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再优化研究
——基于临江市两所义务阶段学校的传承实践比较

2021-09-29朱罗敬汤立许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舞龙行政部门进校园

朱罗敬,汤立许,肖 丽,肖 婷

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同样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1]。在校园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可持续性传承意义。体育非遗项目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体育课具有诸多同质性,表现在体育非遗在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核心身体素养方面均能达到常规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且又能提早在下一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在校园非遗传承实践中,通常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升学压力且知名度较高的小学因为拥有更多的上级行政机关关注和相对充裕的时间,这类学校更适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而面临着中考压力且教学质量一般的初级中学,并没有多少资源和动力去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但在笔者考察了临江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非遗进校园实践活动后,发现这两所学校在实践中面临着相似的外部条件,资源基础较好的学校却在体育非遗融入校园的效果中呈现出悬浮于教育体系表层的状况,“资质平平”学校反而较为成功地将体育非遗融入校园教育体系之中。即“强者未必恒强,弱者未必恒弱”。基于以上问题启示,本研究应用深度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通过典型性案例比较,探寻当下体育非遗融入校园的实现逻辑,分析其阻力根源,多维度优化现有的校园体育非遗传承机制。

(1)宏观层面:校园非遗传承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学者认为[2],提早培养公民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更有助于促成新生代公民在非遗管理过程中成为行为者的能力。校园非遗传承在时间、空间等方面比传统的师徒传承更有优势[3]。有研究认为[4],非遗进入校园有助于缓解当地对移民家庭孩子的社会排斥。总体而言,学界广泛认同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离不开青少年群体的参与[5]。

(2)中观层面:校园非遗传承的路径研究。学者们基于不同教育阶段、不同非遗文化提出了打破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民族学生与非民族学生的二元对立[6],加强传承主体的培养与挖掘[7],将校园非遗传承从“文化遗产学习传播”过渡到“文化活动”上来[8]。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三大方面全面对接校园非遗传承[9]。此外,还应注重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互动衔接[10]。在校园民俗体育传承中,厚实校园民俗体育思想基础、提升民俗体育认同感[11],促进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的有效联动[12]。

(3)微观层面:校园非遗传承的具体策略研究。在具体实践层面,校园民俗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存在着主体窄化、价值取向偏离、结构失衡[13]、年级发展失衡[14]、传承方式形式化、传承路径间合作缺失[15]等问题。为应对校园非遗所面临的具体困境,学者们提出了创新校园非遗师徒传承方式[16],在授课形式方面,学者们提出了营造民俗文化生活情境[17],应用翻转学习技术构建校园非遗学习模式[18]、向教育系统推广手工艺教学与认证[19]等具体策略。

前人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丰富了研究思路。其成果具有多视角、多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特点。稍显薄弱之处在于非遗校园传承中相关主体间互动逻辑、传承的动力机制等内部机制有待进一步明晰与归纳。本研究将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基于当前非遗传承的时代背景,重点考察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园非遗传承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诸如政府、学校、传承人、学生等相关行动者(主体)的利益互动行为,揭示校园体育非遗传承主体之间的行动逻辑,探析当前体育非遗如何在现有相关政策(客体)下实现主客体相统一,进而实现校园传承。最后,本研究针对传承中的阻力分析,尝试从多维度进一步优化校园体育非遗传承机制。

1 临江市非遗进校园经验

1.1 考察基本情况介绍

笔者在长期考察临江市非遗传承的基础上,重点访谈了10 位主要相关人员,涉及政府部门的非遗干部、基础教育研究人员、学校分管非遗的校领导以及传承人。在临江市体育非遗进校园实践中,成果较为突出的是香天小学与东江中学。两所学校均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属全额事业单位财政拨款(见表1)。

表1 体育非遗进东江初中与香天小学基本概况Table1 Basic Situa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tering DJ Junior High School and XT Primary School

1.1.1 武术进香天小学 香天小学在临江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重点小学。该校教学质量突出,且小升初派位的中学大部分为重点中学,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可,在该市小学中的口碑很高。香天小学于2016年在区文体广电部门的推动下开始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引进的非遗项目有武术、剪纸和湘绣。这些项目均以兴趣班的形式进行相关技艺学习。在师资方面,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兴趣班授课。

