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蝶窦恶性肿瘤2例
2021-09-29李锦荣夏立军李梦婷
李锦荣 夏立军 李梦婷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 太原 030001)
资料病例1男性,45岁。左眼胀痛15 d,伴头痛7 d入院。查体:左眼上、下转不能。视力右眼1.0、左眼0.6。鼻窦CT:蝶窦不规则强化密度肿块,蝶骨体破损,考虑蝶窦恶性占位。蝶鞍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蝶窦腔内占位,伴邻近骨受侵。鼻内镜检查:左侧蝶窦口肿物突出。手术行瘤体剥离,见瘤体侵袭斜坡、蝶鞍、海绵窦、蝶骨骨质,呈泥沙样。分次切除肿物。行视神经减压术。术后病理:考虑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OB),局部恶性变。术后1个月再次出现左眼眶酸胀,伴头痛、左眼视物模糊。视力:右眼1.0,左眼0.4。鼻内镜检查:蝶窦区有大量新生物。新生物活检,病理:镜下可见梭形及卵圆形细胞片状分布,间质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鼻窦CT:蝶窦腔内不规则组织肿块影,侵犯邻近骨质,骨质破坏较前加重。考虑侵袭性骨母细胞瘤(aggressive osteoblastoma,AO)复发,再次手术治疗。手术经过:左侧中鼻道及上颌窦口、蝶窦口周围可见肿物;切除肿物,开放上颌窦、蝶窦。术后病理:AO复发。术后予以适型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图1显示术前影像学检查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
图1 病例1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后随访情况 A、B.MRI冠状位、矢状位显示左侧蝶窦呈不规则长T1T2信号影,小片低信号影,侵犯周围蝶鞍、斜坡、左侧筛窦、海绵窦及蝶骨;C、D.CT矢状位、水平位示蝶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不规则钙化密度影,邻近骨骨质破坏;E.术后9个月,术区黏膜光滑,无水肿,未见异常。
病例2女性,30岁。头痛2个月,加重1个月,伴双侧颌面部麻木、感觉减退10 d入院。颌面部CT:蝶窦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鼻内镜:右侧中鼻甲后端见肿物突出,取部分组织病检。病理:小细胞肿瘤,不排除非霍奇金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骨髓象:粒细胞增生活跃,中晚幼粒比例增高,部分形态不规则,呈哑铃形,红系、淋巴细胞各阶段比例均低,形态未见异常。骨髓流式免疫分型CD34(+) 117(+)CD33(+) CD13(+)CD38(+) HLA-DR(+)的髓系幼稚细胞约占2%,比例增高。基因检测:AML1/ETO(+)。诊断为髓系肉瘤( myeloidsarcoma,MS)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M2b)。术中左侧蝶窦口见大量肿物;沿蝶窦中央自上而下切除肿物,暴露蝶窦及蝶窦内肿物;蝶窦肿物侵犯双侧视神经管、左侧颈内静脉、海绵窦及鞍底,切除肿瘤及蝶窦黏膜,仔细切除鞍底骨板,刮除海绵窦内肿物。术后病理:MS,CD3(-) CD20(-) CD21(-) CD30(-) Ki68(50%+)CD117(+++)CD99(+) TdF(-) CD7(+) EBER(-) CD8(+) CD4(+) CD79a(-)CD34(-) CD10(+) DOG1(-) PAX5(+) MPO(+) 。术后转入血液科予以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TA)方案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图2显示术前影像学检查情况及组织病理结果。
图2 病例2术前影像学检查情况及组织病理结果 A、B.CT水平位、冠状位见蝶窦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邻近骨质侵蚀性破坏,海绵窦侵犯;C.病理检验(HE染色×100)。
讨论蝶窦恶性肿瘤有头痛、脑神经功能受损、鼻塞等症状[1]。其中头痛最常见,视力下降、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及上睑下垂次之,侵犯鼻腔可有鼻塞、血涕、嗅觉减退等。因此当出现头痛或者脑神经功能受损而现有疾病无法解释时,需考虑蝶窦肿瘤,早期行鼻窦CT、MRI。然蝶窦恶性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仅CT、MRI难以明确诊断,其主要作用是明确病变部位及重要结构(眶内容物、海绵窦、视神经、鞍背、颈内动脉)是否受累,早期判断良、恶性。有文献[2]报道鼻窦、鼻腔恶性肿瘤均有周围组织结构侵犯及骨质侵蚀性破坏,软组织肿块。
