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陇山林区山门林场草畜平衡现状调查及发展展望

2021-09-29王新友

中国牛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载畜量草畜白杨

王新友,屈 展

(甘肃开放大学,兰州 730030)

甘肃天水小陇山林区地处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的上游,在中国林业区划中分属“秦巴山地水源涵养用材林区”和“黄土高原防护林区”,是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典型地区[1]。它地跨甘肃天水、陇南、定西三地(市)八县区,林农交错、人口众多,兼具我国南北气候特点。林区内大部分地方属于贫困地区,群众生活困难,区域经济欠发达,农村社区是林区的主体,农民对森林依赖性较大。历史上,该林区原来曾经是一片较大的天然次生林。建国以来,由于过渡的木材采伐,造成森林资源匾乏,境内分布着大量的荒山荒地。同时,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当地基本上停留在满足农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上。在小陇山林区,畜牧业是农民的传统产业,农民放牧依然沿袭着其独特的俗称“浪山”的方法(农民一般把牛放在山里很远的地方,让其自由食草,4~5天不管)。然而,受传统的粮农观念影响,天然草原缺乏管理,草场的建设和投入不足,病虫鼠害多发,草原植被遭到破坏,草场沙化严重,90%的草地产草量急剧下降,严重制约着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因此,1998年10月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林场的经营方向由营林生产直接转向天然林的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林区的农村社区与天然林的传统关系被割断。随着公益林建设的不断深人,天然林、荒山荒地或小灌木林地等相继禁牧,农民的牧场日益狭小,目前只剩下有限的河滩洼地,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户均养牛数都有明显的减少,林农、林牧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农户普遍把外出打工作为替代生计,大量的耕地被沦落为撂荒地并自然演替为荒草地,造成草地面积扩大,家畜饲养量不足的现象。近年来当地政府普遍将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迅速扩展草地畜牧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进而影响着该林农交错区域的农村发展、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生计。然而,伴随草地畜牧业的崛起,草地生态系统能否实现草畜平衡并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切实建立起草地—牲畜—农民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开展该地区“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命题。鉴于此,以甘肃小陇山林区山门林场的史沟、白杨和观音村为例,从草—畜生态系统视角,在分析草畜平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林农牧结合地带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旨在为促进该地区由产业扶贫向乡村振兴过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研究区概况和调查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1.1 肉用水牛存出栏情况 研究区山门镇位于小陇山林区的山门林场,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部,海拔1 600 m~2 100 m,具有温带半湿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0 ℃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 ℃,生长期年平均258 d,无霜期年平均160 d,年平均日照时数1 985 h,年平均降雨量620 mL,主要集中在7~10月,9月最多。主要存在林地(天然次生林区域)、天然次生的小灌木林地和荒山荒地三种地貌状况。天然草原属于微温潮湿类草场,植被以菊科蒿属植物为主,共分为25科,183种[2]。牧草生长期5月~10月。山门林场大部分林区主要存在天然次生林区域、天然次生的小灌木林地、荒山荒草地三种地貌状况。草地主要分为天然草原(多为河滩洼地)和由撂荒地自然演替而来的荒草地,使用时属于公共资源,没有围栏设施,草地的植被群落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该地是甘肃黄牛传统养殖区,农民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由于草畜季节不平衡性,逐渐形成以半舍饲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方式。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和蔬菜为主。

1.2 研究方法

2020年8月~10月,对白杨、观音和史沟三村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联合清水县农业局、畜牧局和林业局的主要业务人员以及三村村干部,调查当地扶持发展养牛业的实施情况与存在问题;对三村不同类型区野外实地考察,了解草地生长的基本情况,农户问卷调查。

1.3 统计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的草地资源载畜量计算,采用草地单位法[3]。

2 史沟、白杨和观音村草畜平衡现状及分析

2.1 史沟村草畜平衡现状及分析

2.1.1 史沟村基本情况 史沟村全村耕地面积217.67 hm2,林草地面积2 641.57 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43 hm2。该村有可利用草地286.8 hm2,其中天然草地149.07 hm2,撂荒地草地137.73 hm2;农作物秸秆主要为小麦、玉米、洋芋和油菜籽,小麦种植面积为2 hm2,玉米种植面积为6.67 hm2,洋芋种植面积为2.67 hm2,油菜籽种植面积为2 hm2;全村养殖牲畜主要为牛,共计121头。

2.1.2 史沟村牧草产量及各种农作物秸秆产量 经调查估算,天然草场全年鲜草总产量为224.04万kg,小麦秸秆年产量为1.8万kg,玉米秸秆年产量为9万kg,洋芋秸秆年产量为0.8万kg,油菜籽秸秆年产量为0.3万kg。详见表1。

2.1.3 史沟村草畜平衡评估

2.1.3.1 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史沟村饲草饲料总产量及理论载畜量见表1。

