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理
2021-09-30严英波王世兵
严英波 王世兵
“玩”物理是实现“生态课堂”的有力途径,它倡导用轻松活泼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活动、制作、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认识和描述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一、重现生活“前体验”,玩出探究兴趣
将课堂搬到室外,把问题情境还原为生活场景,把观察物理现象转化为游戏和表演,能使学生在“玩”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兴趣。
在《运动的描述》教学中,笔者将教学场地转移到运动场,准备了自行车、电动车、交接棒等教具。课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跟着老師步行走或推着车跟着老师走,并提问:我们运动了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接着,笔者让10名学生骑车,每辆车上坐1名学生,直线骑行一段距离后提问:坐车的学生运动了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笔者总结:相对于地面,坐车的学生是运动的;相对于车,坐车的学生是静止的,我们在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必须确定一个参照物——选作参考标准的物体。由此,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然后,笔者组织学生站成4行4列纵队齐步走,引导学生思考:以地面为参照物,学生的运动状态是否一样;以前一排的学生为参照物,第二排的学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随后,再让第一排的学生走得快一些,并让学生思考: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学生之间是否相对静止。这个活动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体会到相对静止的条件,即相对于相同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相同。最后,笔者组织学生玩一场接力赛,体会静止时交接棒和相对静止时交接棒对接力赛的影响。
二、玩转科创小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科有大量的实验和制作,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显著优势。
“水火箭”的一般制作过程与原理是:在一个大饮料瓶瓶盖上安装一个喷嘴,向瓶内灌一些水,再由喷嘴向瓶内充气,然后将瓶倒置在发射架上,打开喷嘴,水向下喷出,通过反冲作用将“水火箭”发射到空中。学生制作“水火箭”时非常认真,他们按照说明书一板一眼地制作。做好后,学生发现“水火箭”一脱离发射支架就斜着飞,很快落地,在地面上喷水、旋转。为什么飞不起来呢?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喷嘴的位置是否经过瓶的重力作用线、发射台的水平度、发射支架的垂直度等都影响着“水火箭”能否竖直起飞。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调节天平底座的方法调整发射台的水平度,利用重垂线调整发射支架的垂直度。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问题解决办法完善了制作的细节,终于实现了“水火箭”的竖直腾飞。
三、玩练“说学逗唱”,提升综合能力
用Cool Edit Pro等数字音乐编辑器将物理规律写成歌词或打油诗后配乐演唱,或将物理现象、物理应用以小品、相声、哑剧等文艺形式表演出来,这能丰富物理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探讨“如果没有摩擦力会出现什么现象”时,学生经过合理的科学想象,选取“衣、食、住、行”几个角度,将没有摩擦力时的现象用哑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表演者夸张的肢体语言、滑稽的动作把学生完全带入了物理想象的世界。
在教学中设计小游戏,对于突破教学难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笔者让两名学生一人演“物体”,一人演“像”,“物体”做动作时,“像”也作出相应的镜像动作。这种方式生动直观地呈现了平面镜成像左右相反的规律,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高涨。
四、玩熟变式转换,发展学科素养
改变习题的条件或假设,将一题演变为一类问题,引导学生分类总结解题规律,玩熟习题变式,能达成掌握物理解题思想方法、提升学科素养的目标。
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利用浮力测量物质的密度”时,这样组织教学:第一,复习用“弹簧秤和水”测量鹅卵石密度的方法;第二,用弹簧秤和水测量泡沫的密度(可以增加辅助器材);第三,用弹簧秤、鹅卵石和水测量牛奶的密度;第四,用一根均匀木棒、一个钩码、几根细线代替弹簧秤,再次测量鹅卵石的密度;第五,若没有钩码,只用普通木棒、细线和水,再一次测量鹅卵石的密度。这组题目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总结出用弹簧秤测量密度大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方法,并思考这种方法能否推广;继而变换测量对象,让学生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或液体密度;然后变换测量工具,再测鹅卵石的密度;最后进一步加大难度,仅用木棒和水第三次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改变测量对象和工具后,这个问题就引出了一类问题,它引领着学生经历了问题形成、变化的思考与操作过程,将枯燥的刷题转化为思维变式教学。
(作者单位:严英波,麻城市城东中学;王世兵,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