病例1患者CT和 MRI均有广泛侵蚀性破坏,软组织肿块影,提示恶性肿瘤,此外均有不规则钙化影,其在骨源性肿瘤诊断中有重要作用[3],需考虑骨源性肿瘤(AO、骨肉瘤、软骨肉瘤),再结合病理检查(鼻内镜下取活检)确诊。AO为 OB的亚型,是OB与骨肉瘤的中间病变形态。AO与骨肉瘤相比,①AO多见于30~40岁,而骨肉瘤多见于20岁以下。②典型影像学表现:AO是低度恶性,对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比较局限,骨膜反应不明显,瘤内颗粒状、斑点状和斑片状等不规则钙化;而骨肉瘤高度恶性,侵袭性强,对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大,边界不清,骨膜反应明显,可呈日光放射状阴影,有片状瘤骨形成。③光学显微镜下,AO异形度较低,骨小梁分化好,排列较规则,无软骨组织;而骨肉瘤的骨小梁紊乱为分化不完全的肿瘤性骨质[4],且骨肉瘤组织多样,有软骨组织、异形核、病理性核分裂和肉瘤性巨细胞,局部可见出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呈阳性[4],CKpan、EMA/CD45、CD68、CD1a、CD99、S-100、CD56、YN 、CGA 、Desmin等均为阴性。AO与软骨肉瘤相比:①软骨肉瘤多见于30~60岁患者;②典型影像学表现是肿瘤内点状、环形或弧形钙化,肿块外观呈斑驳状或蜂窝状,骨质破坏[5]等特点;③镜下见大量软骨岛是其一大特征,仅有软骨细胞,广泛分布在基质中,带有轻度异型性,软骨组织部分骨化,免疫组织化学上皮膜抗原 (EMA, -)、Vimentin(+)、S-100蛋白(+)。AO的原位复发率约为50%,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因蝶窦解剖结构复杂,获得满意的切缘非常困难,应手术结合辅助治疗[6]以减少复发。辅助治疗包括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化疗。放疗是最有效的辅助治疗,可使肿瘤的生长停滞,减少肿瘤的大小,并且放疗可引起肿瘤骨化[7],能迅速缓解症状和控制肿瘤[6]。病例1首次术后1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加用放疗,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证明手术必须加放疗。
病例2的 CT和 MRI仅能提示恶性肿瘤,不能进一步缩小鉴别范围,因此需取活检而确诊。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形态一致,小至中等大小,大小一致,部分胞质呈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异型核,可见核分裂象、幼稚嗜酸性粒细胞,为小细胞恶性肿瘤,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与MS、霍奇金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大细胞淋巴瘤、尤因肉瘤、黑色素瘤和低分化癌等鉴别。MS是髓系来源的幼稚细胞侵犯髓外组织形成的实体肿瘤,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先后或同时发病。MS分为2类:孤立性MS,孤立性髓外肿块,1个月内骨髓及外周血未见异常;白血病髓外浸润型 MS,MS与AML同时发现[8]。免疫组织化学髓系相关抗原包括髓过氧化 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CD68(Kp-1)、Lysozyme、CD117、CD15、CD43、CD33、CD13、CD14 等[9]。MPO是MS最敏感和特异的标记物,阳性率可达 77%~97%,可在髓细胞分化的各个阶段表达[9]。最常见的核型变异是MLL基因重排、t(8;21)。病例2患者免疫组织化学:MPO(+)、CD68(50%+)、CD117(+++), 而 CD79a(-) 、 CD20(-) 可 排除Burkitt淋巴瘤,并且TdF(-) 、CD3(-) 可排除淋巴母细胞瘤,HMB45阴性可排除恶性黑色素瘤,因此确诊为MS。同时需注意三系细胞降低,白细胞比例明显异常,以单核巨大幼稚细胞比例高为主,行骨髓穿刺、骨髓活检、骨髓流式细胞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与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等疾病鉴别。骨髓象粒细胞增生活跃,骨髓流式免疫分型CD34(+) 117(+) CD33(+) CD13(+) CD38(+)HLA(-)DR(+)的髓系幼稚细胞比例增高,基因检测:AML1/ETO(+)。因此诊断为MS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M2b)。治疗方式分为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局部治疗用于快速缓解症状和肿瘤局部控制;然单纯局部治疗、手术治疗不能提高无病生存率,局部治疗与化疗联合可提高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提高无病生存率[10]。化疗是最有效的全身治疗方式,能延长无病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率[11]。充足的全身和局部治疗是降低复发最重要的因素,化疗缓解后需巩固治疗:①放疗;②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其中HSC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5 年无白血病生存率和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48%和36%[12]。本文病例2快速确诊,及时予以全身加局部治疗,随访6个月无复发。
蝶窦恶性肿瘤临床非常少见,AO和MS更加罕见,早期或快速确诊、减少误诊非常重要,能显著改善疾病的预后。本文从症状入手到影像学、病理学,讲述诊断过程。现总结如下:①当出现头痛或者脑神经功能受损时,需早期行鼻窦CT、MRI或鼻内镜取活检;②根据CT、MRI结果缩小范围,根据病理结果确诊,同时要注意血细胞分析等检查结果,要将AO、MS纳入鉴别诊断中,疑似MS需行骨髓检查,排除合并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③治疗要以综合治疗为主,OB必须联合放疗,孤立性MS要注意预防AML,不论是否合并AML均要坚持化疗加局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