1.1.2 龙舞进东江初中 东江中学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2012年被并入明东教育集团,由集团派驻管理团队进行学校管理。受制于师资水平与生源质量一般,东江中学文化课成绩无法突破,体育特色得以凸显,其中考体育成绩在全区排名第一。2013年在区文体新局的助推下,该校引进舞龙非遗项目后被授予“优秀非遗传承基地”称号。此后,东江中学舞龙舞狮队先后参加省内外诸多传统体育赛事并获得了多项奖励,获得了临江市教育系统的广泛关注。非遗进校园带来的宣传效应凸显,东江中学开始接待全国学校来校取经。至此,以舞龙舞狮非遗项目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想已经初步实现,并基本取得了预期成效。

1.2 临江市东江初中与香天小学的传承策略及效果比较

临江市体育非遗进校园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是东江初中与香天小学,这两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体育非遗进校园实践中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但回应的策略各有特色(见表2)。

表2 东江初中和香天小学的传承策略及效果对比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Inheritance Strategies and Effects Between DJ Junior High School and XT Primary School

1.2.1 两校传承策略对比

1.2.1.1 香天小学传承策略 (1)非遗课程设置:安排在兴趣班中。香天小学将包括体育非遗在内的三种非遗项目分别列入到本校的课外兴趣班中(每周一次课),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相关兴趣班。(2)师资安排:由非遗传承人亲自传授非遗技艺。香天小学没有启用体育教师教授武术非遗项目,而是请武术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授课。由于非遗传承人的地方口音较重,学校派出一名行政老师负责现场翻译地方语言,以便于学生理解传承人的语言。(3)经费来源:政府拨款。香天小学非遗经费主要用在基本器材购买、非遗原材料、对外参加非遗展示、非遗传承人课时补贴等,而经费来源主要是少量办公经费支出,上级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并没有固定的经费支持。为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该校校长通过主动展示非遗教学成果,在区文体新局的推荐下,借助媒体报道,吸引了省级文化部门的关注。由此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专项支持,该校已经获得省级文化部门投入的100余万元经费建设了学校非遗展示长廊。此举迅速提升了该校非遗文化的硬件设施。(4)传承形式:以技艺练习为主。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尚难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在体育非遗项目传承上,传承人主要以传统武术技术动作教学为主。一周由传承人辅导一次,不占用普通体育课时,亦没有相关考核。(5)引进非遗种类:多种非遗项目综合引进。香天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市排在前列,知名度很高。在小升初排位方面,重点初中的指标比例很高,因此香天小学的学生虽有较大的学习压力,但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依靠其较高的教学质量和优质中学的高比例录取率赢得了诸多美誉。在校园文化的选择方面,香天小学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除了引进武术非遗项目外,还同时引进了剪纸与湘绣,种类多样化的非遗极大地丰富了香天小学的校园文化。(6)校园定位:为校园文化锦上添花。香天小学在没有升学压力,且本身知名度已经较高的背景下,学校领导对于非遗进校园活动比较重视,但并没有将非遗作为学校的重要特色进行发展。从整体考察情况看,香天小学引进多样化非遗项目更多地是为校园文化锦上添花。

1.2.1.2 东江初中传承策略 (1)非遗课程设置:将龙舞列入体育课程内容,设立舞龙兴趣班。当学生进入初中后,学校将舞龙列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必修项目,要求从新生入校即开始开展舞龙和龙马精神的校训宣传。在初一年级每个班级组建一支舞龙队,同时开设舞龙兴趣班。舞龙技术训练主要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另外在每周的课外活动中强化舞龙技术训练。当学生进入初中二年级后,考虑到即将来临的中考压力,初二全年级只保留一支舞龙队。这支舞龙队是在初一各班级舞龙队的基础精挑而出,并代表所在中学参加各地、各级别的舞龙比赛。

学校为了深入推进非遗的融入,设立舞龙小升初特长生指标。即在小升初中设立5%的指标为舞龙特长生,以保证最低限度的舞龙队的队员配备需求。这也调动了所在辖区的小学积极配合宣传该校的舞龙项目。

