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夯实德育目标方法初探
2021-09-29罗霄
罗霄
内容提要:根据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挖掘科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热爱大自然,节约资源;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精神;开展课外拓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对象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科学 德育渗透 知行合一 切入点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教育。科学学科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就是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奧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并且把这种情感道德渗透体现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当中,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屡屡发现青少年“知”“行”偏离的现实事例:拥有垃圾分类的知识、知道随手丢垃圾对城市危害的学生,却在大街上随处扔垃圾;在课堂上积极回应老师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学生,离开教室时,即便教室无人也不能随手关灯;课堂上和同学们积极讨论水资源匮乏,要珍惜每一滴水的学生,见水龙头的水一直流也旁若无人。以上例子屡见不鲜,使每个教育者都会反思,我们的学科德育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偏差?诚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本人作为一位小学科学学科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初步探讨如何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寻找小学科学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切入点。
一、解读课标找准德育标准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义务教育科学(3—5年级)课程标准》中多处涉及小学生的德育问题。课标明确提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以及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教师要把握住课标要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将课标对德育的要求和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不至于纸上谈兵。
二、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理应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与知识点相联系的德育目标点,以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春风无痕般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活动中。
1、紧密结合科学知识,适时地渗透德育
小学生有天性活泼好动,但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低,社会经验少的特点,教师可以紧密结合所教知识,创设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的方法,适时地渗透德育。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各种噪声的录音,有刺耳的电钻声、有人大吵大闹的声音。同学们都捂住了耳朵,皱起眉头。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这声音好吵好难听,能不能关掉?”我适时的对他们说:“对呀。这些声音我们称之为噪声,既然大家都不喜欢噪声,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通过学生亲生感受和教师的引导,他们就能逐渐养成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习惯。这个过程像一颗种子,将环保思想播进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2、结合教学活动,在学生参与中渗透德育
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手段,往往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的教育和课堂外的表现不一致,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将知融入到行中。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更要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相适应的德育活动。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植物》一课中,“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已经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来观察,四年级《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设计和实践活动。三年级学习《动物》这一单元时,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三、科学实验是德育渗透的突破点
1、亲自参与准备材料,注重节约与环保
在实际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节约材料”挂着嘴边,只要学生有浪费行为,马上说教。然而这种苦口婆心的说教,能管住学生一时,却往往不能转变成为学生自我的节约意识,从而在生活中去约束自我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节约与环保的意识,就需要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在亲自参与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中,体验到准备材料的繁琐,认识到材料的价值。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珍惜,少一份浪费,多一份环保,少一份污染。
2、在实验操作中,提升团结和协作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做分组实验。只有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共同合作,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实验。而现在孩子的个性特点恰恰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抢器材,玩器材,器材破坏后又相互推诿。所以,只有让个性化的学生意识到与人协作的重要作用,才能促使他们以道德的方式去共同完成小组的研究任务。同时,在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学生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参与交流展示。在整个协作活动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协作共赢的观念。
结束语:其实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也可能会被遗忘。但是优良的品格一旦形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一如既往,在科学学科研究实践增强德育实效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最重要的是将孩子储备的知识真正的落实到实际行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