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奇儒:为环境监测注入新动力
2021-09-29耿奇儒黄丹雯
耿奇儒 黄丹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环境》杂志从第4期起开辟“说史”专栏,通过采访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以口述形式还原广东生态环保发展史,以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广东生态环保新局面。本期带来原广东省环境监测站站长耿奇儒人物专访。
耿奇儒,出生于1936年,1954年毕业于重工业部杭州化工学校(现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分析专业,原广东省环境监测站站长,是一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之后,他仍积极活跃在环保领域,曾任广东中博生态环保公司副总经理、广东省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是广东省第一批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广东省环保专家库成员。
1954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工作;1956年来到广东,先后在冶金部地质与广东分局检验所、广东省冶金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后被安排到韶关冶炼厂工作。
韶关冶炼厂(以下简称“韶冶”)虽是国家首批引进国外技术专利和先进设备建设的大型重点工厂,但经过试采试产,却成为污染严重的大企业。为治理韶冶环境污染问题,省政府特批了政策,对韶冶进行以治理环境污染为中心的全面技术改造。我作为韶冶环保处处长,参与和负责各项技改和科研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韶冶完成了废气、烟尘、污水、废渣、噪声等几十个项目的科研和技改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韶冶也因此成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广东省环保先进企业。
那时候的省环境保护局侯剑秋副局长负责筹建省环境保护局系统,需要招收干部,便要求省人事局以落实文革政策名义,直接将我从韶冶调到省环境保护局,担任监督处副处长兼监理所所长,负责环境监督管理和排污收费工作。从1985到1991年,五年多的时间,因工作需要,我跑遍了全省各市县,哪里有污染就到哪里去,了解和帮助市县建设完善环保机构和抓好环保管理与污染治理。
省站独立,注入人才动力
广东省监测站成立于1983年,当时是与广东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88年,省环境保护研究所被国家上收,成立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直接由国家环保局管理。省环境监测站独立出来,由李均强任站长。我是1992接任李均强担任站长工作的。在我接任之后,经过一番申请,由省政府批准在东风中路335号以省监测站名义新建广东环保大厦,包括省环境保护局及下属相关部门都在一起工作。
大厦建成后,省监测站调入了一批监测技术骨干和大学、中专毕业生,技术力量有所增强,但仪器设备装备未跟上。当时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尚未建设起来,我省的环境监测水平跟不上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步子,较当时北京、上海、南京、山东等省市差距较大,处于中游水平。
到1993年,经过一年多的调研,發现我省环境监测工作急需学习先进、打好基础、突出主业、提高人员素质。所以提出了一些现在看来必要和切实的措施做法,例如增加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文化技术水平。
购置设备,保障数据准确
要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提高人员素质,提升监测仪器现代化、自动化水平也同等重要。当时提出了要抓好全省大气和主要江河水质的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以便各级领导及时准确了解我省生态环境的实时状况。为此,我们在鹤山市建设了我省大气监测网络站,作为省站的一个派出点,每天数据实时报送给省环保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和公布。
省监测站也尽量购置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并成立仪器室,研究创新监测仪器设备水平。同时,抓好各市站的建设,一级管一级,提高全省的监测技术水平。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我省整体监测水平赶上了全国先进水平,在环保为经济建设服务,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督管理服务等方面,从认识和实施均已处于上游水平。
在省监测站的时候,我经常强调要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监测数据是环境科研的基础,科研成果必须有大量准确的数据为保证,而环境监测本身也有大量的科研工作。现在,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我省把省环境监测中心升格为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提升环境监测事业的独立性、科学性,可避免行政不当干预,保障监测数据的精准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