(2)师资安排:由本校体育教师负责舞龙技艺传承。学校先后组织全体体育教师集中向传承人学习舞龙技艺,并分批派出体育教师参加全国各级舞龙培训,并联系临江市两所重点大学的体育学院和体育课部的舞龙教师来学校指导体育教师的舞龙教学业务。

(3)经费来源:以自筹为主。东江初中尽管很重视非遗进校园,但却一直苦于没有专项经费。临江市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非遗进校园资助政策。因此,经费只能由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学校办公经费,舞龙的器材购买靠捐赠,学生外出参赛费用由学生自费。为进一步寻求资金来源,学校与所在街道委员会联合申报龙舞非遗保护项目,项目经费由学校和街道各用一半。

(4)传承形式:文化传承与技艺传承并重。该龙舞本源自临江市某镇,是中部地区龙舞的杰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是临江市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为了使舞龙全面融入本校校园文化中,校领导主张重构龙舞精神意义,将校园龙之精神与龙舞文化意义相融合,形成校园文化核心要义。在新生入学和新进教师入职中首先进行龙之精神学习,在校园广场和教学楼周边设立龙之精神宣传展示牌和雕塑。从文化和物质两个层面全面打造校园龙精神。

(5)引进非遗种类:单一项目引进。东江初中属于普通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属于临江市中等水平,初中升入名校指标较少,生源质量一般。临江市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由教育局牵头,临江市四大名校为首成立了四大教育集团。在名校效应下,各大教育集团向所属学校下派管理人员协助指导办学。在此背景下,东江初中亟待从校园文化层面首先转型,在引进非遗项目时非常慎重,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面临着重建校园形象的重任。因此,校领导经过慎重考察,在区文体新局的推荐下,决定引进舞龙作为本校校园文化核心项目。

(6)校园定位:非遗在校园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自舞龙队建立以后,获得2012年《优秀非遗传承基地》(临江市某区文体新局颁)、2013 年度《优秀非遗传承基地》(临江市文体新局颁)、2013年度《临江市某区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单位》(临江市某区教育局颁)、2015年《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颁)等荣誉。2014—2018 年,东江中学舞龙舞狮队先后参加并获得了第三届中学生舞龙舞狮大赛第二名和第三名(2015)、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大赛金奖2 座和铜奖1 座(2016)、第五届全国舞龙舞狮大赛金奖2座,以及优秀组织奖、突出贡献奖和重大贡献奖(2017)。学校基于舞龙舞狮的成果所形成的对外影响力已经远超过其学业成绩的影响力,分管舞龙的校领导亦被频繁邀请到其他学校进行经验传授讲座。从舞龙队组建到2018 年这6年,东江中学成功的完成了校园文化转型。

1.2.2 两校传承策略效果比较 (1)香天小学的非遗传承处于“悬浮”层面。香天小学系临江市知名小学,学校办学质量在同类别小学中处于临江市高水平层次,其所在派位片区拥有较多的优质初中。香天小学以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优质小升初指标是其主要学校特色,在教育领域内更容易获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在引进非遗项目的定位方面则主要是为已有的校园文化体系锦上添花,故引进的非遗项目呈现多元化特点。在项目选择方面,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武术、剪纸和湘绣。香天小学这类知名学校,并没有努力将非遗嵌入到本校文化和教育体系内,源于此类学校本身的知名度较高,在吸引上级领导关注方面无需依靠校园非遗这类活动。因此,从融合度视角看,该校的体育非遗依然悬浮于学校文化和教育体系表层。

(2)东江初中的非遗传承较好地实现了“嵌入”目标。东江初中非遗进校园经验特点之一是重构非遗精神再融入校园课程体系中,并实现校园文化特色转型。为达到这一目标,通过设置小升初龙舞特长指标,将舞龙的传承培养意识提前植入周边小学。但是由于临江市各高级中学并没有设立舞龙舞狮的特招指标,校园龙舞的传承也就止步于初中阶段。这不同于足球进校园活动,教育部为深入推进足球特色学校计划,要求从小学到大学均设立了足球特招指标,形成了各级招生的连续性和一体性。而舞龙舞狮这类非遗项目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这也是未来制约校园非遗传承向纵深发展的客观原因之一。

