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孩子手机沉迷的策略与方法
2021-09-29陈玉燕
陈玉燕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因其便利且功能强大已经成为人们形影不离的日用品,也让不少青少年学生为之沉迷。青少年沉迷手机,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亲子关系恶化。如何预防青少年手机沉迷,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角度,从“以身作则,榜样引领”“制定公约,严而有度”“创设活动,转移兴趣”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手机沉迷;家庭教育;亲子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7-0066-02
当今时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手机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形影不离的日用品。尤其是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青少年学生要接受线上教育,只能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上网课。然而,网课结束后,很多家长发现,青少年越来越依赖手机了,甚至网课没认真上,手机倒是上瘾了。手机甚至成了亲子冲突的导火线,因为手机问题而引发的家庭大战和亲子冲突不在少数。那么,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摆脱手机沉迷呢?笔者从心理学理论和自身教育实践的角度,提出以下策略与方法。
一、以身作则,榜样引领
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长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大的。
一是家长要用身教让孩子心服口服,自觉放下手机。
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在青少年面前毫无节制、毫无选择地使用手机。有的家长自己很焦虑,一见到孩子拿着手机玩就很生气,冲着孩子骂:“你怎么又玩手机!”可是父母自己也是整天抱着手机玩得没完没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孩子的劝服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父母不允许孩子玩手机,自己先要做好表率,充分發挥榜样的力量。孩子在学习、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应自觉地把手机放到一边,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父母在陪孩子玩或者吃饭时,最好把手机收起来,因为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在陪自己的时候经常被手机打扰。
二是家长要信守承诺。有些家长会经常抱怨孩子明明答应玩游戏只玩30分钟,时间到了却迟迟不愿意放下手机。那家长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自己答应孩子的事情是否都做到了呢?举个例子,答应孩子考得好可以出去玩却没有兑现。很多家长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做到,认为孩子还小不必较真儿,使自己的诚信受到了影响,导致孩子不信任父母,答应家长的很多事情也不会去做,一拿到手机能拖就拖,尽量多玩,因为他不相信家长下次会按照约定爽快地把手机给他。
二、制定公约,严而有度
首先,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家庭公约”。家长通过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和孩子充分沟通,针对每一位家庭成员使用手机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手机使用公约。应该注意的是,家长自己也是被公约约束的对象,而不单单只是针对孩子。公约一旦形成,就将它粘贴在家中明显的位置,家庭成员互相监督实行。
其次,手机使用家庭公约的制定要做到具体、明确、便于测量。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玩手机,有客人来的时候不能玩手机,上课、工作、户外活动时应专心,不允许过度使用手机玩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晚上固定时间把手机放到固定位置充电,远离床头,避免辐射,等。家长可以和青少年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把大家的想法的形成具体、明确的约定。
最后,手机使用家庭公约要有适当、合理的奖励和惩罚规定与措施。家庭公约里面可以说明完成约定有什么奖赏、违反约定又有什么惩罚。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商量,请孩子做公约执行监督员,家人之间互相监督手机使用情况,尽量让孩子成为执行公约的主人。在此过程中,要多鼓励、赞美孩子,少说“不”,多说“可以”。
三、创设活动,转移兴趣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心理能量是不会消失的。用压制的方式可能暂时有效,但只是把意识里的能量强压到个人无意识里面而已,一旦碰到合适的环境,就会死灰复燃。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家长强压一下他就暂时听家长的,家长一旦离开,这种被压下去的心理能量又会重新跑出来。我们会经常看到孩子玩手机的情况是时好时坏,压一下好一点,不压就跑出来,越压问题就越大。我们与其整天阻止孩子玩手机,整天冲突、斗智斗勇,最后导致亲子关系不良、孩子逆反,不如花精力和时间研究一下如何把孩子玩手机的心理能量和动力转移到新的方向上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一是创设一些带来快乐体验和成就感的活动,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和兴趣。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点来创设、安排活动,逐步引导,而不一定要求孩子一下子就达到家长的要求。如果孩子玩手机是为了追电视剧、看电影等,那家长就可以打开电视让孩子在电视上面看,或者带孩子到电影院。这样起码对孩子眼睛的伤害减少了。如果孩子玩手机是为了用社交软件聊天交友,那家长可以和其他孩子的家长联系,创设一些面对面的户外互动。在处理孩子手机成瘾问题上,家长不要总想一步登天,一下子就让孩子从玩手机转移到学习上面。
二是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让孩子多参加其他各种活动。这样孩子在不玩手机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其他的爱好和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家长可以培养青少年一静一动至少两个爱好。静的爱好如下棋、绘画、书法、读书、弹钢琴等,动的爱好如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毽子、跑步,等等。有了爱好,青少年就可以从中体验到快乐、学习到专注,当青少年在没有手机玩的情况下,就有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样,青少年也会更乐意。千万不要出现这种情况:不让青少年玩手机,就让青少年在家写作业或上补习班。青少年肯定受不了,因为两个活动之间的性质和带来的快乐感受有天壤之别,青少年可能会因此感觉生活孤独、无聊、枯燥甚至厌烦。
四、善用奖赏,勿用手机
有些家长为了激励青少年,经常会把手机作为奖赏青少年的工具。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对青少年说“做完作业就奖励你玩手机”“再做几道题就让你玩一会儿游戏”,等等。甚至有一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学习,还会许下承诺:考试考到班级前十名就买一部手机。这些所谓的激励,看起来很省劲,用起来也好像效果挺好,但其实是害了孩子。短时间内,孩子因为有手机作为奖励,会加快写作业的速度。但是长此以往,学习的动机就由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换句话说,原来的学习,可能是来自对知识的兴趣和学到知识的成就感,是内部的兴趣和动机;而以手机奖励作为刺激的学习,是来自想玩手机的动力,是外部的动机。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一旦外部动机消失了,没有手机作为奖励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明显降低甚至丧失。还有一些孩子,为了能够快点拿到手机玩,会对学习应付了事,只求快点完成任务,这样学习质量势必低下。
五、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为什么迷恋手机呢?不同的孩子原因可能不一样,父母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举个例子,有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机是因为迷恋手机游戏。那家长就要了解孩子迷恋手机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有可能是手机游戏可以让孩子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存在感和价值感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就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有可能手机游戏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重视和表扬的孩子,就很容易去手机游戏中寻找成就感;也有可能是手机游戏可以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家长们要分析自己的孩子到底属于哪一种情况。孩子任何“不可爱”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呼唤爱。父母要解决的不是手机游戏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的问题。
总之,预防和处理孩子沉迷手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细心观察、认真反省,发现孩子迷恋手机的背后原因,针对原因与青少年充分沟通与协商解决办法。同时,善用以上五个策略与方法,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