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饲对牦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1-09-29孙光明次旦央吉张成福陈晓英曹涵文姬秋梅信金伟
姜 辉, 张 强, 孙光明, 次旦央吉, 张成福, 陈晓英, 曹涵文, 姬秋梅,*, 信金伟,*
(1.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拉萨 850000;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畜牧兽医研究所,拉萨 850009)
牦牛作为原始的地方畜种,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延续至今的珍稀畜种,也是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带的优势畜种之一[1],但因其分布地区受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蒸发量大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因素制约,导致牧草生长季节短,而且草层低,草资源相对短缺,一年中长达半年以上是枯草、缺草期,且枯草中的粗蛋白含量较低[2]。牦牛终年放牧,饲养条件十分粗放,再加上品种原始,生长缓慢,个体生产性能低下,牦牛生产周期缓慢,使得草地载畜量大,畜群结构不合理,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牦牛业的生产,影响了牧民收入[3]。在高寒地区,牦牛传统的饲养管理很少重视对犊牛的培育,牧民掠夺式的挤奶、冬季牧草营养匮乏、犊牛冷季不予补饲,使犊牛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限制[4-6]。
因此,研究如何缩短牦牛的饲养周期,提高饲草的转化率,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和养殖效益,优化畜群结构,减轻草场压力,缓解草畜矛盾,充分发挥牦牛的生长潜力,促进草地生态良性循环和牦牛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材料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牧场进行。试验区平均海拔约4 500 m,这里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气温较低、热量不足、降水集中、风大风频、冰雹多、霜期长等特点。年无霜期约90 d,年日照时数为2 813.1 h,年降水量515.7 mm,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受地理环境影响,境内自然灾害多而频繁。牧场属半湿润气候区,植被种类丰富,垂直地带性明显,大多以草本为主。植被类型分布由山地灌丛向高寒草甸过渡。土壤类型主要为高山寒冻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原土。斯布牧场受海拔影响较大,海拔由高到低,依次分布着高山草甸土、酸性棕壤、山地棕壤等。
1.2 试验时间
试验期为2018年11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共18个月,以每6个月为一阶段,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
1.3 试验动物
试验动物为斯布牦牛,随机选择母本基本性能相似、出生日期相近、体况差异不显著的6月龄牦牛20头,其中公母各10头。
1.4 饲草料配制
因目前尚无牦牛的饲养标准,牦牛精料配比在注重蛋白质与能量的平衡基础上,参照美国NRC《肉牛营养需要》(2016年版)及姬秋梅建立的犊牛生长需要的能量模型,精料的蛋白含量为16.84 %;粗饲料是燕麦草,蛋白含量为5.2 %;饲喂时揉切为3~4 cm左右的段使用。
表1 精料补充料组成(风干基础) %
预混料为每千克饲粮提供:VA 3 000 000 IU, VD3 75 000 IU,VE 220 IU,生物素 12 mg,赖氨酸13 000mg,Cu 1200 mg,Fe 3000 mg,Mn 2000 mg,Zn 4000 mg,I 15 mg,Se 20 mg。
表2 精料补充料营养水平 %
营养水平各指标均为计算值。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与处理
试验选取体重无差异的6月龄斯布牦牛10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公母各5头。试验前对试验牛只进行驱虫,按照组别做耳号标记。
2.2 养殖方式
固定人员负责放牧与补饲。在共同放牧条件基础上,归牧后试验组牛只按照草料与精补料比为7∶ 3混合单独补饲,让其自由采食与饮水,对照组不予补饲。同时经常清理圈舍,保持圈舍干燥清洁。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体重主要测定起始重,月重(月末称重);体尺主要测定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四个指标,主要为起始和试验结束时各指标值;测定方法按照《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NY/T 2766-2015)要求进行。体重用电子秤或地磅,体高用测杖,体斜长、胸围和管围采用软皮尺测量。
2.4 生长性能分析
试验期每月末早晨用电子秤称对试验牛只空腹称重,其数值作为月末体重,计算试验牛只的日增重(g/d)和总增重(kg)。
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 2003进行整理,用SPSS 11.5统计软件中的ANOVA过程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显著性检验标准,P<0.01为差异极显著检验标准。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补饲对牦牛各个阶段体重和体尺的影响
由表3、4可知,对照组和试验组牦牛的初始体重均无差异。第1个月后,试验组牦牛平均体重增加了4.85 kg,而对照组牦牛的平均体重降低了0.55 kg,但两组牦牛的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2个月后,试验组牦牛平均体重较初始体重增加了7.45 kg,对照组牦牛的平均体重较初始体重降低了0.30 kg,试验组牦牛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3、4、5和6个月后,试验组牦牛每月的平均体重较初始体重分别增加了8.50 kg、12.5 kg、18.25 kg和25.25 kg,同时对照组牦牛每月的平均体重较初始体重分别增加了-2.1 kg、-1.2 kg、2.35 kg和4.70 kg;试验自第3个月至第6个月,试验组牦牛每月的平均体重均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犊牛的(P<0.01)。第一阶段试验组牦牛的平均增重为25.2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4.70 kg(P<0.01)。
表3 三个阶段各组牦牛体重变化情况 kg
第二阶段试验组牦牛每个月的平均体重均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平均体重(P<0.01)。在试验组牦牛补饲至第12个月时,第二阶段试验牦牛的平均增重较第一阶段末增加了47.65 kg,对照组牦牛的平均增重较第一阶段末增加了40.13 kg,差异不显著(P>0.05)。
