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急救担架的设计与应用
2021-09-29谢宇霖
暴 雨,高 萌,尹 明,杨 阳,谢宇霖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突发应急事件与危险因素预防更加突出[1]。不论是在医院门急诊转运伤病员,还是在战创伤急救中,担架作为救援的主要转运装备,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可进行伤病员转运,还可配合其他装备开展救援任务。早期、安全的转运可以减轻伤害、促进治疗、防止二次伤害[2]。18世纪俄军最早研制出野战担架并应用。目前国内外的担架架构较多、材料多样,常用的担架如脊柱板、铲式担架等已广泛应用,一些新式担架也在设计应用阶段[3-4]。由于自身结构及使用方法的原因,有各自的局限性,如铲式担架应用较为广泛,但体积较大。本文根据医学救援实际需求,设计两种便于折叠的急救担架,既能用于常规伤员转运,还能实现平面弯曲,节省空间,适用于除颈椎、脊柱损伤的伤员,利于在转运时进入车内、船(机)舱内,在狭小空间内展开救援活动,以提升救援能力,提高救治效率,挽救生命。介绍如下:
1 设 计
本文设计的两种担架,由金属板及金属材质制作,外涂防火材料。均可用于现场急救转运伤员。担架一与担架二比较,担架一折叠空间大,更易收纳,担架二上半部分平面展开面积较大,与伤员的接触面更大。具体介绍如下:
1.1 担架一的设计介绍 担架一结构如图1至图5,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板块10、第二板块20、第三板块30。第一板块10的下侧形成有第一销钉11、第一凸台14、第一连接板12;第一凸台14包括圆柱形的第一连接部14 a和圆台状的第一止挡部14 b;第一凸台14设置在第一板块10的前部;第一销钉11设置在第一板块10的后部;第一连接板12的第一端能够转动地固定在第一销钉11上;第一连接板12上形成有长形的第一通孔13。第二板块20的下侧形成有第二销钉21、第二凸台24、第二连接板22、第二支撑台25;第二凸台24包括圆柱形的第二连接部和圆台状的第二止挡部;第二凸台的形状和大小与第一凸台完全相同。第二凸台24设置在第二板块20的后部;第二销钉21设置在第二板块20的前部;第二连接板22的第二端能够转动地固定在第二销钉21上;第二连接板20上形成有长形的第二通孔23;第二支撑台25沿第二板块20的前后方向延伸,位于第二板块20的第二端;第二支撑台25中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三板块30的第一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凸边31,第三板块30的第二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凸边32。第二凸台24的第二连接部插入第一连接板12的第一通孔13中,第二凸台24的第二止挡部位于第一连接板12的下侧。第一凸台14的第一连接部插入第二连接板22的第二通孔23中,第一凸台14的第一止挡部位于第二连接板22的下侧。第三板块30能够插拔地插在第三通孔中。第一板块的下侧形成有第一支撑台,第一支撑台沿第一板块的前后方向延伸,位于第一板块的第一端。第一、第二支撑台的高度相同。第一、第二板块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第一、第二板块相面对的两个端面上可以设置磁铁,以将双方紧密地吸合在一起,仅仅是在需要弯曲时才彼此分开。正常使用状态如图1、图2所示。需要弯曲和收缩以通过狭小的拐弯处时,如图4所示,使得第一、第二板块分开一定的角度,此时第一凸台相对于第二通孔发生滑动,第二凸台相对于第一通孔发生滑动,且滑动距离不相等,由此使得第一、第二板块之间形成45°- 90°夹角,担架呈现出弯曲的形状。在使用时,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可以发生相对转动,第三板块可以部分插入第二模块中,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弯曲和伸缩。在滑动过程中,第一、第二连接板也会对应地相对于第一、第二销钉发生转动。通过插拔第三板块,即可改变整个担架的长度。
图1 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 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 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 弯曲和伸缩后示意图
图5 细节示意图
1.2 担架二的设计介绍 担架二结构如图6至图10,包括: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第一板体10在其第二端形成圆弧形的凹陷部;第二板体10在其第一端形成与所述凹陷部对应的圆弧形的凸出部。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下侧形成有结合部11,结合部11内形成有圆弧形的导槽;导槽的横截面为L形。第二板体20的第一端下侧形成有与导槽对应圆弧形的滑板21,滑板的横截面为L形。滑板21的端部22向下延伸。滑板21形成第二板体20第一端的中部。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圆弧形凹陷部起点和终点处形成导角12。第一板体10在其第一端的下侧形成有第一支撑壁14,第一支撑壁14中能够滑动地穿过插杆13,结合部11上形成有通孔;滑板21的第一侧形成有圆孔;插杆13的第二端穿过结合部11上的通孔插在滑板21的圆孔中,由此锁死滑板21,使其不能在导槽中滑动。插杆13上固定地形成第二支撑壁14 a;第二支撑壁14 a位于第一支撑壁14与结合部11之间;第一支撑壁14与第二支撑壁14 a之间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将插杆的第二端推入滑板中。使用时,如需弯曲担架,先将插杆在滑板中拔出,解除滑板的锁死状态后,使得滑板沿着导槽滑动,第一、第二板体之间就发生转动,形成如图10所示的弯曲形状。
