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劳动塑造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与实践措施
2021-09-29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张晓宇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 张晓宇
一、家庭劳动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一)劳动能培养小学生阳光乐观的性格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都是我们人类靠双手、靠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心情低落、忧郁寡言,相反而每天都很忙碌生活的人则是朝气蓬勃、精神焕发。这就证明——快乐的产生离不开劳动。劳动可以帮助小学生从焦虑的学习状态中转移出来,在运动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当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整洁的校园环境和生活环境,他们就会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这种乐观的态度将会一直陪伴小学生成长。
(二)劳动让小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曾说过:“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与不让他们劳动,更不要担心他们的双手磨出老茧,而是应当让小学生知道,面包需要靠双手去争取。”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进行劳动,既锻炼了他们的肢体能力,又培养了其坚忍的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家务劳动能促使小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当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过程后,才能感受到劳动的不易,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如,当家长引导孩子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后,他们在玩耍时就会下意识避免弄脏衣服;当小学生花了很长时间独自整理房间后,他们在今后就会自觉地把房间的原物归位,保持房间的整洁。因此,家长应该大胆放手,让小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只有亲身体验了劳动过程,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家庭劳动对塑造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实践措施
(一)家长应该学会放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溺爱,导致孩子在16岁以前都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家里的亲朋好友对这位母亲说:“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人,你应该让他多动动手,帮你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位母亲却回答说:“他还小,什么都不会呀?等长大了就自然会做了。”这个孩子经过母亲细心的照料下,无忧无虑地到了16岁,却只学会了啃老。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父母就要学会适当放手,从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如,在面临孩子摔倒时,家长应避免直接扶孩子,而应当鼓励孩子坚强地爬起来,只有经历了“摸爬滚打”,小学生才会懂得保护自己。又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比如,在孩子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让他们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穿校服等;二年级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书桌等;在孩子再大一点时,家长就可以鼓励他们帮家人做一些洗碗、擦地的事情等。即使小学生的家务劳动做得不好,家长也不应该苛责,而应鼓励他们下一次会更好,多一点耐心与爱心,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基。
(二)坚持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部分家庭为了让小学生参与劳动,常常会使用奖励零花钱的方式作为条件,比如收拾桌子一元钱、洗碗两元钱等。事实上,这个方法存在弊端,容易给孩子带来错误的思想观念,让孩子以为劳动的目的是回报,养成不正确的金钱观念。因此,比起物质鼓励,家长采用口头鼓励的方法给予劳动中的孩子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例如,家长可以在社交平台展示孩子的劳动成果;在家中设置“劳动光荣墙”,张贴孩子的劳动成果对比图,激发孩子的劳动成就感;家长还可以在亲朋好友来做客的时候,向他们介绍自己孩子的劳动成果。以上的做法对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小学生一旦得到肯定,他们就会长期坚持下去。此外,家长可以和小学生一起观看有关农耕的公益片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鼓励孩子与自己一起劳动,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激发他们坚持的动力。
(三)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劳动教育这一点上,虽然家庭有着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但是,学校也可以科学合理地与家长联手,巩固小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劳动情况,对热爱劳动的小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与肯定。比如,在班级中创设“家务小能手”的荣誉称号,让那些不爱动手的小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还可以在班级中进行比赛,教师与家长做评委,通过“扫地”“拖地”“整理物品”等项目选举出“家务小能手”,前几名的小学生可以获得小礼物,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教师和家长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保持充足的耐心与爱心来激励他们参与劳动,促使小学生逐渐爱上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