第三阶段试验组牦牛每个月的平均体重均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平均体重(P<0.01)。在试验组牦牛补饲至第18个月时,第三阶段试验组的平均增重较第二阶段末增加了28.20 kg;同时,对照组的平均增重较第二阶段末增加了14.57 kg,差异极显著(P<0.01)。
同列数据肩标无字母或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下表同。
由表4可知,在18个月的试验期内,试验牛的平均增重较初始体重增加了101.10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59.40 kg,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日增重试验组牛的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P<0.01)。
表4 试验期各组牦牛体重变化情况
由表5可知,牦牛在补饲18个月后,牦牛的体斜长、体高、胸围、管围均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
表5 试验结束时各组牦牛体尺情况 cm
4 讨论与结论
4.1 牧草生长与牦牛生长性能的关系分析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约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1/3,处于各种草地之首的位置,在我国与世界的草地科学与草地畜牧业领域中地位极为重要[7-8]。天然草地牧草发生养分变化动态和饲用价值的波动都对放牧家畜的营养与能量状况有极大影响,家畜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程度、生产性能、身体状况都随天然牧草生育时期的不同产生差异,同时也随着牧草营养成分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冷季(11月初~翌年5月底)和暖季(6月初~10月底)的差异,以及草地牧草生长的青草期、盛草期和枯草期的客观条件,草地主要分为冷季草地和暖季草地[9],天然牧草随时间和季节呈现“春生,夏长,秋枯,冬竭”的生长规律[10]。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平均海拔4 300 m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草地可获得植物物种由28科62属102种。作为典型的高寒草甸类草地,1~3月和10~12月草地地上生物量都以干枯物质形式存在,其中3月处于年内草地产量最低的阶段。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雨水的增多,4月植被开始返青,出现了活体,5~7月草地生物量逐渐增加,至8月达到年内最大值,9月开始产量逐渐下降[11]。本试验研究发现,对照组牦牛在自然放牧的条件下,在第1~3月的平均日增重均为负值,到4月平均日增重开始上升,呈现“见青上膘”的现象。到8月斯布牦牛的日增重达到最大值,从9月开始,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开始逐渐下降,表现为“春乏、夏壮、秋肥、冬瘦”的现象。在放牧条件下,斯布牦牛的日增重与牧草的生物量呈现正相关。1~3月试验组牦牛的日增重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和对照组牦牛的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牧草干枯期,牦牛营养缺乏,补饲能有效地维持牦牛的体况,遏制“冬乏、春亡”现象。
4.2 补饲对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一般来说,牦牛在终年放牧条件下,其体重随牧草生长变化而变化。通过补饲,避免牦牛因牧草变化而营养匮乏导致体重过度减重。牟永娟[12]、刘基伟[13]等研究表明,补饲犊牛的体尺体重数据,各项指标均高于哺乳犊牛的,后期母牛发情较早,发情率及受胎率均显著提高。张成峰[14]等人研究发现,通过补饲代乳料可以提高犊牛生长发育速度,培育优质健康犊牛,实现犊牛早期断奶。本试验研究发现,牦牛在补饲18个月后,平均体重达到了155.05 kg,较对照组牦牛114.10 kg增加了35.89 %。整个试验阶段,补饲牦牛的增重为101.10 kg,较对照组牛59.40 kg提高了70.20 %。补饲牦牛的体斜长、体高、胸围和管围分别较对照组牦牛增加了6.78 %、6.44 %、5.50 %和4.61 %,差异显著。说明补饲对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提高具有显著影响。朱彦宾[3]研究发现,对犊牛早期断奶补饲可以极显著提高犊牛的日增重,提高了犊牛的生产性能,这与本试验结果相一致。
本试验第一阶段补饲后试验组牦牛的平均体重为78.8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犊牦牛的59.00 kg,试验组牛增重为25.2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4.70 kg,提高了437.23 %;第二阶段补饲完成后试验组牦牛的平均体重为126.8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牦牛的99.53 kg,试验组牦牛增重为47.65 kg比对照组牦牛的增重40.13 kg提高了18.74%,但差异不显著。第三阶段补饲完成后试验组牦牛的平均体重为155.0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犊牦牛的114.10 kg,试验组牦牛增重为28.20 kg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7 kg,提高了93.55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对照组牦牛的增重效果显著,原因是这两个时间段属于冷季,补饲的效果特别明显。保吉财[15]、张国模[16]等研究发现,冬季牧归后对犊牛进行补饲,能够起到保膘增重的效果,对提高养殖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动物界普遍存在一个“补偿生长”的现象,如果早期营养水平低,在较高营养水平条件下会出现一个较高的发育速度[17],试验牦牛在暖季时生长发育速度激增,对照组牦牛的增重由冷季的4.70 kg增加到了暖季的40.13 kg,而试验组牦牛的增重由冷季的25.25 kg增加到47.65 kg,与郝力壮[18]牦牛暖季补饲对改善肉品质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结果相一致。本试验牦牛均出现了“补偿生长”。说明牦牛在放牧加补饲的情况下根据牧草营养和牦牛生长需要,合理补饲能极显著提高牦牛的增重。总之,补饲可以促进牦牛生长发育和减轻了机体损伤,可有效减轻草场压力,提高牦牛机体免疫能力。
在传统放牧的条件下,通过补饲6月龄断奶牦牛至10月底,可使其体重达到116.00 kg,使牦牛10个月的总增重比在传统放牧条件下的总增重提高65.69 %,效果极显著。此结果将会为提高牦牛生长发育潜力提供数据支持,为建立和推广牦牛合理的饲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