图6 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0 弯曲后的示意图
2 使 用
这两种担架均可配置前后固定带,将病人安全固定在担架上。
2.1 使用注意事项
2.1.1 转运过程前 转运之前要检查伤病员的受伤部位和生命体征,重点是头部、脊柱、胸部有无外伤,特别是颈椎。
2.1.2 处理伤情 妥善处理伤病员保持伤病员呼吸道通畅,对伤病员的受伤部位按照规范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后,才能转运。
图7 横截面示意图
图8 第一板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 第二板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1.3 评估伤情 在人员、担架等未准备妥当时,切忌转运尤其是转运伤病员体重过重或神志不清时,为防止转运途中发生二次意外损伤,要严格评估。
2.1.4 转运过程中 在转运过程中随时观察伤病员的病情变化重点观察呼吸、神志等变化。一旦在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抽搐等危急生命的情况时,先暂停转运,保证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2.1.5 特殊现场的搬运 火灾现场浓烟中转运,应弯腰或匍匐前进;在毒气泄漏的现场,应用湿毛巾掩住口鼻或使用防毒面具,以免吸入毒气。
2.1.6 特殊伤病员的搬运 搬运脊柱、脊髓损伤的伤病员,此类伤病员置于担架上以后,必须妥善固定后再进行转运。且搬运此类伤病员时,不建议使用弯曲工作状态,以免损伤脊柱。
2.2 适用体位
2.2.1 仰卧位 所有伤病员,均可采用这种体位。可用于颈部及脊椎损伤;腹壁有开放性伤口的伤病员,可以让伤员采取仰卧屈膝体位,可防止腹腔脏器脱出。
2.2.2 侧卧位 无颈部损伤、有意识障碍的伤员,可采用侧卧位。可防止伤病员在呕吐时引起误吸。选择侧卧时,可在颈部垫枕头,保持中立位。
2.2.3 俯卧位 胸壁广泛损伤,出现反常呼吸严重缺氧的伤病员,可以采用俯卧位。
2.2.4 半卧位或坐位 仅有胸部损伤的伤员,因疼痛、血气胸会导致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心衰病人,需要转运自身比较虚弱的伤病员也可适用。无合并胸椎、腰椎损伤及休克时,伤员可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于担架上,救护者对伤员妥善固定后进行转运,以利于伤员呼吸。
3 讨 论
目前国内外新型担架有很多种,用途也各有不同[5-6]。常用的有:
3.1 铲式担架 铲式担架由左右两片对称的金属板组成。搬运伤病员时,先将其置于平卧位,固定颈部,分别将担架的左右两片从伤病员两侧插入后背部,扣合后可转运。
3.2 负压充气垫式固定担架 用于搬运多发骨折及脊柱损伤伤员。充气垫可适当固定伤病员全身部位。使用时将垫充气后铺平,将伤病员放在垫内,抽出袋内空气,气垫变硬同时伤员被固定在其中,在搬运途中始终保持稳定。
3.3 篮式担架 由铝合金或合成树脂制作。搬运被困人员时,被困人员被置于担架内,担架在四周“突起”边缘配合正面的扁带将被困人员“封闭”在担架内部,伤病员不会因担架移位(如翻转、摇晃)而脱离担架。但如果被困人员肥胖,扁带过紧或操作时间过长,可引起胸闷、窒息。
3.4 卷式担架 也叫多功能担架,一般重约8-12 kg,可卷缩在滚筒或背包中携带。由特种合成树脂组成,有抗腐蚀性。
这些担架基本能够满足伤病员转运功能,但其结设计、使用等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型号及规格较多,不利于选择。救护单位通常会配备各式担架,以便于选择最合适的进行救援,在紧急时刻,需做出选择;且有些担架难以与救护车、救援工具等结合使用,收纳与运输较为复杂。(2)结构多样,却满足不了需求。以我军第二代新型医疗卫生和救援装备里配备的担架背囊为例,这款担架侧重功能及性能,便携性较差,主要用于机动卫勤分队以及国家医学救援队,在一线部队火线救护时应用有局限性[7]。
对于救护车来说,担架通常是从其后端进出,利于操作普通担架。在狭小空间内进行救援工作时,对于直升机(舰艇)来说,其内部空间有限,传统担架很难完全进入,需要将伤病员转移至担架,这个过程一是费时费力,二是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8]。本文主要针对担架的主体结构、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设计的两种担架,具有一下特点:(1)外层涂抹阻燃材料,能应用于地震、雪灾、火灾等灾害现场。(2)适应楼道、舱(车)内和地势不平等特殊复杂救援环境,可以实现平面弯曲,利于通过狭小、弯曲空间。(3)其自身的弯曲功能,在收纳时节省救治空间,利于携带,方便保存。(4)操作简单,专业的救援人员、医护人员、普通群众均可快速掌握使用方法。这两种担架均具有了的使用功能,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