东江初中非遗进校园特点之二是校领导非常重视非遗建设,领导重视源于学校管理层对本单位的现实资源状况的充分考量。通过重视非遗,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作为校领导获得了诸多荣誉,政绩也随之而来,即非遗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利益互动体系。故从融合效果看,东江初中的校园体育非遗传承基本实现了“嵌入”目标。

2 当前校园体育非遗传承的实现逻辑

2.1 利益一致性下的主体间互动

体育非遗进校园涉及的相关主体有体育非遗传承人、文化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在实践中,“利益一致性”原则是非遗项目得以进入校园的主要规则之一。这种互惠互利行为在相关政府、学校、传承人以及体育院校身上均得到了体现。只有各方都获利才能促成非遗进校园的深度融合,否则会流于形式。故这些相关主体是在基于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多重利益互动,最终促成了非遗嵌入校园文化体系(见图1)。

图1 当前校园体育非遗传承的实现逻辑Figure1 The Realization Logic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ampus

2.2 文化部门单独主导下的校园体育非遗传承

对于地方文化部门来讲,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本身就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积极响应。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程中,地方文化部门并没有与地方教育部门在政策衔接上进行密切对接,而是通过文化部门的行政影响力,并辅以文化部门领导视察和适当的经费支持,尝试与学校领导的政绩挂钩,并为引进非遗项目的学校吸引媒体曝光,小范围试点着非遗进校园活动。

特别是在调动校领导参与非遗进校园积极性方面,区文化部门综合考虑到东江初中副校长近7 年来对龙舞所做的贡献,大胆创新传承人认定制度,认定了该校副校长为龙舞传承人。此举意味着基层文化部门正在尝试打破传统的传承人认定机制,鼓励更多的传承体系之外的力量加入到传承人队伍中。区级文化部门对于这种创新尚处于非常谨慎的态度,因为全临江市乃至全省均没有相同操作案例。因此,从非遗进校园的覆盖面视角看,只有实现了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政策全面对接,才能更加广泛地普及非遗进校园活动。

2.3 政绩激励下的校内传承创新

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既可以响应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号召而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可以不参与该活动。因此,并非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会积极响应此类活动。调查发现,之所以部分学校愿意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因为政绩是领导决策的潜在规律。无论是希望借助体育非遗打造本校特色文化的东江初中,还是定位于锦上添花的香天小学,学校领导通过创造性思维,或将本校体育课程体系与非遗传承紧密融合,或将非遗项目作为吸引上级部门领导关注的闪光点。

对于引进体育非遗项目的学校,如果该项目能够很好地契合本校的文化形象,在此基础之上又能够代表学校获得的相关比赛名次,则可以较好地宣传学校的正面形象,同时也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的积极关注与政策支持。在学校管理层方面,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获得上级部门的关注,对于学校政绩会有所帮助。在学校内实施龙舞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参赛获得名次,进而在职称评选中获得重要砝码。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校教师有效承担起了非遗传承的历史使命。以上举措均是领导层创造性开创工作的成果,其背后的政绩激励力量不可或缺。

3 校园体育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阻力分析

虽然临江市香天小学和东江初中在引进非遗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推进非遗融入校园进程中,也面临着显而易见的阻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3.1 “碎片化”式非遗进校园活动不利于非遗的连续性传承

对于学校而言,已有的政策只是在倡导非遗进入学校,并没有政策上的强制性要求,故学校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引进非遗。一所学校对引进非遗项目的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领导层或管理层的重视程度。领导层或管理层重视,则会在学校资源配置方面(资金、师资与课外活动内容调整)予以较大支持。由于不同学校的内在文化需求、经费资源、领导人思路等差异较大,且非遗进校园活动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当前的体育非遗进校园活动呈现出“碎片化”格局。另外,在引进的非遗项目方面,小学引进的非遗项目与初中的非遗项目各不相同,难以形成由浅至深、由窄到宽的技艺衔接,使得校园体育非遗技艺传承呈现出“非连续性”表征。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效应”下,当前这一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3.2 多部门非遗进校园相关政策缺乏协同配合

