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集体备课的审视与模式开发思考

2021-09-29刘久娥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审视集体备课策略

刘久娥

[摘   要]集体备课是基础教育领域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学校常规工作之一。在实施过程中,集体备课虽展现出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当前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出发,分析了集体备课模式的开发及具体操作步骤,以期能够促进教与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集体备课;审视;模式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7-0066-03

集体备课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之一,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优质课堂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高品质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只有充分审视集体备课的现状、价值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模式进行思考,才能实现集体备课效益的最大化。

一、对集体备课的审视

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集体备课统一了教学进度,规范了教学行为,变教师“单打独斗”为集体共创共生,变写教案式备课为集体研讨,其是教师个体备课的补充和拓展,有效遏制了教学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集体备课将备课任务分配到个人,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使得教师能运用节省出来的时间进行作业面批等,进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存在诸多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对比研究所在区域内若干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后,笔者发现这些学校都重点关注集体备课的要求,如“集体备课坚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和‘五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核心教案、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统一测试”。部分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如“制定计划、分配任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形成共识”。一些学校提出了二次备课的要求。仅一所学校构建了“一人主备、集体研讨、个性生成”的备课模式。至于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目标、内容、重难点、成果展示形式、评价方式等,均没有明确提及。由此可知,研究区域内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无方案可循,无模式可鉴,缺少系统性的机制。

同时,管理上简单化、粗放化。部分学校只以集体备课的记录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缺少过程性跟踪与监督。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高三年级开展的集体备课比基础年级开展的要正常与细致,且每月还会举办一次区教研员参与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说,这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带有功利色彩,变相误导教师产生基础年级的集体备课不重要的认知偏差。

缺少全校性的统筹化、精细化管理,导致了集体备课“先天不足”,如再缺少“后天引导”,集体备课便注定是个“畸形儿”。

(二)只“集”不“备”,“备”而缺“集”

因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规范,集体备课会出现如下问题:“集体备课成了教师的生活漫谈会、组长一言堂、作业批改会、主备承包会,合作共享成了简单拿来、部分教师居高临下的低效合作,缺少深度碰撞,甚至有个人单干扰乱秩序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集体备课的目标缺失,无的放矢;内容空洞,混为一谈;重点不清,生搬硬套;过程虚空,敷衍了事;缺乏落实,纸上谈兵。集体备课的只“集”不“备”,或“备”而缺“集”,导致了集体的力量不能展现,备课深度不够。新课标对大单元教学、单元整合教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集体备课也应该有所变化,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三)评价方式单一,反思不到位

学校对集体备课进行的评价有:基于集体备课记录的定性评价,基于班级学生和全年级学生学科成绩的定量评价。这两种评价的缺点在于:第一种评价会导致备课组为评比而刻意完善集体备课记录的现象。这种评价的真实性不高,且缺少精准评价的细则,较为笼统,弱化了评价的诊断功能,无法促进集体备课的完善和发展。第二种为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其因未关注过程而无法体现阶段性的进步,往往会打击师生的积极性。

一些教师只把集体备课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缺少对集体备课的反思,因而不能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不能形成资源库,不能实现备课校本化。

集体备课多以主备人分配任务的形式开展,这使得一些教师不会认真去备每一节课(尤其是面对新教材时)。尽管有二次备课,但共享集体的备课成果这一形式让一些教师产生了思维定式,以致他们只会在二次备课时进行小改动。如此,教师便无法整体把握与理解新教材,从而造成教材使用上的偏差。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尤为不利。另外,集体备课时,一些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材教法,忽略学生,导致集体备课的针对性缺失。

二、对集体备课模式开发的思考

要想解决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必须要从宏观构建与微观实践入手,制定适切的集体备课制度和管理机制,开发适合学校的集体备课模式,规范集体备课行为,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真正发生。

笔者认为,只有严谨的集体备课模式,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做了如下设想(见图1)。

(一)支持系统

1.建立集体备课模式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要建立一个由相关专家为顾问,校长为主要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备课组长、相应教师等为组员的集体备课模式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相应的审议与决策机制,从顶层设计上保证模式开发的顺利进行。模式的开发要紧扣教育前沿理论和时代脉搏,最好能引入高校智力资源,以使其更有高度、广度和深度。

2.現状分析

模式开发要基于学情、师情、校情的现状分析。只有系统地评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要,才能让模式的开发更有意义。

(1)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判断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依据在于它们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就是说,集体备课的重点是备学生,开发模式的重要目的是更好地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生涯规划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开发出适切的模式。

(2)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是集体备课的主体。教师只有在集体备课中全身心投入,先研究学情、教材、教法等,再在组内交流、讨论等,才能分享资源和成果,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3)学校的发展需要。“任何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总以一定目的设定作为起点和归宿。”“学校教育必须要回答为什么教、要达成什么目标等问题,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就是学校对教育的价值理解,学校对于教育价值理解的提炼就是学校办学的教育价值追求。”在分析校情的基础上确定模式开发的目标和思路,才更容易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品质发展的目标。

(二)开发系统

1.制定目标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集体备课的程序,围绕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从学法、教法、教材等维度入手,思考模式开发的总目标,形成学校集体备课模式开发的总纲领。

2.教(学)案编写

具体流程(如图2):确立研讨目标;各教师提前做好协调准备,钻研教材,找出重难点;主备人呈现初步編写的教(学)案;集体研讨,注重生成过程;主备人修改完善教(学)案;定稿。这是一个步骤明确清晰的流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案。

3.课堂实施

集体备课的效果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集体备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将集体备课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可开展学科组公开课活动,让相应学科的教师观课议课,总结优点,指出缺点,再优化教(学)案。这样教师才能通过集体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打造高效课堂,建成包含集体智慧又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案资源库。

4.评价与修订

评价能起到引导作用,发挥集体备课模式的价值。学校可以开展集体备课展示活动,展示优秀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全过程,并附上专家点评、教师互评的内容。可以组织集体备课比赛,设计比赛评分细则,加大集体备课中薄弱环节的分值,如主备人说课、组员研讨、下一周教学计划制定等,以实现精准测评并增强指导性和实效性。可以组织优秀教(学)案评比,评比中将主备稿、修改完善稿、最终定稿以及二次备课稿等一一呈现出来,突出过程评价。可以用入学时学生的学科原始成绩与学科均分之间的“极差”对比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极差”,实现增值评价。

总之,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找到集体备课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模式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以进一步完善所开发的模式。

(三)监控系统

监控主要由职能部门依据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实施。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学生层面,主要关注集体备课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关注到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提升。教师层面,主要关注教师是否对学情进行分析,践行“以学定教”的理念;是否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摒弃“满堂灌”这一传统形式;是否有创新意识,不再简单地因教而教。学校层面,主要看各项保障、管理与监督等是否到位,是否对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等。

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研活动,只有开发出符合学校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才能有效构建校本教研体系,促进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形成学校教研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小平.基于校本,让集体备课真正发生:破解集体备课难题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视界,2019(7):19-22.

[2]  任家熠.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批判与超越[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7-34.

[3]  陈娟,崔伟.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4):61-64.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审视集体备课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生与死:《荒野猎人》的伦理价值审视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