表1 史沟村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2.1.3.2 草畜平衡分析

史沟村草场面积总数为300.14 hm2,天然草场可利用干物质总量为31.36万kg,撂荒地草场可利用干物质总量为1.97万kg,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总量为2.38万kg。一只羊日食干物质量为1.2 kg,秸秆量为2 kg,则该村理论载畜量应为786个羊单位(见表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行业标准《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指标,结合西蒙达尔、夏洛莱和青川等牛的实际体重,史沟村的每头牛折羊单位比例确定为:每头牛折5个羊单位,该村现有牛折合成羊单位为605。因此,与理论载畜量相比,欠载181个羊单位,欠载率为29.92%。说明史沟村牧草资源较为丰富,还可适当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畜牧业产值。

2.2 白杨村草畜平衡现状及分析

2.2.1 白杨村基本情况 白杨村全村耕地面积157.4 hm2,林草地面积2 267.76 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44 hm2。该村有可利用草地285.9 hm2,其中天然草地132.56 hm2,撂荒地草地146.67 hm2;农作物秸秆主要为小麦、玉米、洋芋和油菜籽,小麦种植面积为2 hm2,玉米种植面积为2.67 hm2,洋芋种植面积为2 hm2;全村养殖牲畜主要为牛,共计223头。

2.2.2 白杨村牧草产量及各种农作物秸秆产量 经调查估算,天然草场全年鲜草总产量为199.22万kg,小麦秸秆年产量为1.8万kg,玉米秸秆年产量为3.6万kg,洋芋秸秆年产量为0.8万kg。详见表2。

2.2.3 白杨村草畜平衡评估

2.2.3.1 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白杨村饲草饲料总产量及理论载畜量见表2。

表2 白杨村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2.2.3.2 草畜平衡分析

白杨村草场面积总数为285.9 hm2,天然草场可利用干物质总量为27.89万kg,撂荒地草场可利用干物质总量为2.1万kg,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总量为0.94万kg。同理,该村理论载畜量应为698个羊单位(见表2)。该村现有牛折合成羊单位为1115。因此,与理论载畜量相比,超载417个羊单位,超载率为59.74%。由此说明该村草畜不平衡,草畜矛盾较为突出,而且根据调查,草畜间的季节性矛盾也比较严重。

2.3 观音村草畜平衡现状及分析

2.3.1 观音村基本情况 观音村全村耕地面积198.67 hm2,林草地面积1 644.73 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38 hm2。该村有可利用草地292.03 hm2,其中天然草地180.03 hm2,撂荒地草地88.67 hm2;农作物秸秆主要为小麦、玉米和洋芋,小麦种植面积为4 hm2,玉米种植面积为17.33 hm2,洋芋种植面积为2 hm2;全村养殖牲畜主要为牛,共计145头。

2.3.2 观音村牧草产量及各种农作物秸秆产量 经调查估算,天然草场全年鲜草总产量为270.56万kg,小麦秸秆年产量为3.6万kg,玉米秸秆年产量为23.4万kg,洋芋秸秆年产量为0.8万kg。详见表3。

2.3.3 观音村草畜平衡评估

2.3.3.1 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观音村饲草饲料总产量及理论载畜量见表3。

表3 观音村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2.3.3.2 草畜平衡分析

观音村草场面积总数为292.03 hm2,天然草场可利用干物质总量为37.88万kg,撂荒地草场可利用干物质总量为1.27万kg,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总量为5万kg。同理,该村理论载畜量应为962个羊单位(见表3)。该村现有牛折合成羊单位为725。因此,与理论载畜量相比,欠载237个羊单位,欠载率为24.6%。

3 草业视角下的发展展望

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草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系统发展。解决草畜矛盾,就草业角度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良天然草地,提高草地生产潜力;二是在撂荒地建植人工草地。

3.1 史沟村发展展望

在所有撂荒地建植人工草地后,史沟村饲草饲料总产量及理论载畜量见表4。

表4 撂荒地建植人工草地后,史沟村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草畜平衡分析:撂荒地改为人工草地后,可增加可利用干物质总量71.95万kg,增加载畜量1474羊单位,存栏量将增加2.436倍。

3.2 白杨村发展展望

在所有撂荒地建植人工草地后,白杨村饲草饲料总产量及理论载畜量见表5。

表5 撂荒地建植人工草地后,白杨村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草畜平衡分析:撂荒地改为人工草地后,可增加可利用干物质总量76.62万kg,增加载畜量1 569羊单位,存栏量将增加2.25倍。

3.3 观音村发展展望

在所有撂荒地建植人工草地后,观音村饲草饲料总产量及理论载畜量见表6。

表6 撂荒地建植人工草地后,观音村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

草畜平衡分析:撂荒地改为人工草地后,可增加可利用干物质总量42.83万kg,增加载畜量949羊单位,存栏量将增加0.99倍。

4 结论

经过对观音、白杨和史沟三个村草畜平衡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草畜均处于不平衡状态。与理论载畜量相比,史沟村欠载181个羊单位,欠载率为29.92%;观音村欠载237个羊单位,欠载率为24.6%;白杨村超载417个羊单位,超载率为59.74%。但只要将撂荒地改为人工草地,就不仅能解决白杨村超载的草畜矛盾,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三个村的载畜量(0.99~2.44倍),实现草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载畜量草畜白杨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情况
白杨
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原因探究
一种含转动副间隙多连杆机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方法
施肥和补播对高寒草甸草原载畜能力的影响
天然草地划区轮牧管理利用
河南省优质草畜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宁夏海原县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