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30刁兰兰
刁兰兰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000)
1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引入校企合作机制的价值意义
学前教育面对的是年龄尚小的少年儿童,开展学前教育者的实际应变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亲和力、影响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儿童认可度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当前的学前教育,在教学实践上的培养措施不多,力度不大,方法也不够,学生大多是掌握了较多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但是一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就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很难有应对之法,只能是束手无策。这就是典型的岗位与学习不匹配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就是在学生进入岗位之前,就能够全面系统的接受学前教育实践环节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一系列教学实习、岗前培训、技能专项提升等方式,以需求为导向,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通常来讲,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培训要密切瞄准当前的社会需求方向,分层分类的开展专业培养,将幼儿的成长需要,家长的育人期望和基础教育的培养方向紧密地衔接起来,通过校企间的互相配合,让学前教育的学生在与几乎实战的环境中增长阅历精力,在学校专业化的指导中提高理论素养,这样才能实现均衡的进步。学前教育专业中关于保教基础能力、幼儿的沟通技巧,与家长的交流方法、课堂组织、安全防护、游戏教学实施等,都是一位优秀的学前教育者应当具备的。经过理论实践相互穿插的教学培养方式,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上能力的有效提升,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和理解也更加的透彻和全面[1]。
2 校企合作框架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主要举措
2.1 高水平建设校外实训平台
首先可以通过实训基地为企业未来的专业人才库积累大量的储备资源,且来源相对固定,可塑性好,忠诚度高,在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减少了后期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人才流动造成人力需求缺口而产生的成本。就学校而言,这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连接课堂与一线的纽带。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对今后的岗位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可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标。在高校的实际运用中,学校对学生按照学龄进行分类,已经超过一年的同学,按照学前教育专业内分领域方向进入企业的教学实践开展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先适应角色转变。在实训基地下,学生由原来的学习为主要任务变成了以传道为主的教学任务,身份的变化,让学生置身其中,这种体验式的教学实践,能够增强对岗位的认知,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也相应地得到增强。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发现在学习当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这样就能够在日后的校园学习中,针对性更强。在不断地尝试、巩固、实训中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养。那么就企业来说,这种双向选择下的人才选拔方式,利用顶岗实习可以优先物色潜在的岗位人选,是一种潜在的考核机制和方法,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拟定储备人才,在未来的就业选聘上优先考虑,优先录用。这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督促学生更专注于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也能在不断的锻炼实习中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该模式形成了“课程专业+基地实习+校内理论学习+双向选择”,这是较为完整的校企合作机制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2]。
2.2 编制设计校企合作机制下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协作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坚持就业需求导向,及时动态的调整课程内容,对标当下学前教育市场的需要,瞄准中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方向,与企业教研部门的相关资深人士进行全面的探讨交流,共同商定课程的制定原则,课时安排,学分比重,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和方式,等等。在课程的设置中,要注重课堂知识和实践应用中的协同配合,在理论内容中穿插更多的应用型专项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掌握实际岗位中可能遇到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实践实训中更加的游刃有余。二是明确学校和企业在课程设置中的责任权利。学校可以对理论教学提出相应的规划和方案,制定大纲,而企业重点就实训环节进行课程教材的设计,二者的内容要有机结合,不能独立的开展,否则学生就会割裂二者关系,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经过实践探索发现,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专业设置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做到两结合,知识应用相结合,技能情感相结合。二是面向需求。课程设置总体原则是企业需要什么,就重点侧重什么。三是联动一体。要把“产教学”三大环节形成一体化,通过实习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模拟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四是教学评价的公开公正和多元,把企业纳入考核评价过程之中,企业可以有打分和评级的权限[3]。
2.3 探索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培养体制
校企合作更深层次合作在于学生定向培养体系的健全,让学习工作逐渐形成一体化。学校可以与企业在合作框架下签署人才意向性就业协议,从招生开始就向广大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行宣传,让其知晓未来的工作方向和进入门槛,科学的确定其定位。一方面树立学校的专业教育品牌特色,吸引更多生源;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进校之时就能形成正确的学习和就业观念。在入学经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一次学徒初筛工作,企业对学生的可塑性,培养潜力,能力基础进行考评,分方向确定人才的需求定位,选定企业培养的师傅,间隔性的开展师带徒的实训环节。在这个环节学校应当与企业学生签订三方的协议,明确在毕业后可以进入企业就业,这样就能为学生吃一颗定心丸,更安心地在企业从事相关实习工作。一体化培养机制中,企业重点进行学徒身份确认前的把关工作,科学设定考核标准体系,建立定期的考查和评价制度,同时与学校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意见征求和讨论。学校重点对学生进行组织宣传,搞好推介工作,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工作,确保在企业开展初筛时,学生可以达到相关要求。两者之间应当密切的配合,建立议事协调机构,讨论应对合作协议履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让合作机制符合双方的核心利益[4]。
2.4 与实训基地建立更高层次的合作
一是开展广泛深入多元的交流活动。学前教育的教研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就业部门要建立与实训基地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地获取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表现情况,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讨论,以便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进行优化,同时企业也可以把学校关于学前教育的前沿理论观念进一步的与实践教育相融合,提升其实践训练的实用性、时效性。学校可以派出学校理论讲师进入实训基地进行观摩,实际上手,优先选择幼儿生源结构复杂的早教幼教机构或幼儿园,以积累更多经验。学校教师也可以与企业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组一道来开发精品的学前教育课程,并在实训学生群体中开展广泛实验,形成经验方法。二是做好实训基地人才技能认证工作。当前很多新兴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层出不穷,比如有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及营养师等课程。为了使这些新理念方法更加规范标准,迎合家长和企业的需求,则可以开展技能认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来增强其职业发展的实力[5]。
3 结语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