会重复出现,但要求不断提高并且呈螺旋上升趋势。不同年段出现的相同内容各自教到什么程度,层次如何把握?这需要教师整体解读教材,了解教学目标在整套教材中的价值定位,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只有这样,教学才既不会原地踏步“炒冷饭”,也不会盲目拔高要求。

3.不会注视,学情了解不透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着丰富知识和独立思想的人。当代学生所处的是新媒体时代,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有所耳闻。每节课,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走进课堂的,教师不能把学生视为一无所知的知识容器。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准,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教师观念陈旧,制定教学目标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导致学优生不需跳跃就能摘到“桃子”,或出现学生再猛烈地往上跳也摘不到“桃子”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制定的应对策略

1.学会“高视”,深研课标,提升教学目标制定的高度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只有吃透课程标准,才能从课程的高度审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纵向层面看,道德与法治有课程总目标、分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这些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教师要抬头看、站得高、想得远,把这些宏观目标、中观目标细化到课时目标中,既让课程标准在每节课中得到落实,又让课时目标制定得有理有据、有根有魂,让课程目标的制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从横向层面看,要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跨学科的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具有综合性,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课程整合意识,适度与其他国家课程整合,与地校课程整合,制定学科整合教学目标。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的整体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与态度目标:了解垃圾危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行为与习惯目标: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垃圾种类,明白哪些可再利用;(4)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类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变废为宝。

2.学会“洞视”,深研教材,提高教学目标制定的精度

精准制定教学目标,来自于教师对一册教材的整体把握,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一课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是要“把教材读厚”,让教学目标变得丰满。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既要依据该课教学内容,又要考虑该课教学内容在该单元中的定位,还要考虑该单元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价值,以此确定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四维目标。二是要“把教材读薄”,使教学目标精准。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学科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双慧眼、一个辨别主次的大脑,在深入开发课程资源中精准定位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做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学习用品、家庭生活垃圾的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对学习用品、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好习惯;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垃圾种类;调查研究家庭生活垃圾一周的产生量。第二課时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了解公民的基本义务,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存放习惯;了解哪些废品可再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变废为宝的小妙招。

3.学会“环视”,深研学情,拓展教学目标制定的广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以学情为基础,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结构,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了解公民的基本义务,激发爱国情感;尝试运用法律解决生活问题;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义务;知道我国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措施;查阅资料,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法规问题。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导学卡、微课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从中了解学情,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课中,根据课堂的互动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课后,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参与社会实践,拓展教学目标制定的广度。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师要正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一颗好学笃行的心,深研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要有一颗细学深耕的大脑,深研教材,正确理解并系统把握教材;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深研学情,了解学生的经验和生活,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制定教学目标常见问题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定
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
从国际经济贸易角度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的常见问题分析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