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30董雨龙王金祥

科技视界 2021年25期
关键词:工科双创背景

董雨龙 王金祥

(延边大学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吉林 延吉133002)

1 国内外研究的背景

新工科可以理解为在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对工科加入新的含义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科形态。在国内关于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陈慧等人提出区位优势和多学科办学发展新工科教育的方法;鲍桂莲提出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及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对策;李晓红提出了如何加强职业指导和思想教育,构建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整体课程体系,以及顶岗实习等应对策略。

国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美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可见其重视程度。哈佛大学商学院在1947年首先开设了创业课程;斯坦福大学在1949年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1967年开设创业课程,目前此学校在全球创业教育领域排名也非常高。由此可见,国外大学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更早,重视度也越来越高。

在新工科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将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强大优势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实现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融合,培养出具备双创能力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当下新工科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工科师生理论知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现代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快速的被新的商业模式改变着,要求师生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需求,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改变教育模式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理论或工程性人才。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新工科的理念融于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努力让学生具备双创人才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职位的谋求者变成岗位的创造者,让学生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发起者,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未来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计算机类双创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应该重点考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何让它有机地融入教学。对此要统筹规划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为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专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使工科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学以致用,甚至具备研究分析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建立“理论—实践反馈—改进理论”的闭环机制。

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教师则充当管理者、监督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适当调整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比例,适当增加教学实践和自学时间,多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以提高其专业硬实力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在设计相关课程时,尤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产学教融合力度,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解决由于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引发的学与用脱节现象,努力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力度;提高教师理论和技术水平,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参加培训。

激励教师在教学中体现新式的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专业前沿领域发展动态,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新工科背景下社会需要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创新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计算机类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从创业教育培养提升到创业精英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实践内容,针对以科研为目标的学生和以工作目标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组方向,实现分类教学。搭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设立关于创新创业竞赛小组或团队,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打造多元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平台,适当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训练学生系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融入多元思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及时修改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使现有课程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入融合机制,为相关学科群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以建设在线开放专业课程为主要代表、教学服务与课程应用相融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为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相关的服务。支持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和学科特色专业优势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有目的地有组织地建设计算机类前沿在线开放课程,启发学生进行实时在线讨论,降低课程的枯燥程度,增加“趣味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找出适合计算机类学生的项目实践、实习实践的新方案,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运用新技术解决计算机类双创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定位不明确、培养过程单一、资源共享力度不足,模式刻板和改进评价体,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深入相关计算机方面的企业,包括现在正在合作的企业,了解企业的思想,尽力建立企业与学校更密切的合作,企业通过学校获取阶段性成果和人才招引,学生通过企业的需求获得历练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尽力实现校企间关系和谐,为学生的实践创造优质平台。

分析专业新课程设置问题,因为它的内容与课程的整改有着相关性,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出建设性新课程开发意见。针对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调查反馈的相关问题制定好合理的适合双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调整方案,进行实践验证阶段。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修正方案中的不足,逐渐改进培养模式。

可以采用文献查阅和调查法,进一步搜集近期的学术期刊及理论专著等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数据分析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此阶段研究中外文献,分析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自身学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自身学校独特的培养方式。在确定这些的基础上一定要深入具体企业,了解企业顾虑与企业需要,采用网络调查问卷以及座谈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新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的修改意见,分析出需求矛盾,理顺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课程人才培养与双创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出具体问题所在。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体分析,得出双方相关需求的共同点,争取实现双赢的结果。在对多方企业的调查与分析过程中研究分析专业课程设置,给出建设性新课程开发意见,作为领导决策层的参考。针对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培养双创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验证阶段。通过实时监控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汲取前几次实践经验,整理已经研究过的实践成果,对新的实践结果与以前实践结果进行比对并认真分析,动态调整修改方案,再次进行合理化调整实践,将前几次实践结果与后面实践结果分析对比,形成必要的合理化实践方案,分析与总结研究成果。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几轮理论—实践、实践—理论中逐渐完善培养模式,找出适合自己学科学生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实践能力,更好的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4 研究总结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新工科背景下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学校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切实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实事求是地根据技术应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调整,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拥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双创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