当教育部出台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的通知后,却没有文化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活动的相关政策衔接措施。临江市文化部门的非遗进校园考虑的是本区的非遗项目情况来选择进校园的非遗项目。客观地讲,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非遗进校园活动更多的是出于迎合众多政策性活动中的一项普通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实质性的支持行为,但也没有排斥非遗进校园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在非遗进校园中保持着一种“中立姿态”。毕竟对于中小学,教学任务与升学是所有学校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评价指标,任何有利于这一核心评价指标的活动均会获得学校的足够重视,反之则不会获得较大的重视。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政策制定视角看,文化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没有与教育部门有机衔接。从专项经费与师资落实方面就可以看出两个部门并没有对非遗进校园政策予以足够的沟通与协作。

此外,在访谈中,校领导和省教科研院领导反映: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在常规语文教学和思政教学中本已涉及了部分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在学校考试内容中也有所体现,然而,各当地传统文化数量众多,每年都会有新的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导,各省教育部门根据本省特点编撰教材内容。如果引进过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其他类非遗项目,要么与原有课程内部分内容相重合,要么与课程体系较难融合,校园师资难以对接。

至于体育非遗项目,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中考体育制度已经在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普及性的引进体育非遗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具有重复性的意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行动上并没有太大积极性。

3.3 激励机制缺失,校园体育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不足

非遗进校园的基本运作经费主要依靠本校办公经费维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项目中并没有单列出非遗专项资金。而文化行政部门所拨付的非遗进校园的项目经费非常有限。以东江中学为例,自该校将舞龙非遗项目作为本校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推进后,学校层面并没有此类项目的专项经费投入。在政府经费支持方面,区一级文化部门中非遗项目经费有限,具体到非遗进校园活动中,2018 年区文体新局向该中学仅提供了5 000元的经费支持,远不能满足近6年来该校对于舞龙舞狮项目的投入。至于政绩导向方面,非遗进校园活动政策中并未表明将该活动的执行效果纳入相关学校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从总体来看,非遗进校园政策的激励机制呈现缺失状态。

3.4 升学竞争压制了学校引进体育非遗的积极性

临江市中学教育竞争异常激烈。临江市当前实施的是中考分流政策,即按1∶1 比例设置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录取比例。这意味着只有进入普通高中后,学生才有机会报考普通类高校,否则只能报考高职类院校。故临江市中考对于家长和学生的意义堪比高考。但是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高考竞争压力提前向初中和小学下沉,致使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全面提前向高考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更为现实的困境在于,小升初、初升高各类体育特长生招考中并没有体育非遗项目的特长招考,即便在本案例中东江初中所在集团给予了少量高中体育非遗特长生,但考虑到高考招生中全国均没有体育非遗项目的招生,东江初中的招生改革经验不具有普及性。在这种功利性导向下,但凡不能有助于中考的外部活动,学校一般不愿过多投入资源。

4 校园体育非遗传承机制的再优化路径

考察显示,虽然相关主体在努力实现传承,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非遗进校园中所面临的阻力问题。利益互动也只是在各主体之间的自发行为,不具有普及性。为进一步优化非遗进校园的实现机制,回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以多部门政策协同为机制核心,以体育以实现校园文化、教学和政绩多重价值作为内生性动力激发点,以体育院校作为外部智库支撑力量,以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营造传承氛围,多维度共同推进体育非遗融入校园(见图2)。

图2 校园体育非遗传承机制图Figure2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chanism Diagram of Campus

4.1 以多部门政策协同为机制核心

顶层政策没有给予基层相关行政部门以明确的操作指导。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与文化行政部门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另外两个部门没有行政依据配合文化部门实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因此在实践中需要上级政府予以协调。一般而言,市委宣传部作为上级部门有权协调市属相关部门协同完成任务。故上级部门应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以政策文件为依据,指导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参与到体育非遗进校园活动中。

在文化部门方面,尽管非遗保护归属于文化行政部门直接管理,但实践考察中发现体育非遗进校园需要学校的密切配合,这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也是非遗进校园的主要行政推动力量。文化行政部门在制定文化传承相关政策中应对非遗进校园有明确的指导性文件,便于基层文化部门实践操作。在经费支持方面要有专项设置。另外,文化行政部门要依托各区县文化馆或挂靠机构做好体育非遗传承人履行义务的监督与考核工作,对于未能积极参与非遗传承的传承人依照各地非遗代表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予以相应的处理。在传承制度方面,应会同非遗传承人、非遗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传承人的认定办法,在学理层面和法规层面探索学校领导或教师被认定为非遗传承人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在宣传方面,文化部门对于官方媒体具有行政管理上的管辖权。文化行政部门应鼓励官方媒体对于非遗进校园活动和相关非遗传承人进行正面积极宣传,做好示范效应。

教育行政部门是非遗进校园的重要行政主体之一,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在政策层面鼓励学校引进非遗项目,特别是能够配以相应的专项资金以解决校本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那么体育非遗进校园的覆盖面将会大为提升。

目前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非遗进校园中仍处于缺位状态,亟待补位。体育行政部门参与体育非遗进校园活动,既源于体育文化自省、自信和自觉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业务本位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强中国的话语权,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非遗,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话语权,体育行政部门积极介入非遗进校园活动责无旁贷。当前体育非遗相关的赛事多由体育行政部门主办,在赛事规则和管理指导方面,体育行政部门具备了丰富的实操经验,故体育行政部门应积极“补位”。

4.2 以多重价值激励作为校园内生性动力激发点

体育非遗在文化层面能够在丰富校园文化种类,为学校打造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氛围,还能从身体功能上与现有体育课程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互通与互补。文化层面的融入是体育非遗进校园所能体现的常规价值。此外,体育非遗在文化和教学层面的价值实现进一步为学校领导层提供政绩激励点,则是校园体育非遗传承所能体现的高附加值。因此,当校园体育非遗传承在校园文化熏陶、教学功能互通与互补、学校政绩激励等多重价值全面体现时,方能从校园内部有效激发引进与传承体育非遗的内生动力。

4.3 以体育院校作为外部智库支撑力量

体育院校汇集了较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力量,也是基层中小学的主要师资来源。从调研情况看,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地位边缘化,传承人自身年事已高,传承手段单一,无力大范围传承技艺。除了体育院校能够作为外部智库支撑意外,尚没有更合适的民间力量或政府力量对校园体育非遗进行更为全面有效的业务指导。实际调研中临江市一所985大学的舞龙队和一所一本院校体育学院对样本学校进行了有效的业务指导,并派出了实习生辅助样本学校进行体育非遗传承。故建议体育院校不应该缺位,应该补位。一方面,体育院校应体现出智库作用,依托自身优势,为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的向体育非遗传承政策提供智库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短期内有效补充中小学体育非遗师资力量。在未来中小师资培养中,提前对体育师范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与技艺学习,切实肩负起顶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4.4 以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营造传承氛围

非遗传承人应主动积极的投身到非遗进校活动中。其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后,文化主管行政部门应督促传承人认真参与到下一代非遗传承活动中。考虑到非遗传承人年纪普遍偏大,传统师徒传承覆盖面过于狭窄,传承人可通过培养学校体育教师来拓宽校园非遗传承的覆盖面,同时与在校教师、体育院校科研人员协商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非遗知识与技艺。另外,非遗民间协会、非遗企业是校园非遗传承的有效延伸空间。学校通过将学生派出到非遗协会或非遗企业开展校外非遗研习活动,更能深刻体验到原生态的体育非遗文化氛围,以弥补校园体育非遗传承中文化传承方面的不足。

5 结 语

当下的非遗传承事业适逢了最好的时代机遇,在强大综合国力催生而出的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意识为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营造出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外围文化氛围。非遗进校园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从传承与受众两个方向共同培养未来非遗的生存土壤。相信通过各级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的协同推进,专家、学者们的科学引导,学校的创造性实践,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体育非遗终将花开校园。

猜你喜欢

舞龙行政部门进校园
舞龙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及实现研究
江苏:对虚假鉴定“零容忍”
试论企业行政部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平衡计分卡在高职行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