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协同发展联动机制的研究

2021-09-29曲鲁平周秉政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体教特色学校

曲鲁平,孙 伟,凌 波,周秉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篝火相传的战略高度,高度关心青年成长成才,为做好新时代青少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健康促进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近视、肥胖等现实问题,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不畅、生源短缺等桎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2020 年4 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通过审议并于9 月正式出台,将体教融合上升到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意见》指出,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随后,教育部认定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 687 所,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 425 所,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 027 所。诚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推广传统项目,及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亦存在师资不足、经费短缺、各自为政等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如何发挥原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的优势,实现1+1≥2 的功效?如何体现体育回归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以体育人”,有效达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价值?成为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发展,体教融合的落实仅靠学校难以完成,既需要学校与学校间的协同,又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参与,特别是发挥社会力量,让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协同联动发展,实现社会资源优势互补,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基于体教融合背景,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俱乐部为载体,构建二者联动机制,促进其协同发展,推动体教融合的有效落实,进而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后备人才培养,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进程。

1 研究背景阐释

1.1 “体教融合”:体育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2],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 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在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视频会议中表示[3],《意见》的出台是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体教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改革事项,是体育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体教融合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关乎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2030年健康中国任务的完成、2035 年社会基本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特别是培养人才这一国家战略的确立实施,亦拉开了体教融合的序幕。至此,体教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1.2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体教融合的现实载体

“体教融合”意为体育回归教育本质,不是简单的将体育与教育结合,而是体育与教育深入融合,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学生体质健康的每况愈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空的限制、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桎梏等成为“体教融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特别是胖墩、近视、体质下降等,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解决[4]。体教融合的过程需要学校体育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学校体育运用社会力量、资源共享成为落实体教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不管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还是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都是以运动项目为载体,例如,篮球传统特色学校作为以篮球为载体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京津冀共170 所),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作为社会资源(如小飞人有限公司、篮球帮、优肯篮球等),对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意义深远,是“体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二者各自为政,短板效应较为明显,如原传统校教师训练水平低、经费缺乏且来源单一、后备人才输送不乐观、竞赛活动少、学生训练的时间和场所不够灵活,特别是其发展落后于社会发展;俱乐部招生难、文化学习薄弱、教练员培训短缺等,严重制约了“体教融合”的有效落实[5-6]。新命名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二者如何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联动发展,实现1+1>2 的功效,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有效推动“体教融合”的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协同联动机制:推动体教融合有效落实

体教融合是通过系统分析将两个或多个对象在更高层次上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或系统,以更大限度发挥各自功能的过程[7]。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显然,协同联动机制的建立成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俱乐部功效最大化发挥的关键环节。所谓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动机制(以下简称“传统特色校—俱乐部部联动机制”)是指通过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的合作,整合二者的信息、场馆和师资等资源,加强二者的协同管理,促进参与联动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俱乐部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协同效应,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8]。传统特色校-俱乐部部联动机制是以信息有效交流为基础,加强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间的联系,促进项目资源的整合和两者联合行动功能的建立。其目标是增强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之间的联系,促进协同发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体教融合”。第一,解决传统特色校发展面临的师资、场地资源、赛事等方面的困境和俱乐部招生的问题,促进二者的发展;第二,整合二者的场馆信息资源和师资条件,资源共享,促进协同发展,实现1+1>2 的功效;第三,促进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和特色项目的推广,推动“体教融合”。

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构建的根本是育人,是将体育融入教育,遵循创新性、公平性、动态高效性、阶段性和科学性原则,从机制的构造、机制的功能和表现形式等方面来分析。创新性是指要利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管理模式改革当前传统校管理存在的弊端,探索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合作的运行模式。公平性指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的横向公平性,既不能因区域和级别而区别对待,也不能以损害长远发展、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动态高效性是指二者联动发展的实质是改革,联动机制的实质是改革的具体措施,改革是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尝试的过程。阶段性是指二者联动发展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是建立在学校、俱乐部各子系统摒弃“各自发展”观念、制定政策、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反复监控调整,最终实现联动发展,整个过程是分阶段分层次完成。科学性是指联动机制组成的各要素、机制运行内容和程序都要遵循科学规律,特别是对机制内在要素中人员的配备、执行部门的设立、权利与义务、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要兼顾质量和效益、高效和可持续的要求,讲究科学性。

2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联动机制的构造

体教融合的核心是育人,谁来育人?育什么人?如何育人?这是体教融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落实体教融合,构建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首先要梳理人的角色和定位,厘清育什么人和谁来育人;其次要制定机制的规则,要分析机制的得益方式,如何达到育人的目的;最后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反馈系统。因此,从联动机制的行为人、规则、得益方式和反馈系统4 个方面来分析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构造,为机制的运行和体教融合的落实奠定基础。

2.1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联动机制的行为人

根据机制构建原理,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行为人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和参与者组成。制定者指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盟,主要任务是依据体教融合设计传统特色校—部联动发展的相关规则和措施;执行者指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动发展小组,负责实施设计者制定的规则与措施,同时监督制约参与者的行为;参与者指区域内各传统特色校和青少年业余俱乐部,在机制执行者的引导下参与校社联动机制实施、落实体教融合的具体人员。

2.1.1 制定者-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盟 体教融合的实施主体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二者要加强协作、资源整合,共同发力。作为联动机制的制定者,成立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盟的主旨在于,划清二者的权力和壁垒边界,找出突破壁垒的关键,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最终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教育部和体育部门的融合,确定管理者,即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领导,负责国家整体政策的把控和解读。其次,是管理层,由地方体育局领导、传统特色校的相关领导及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业余俱乐部领导组成(见图1),其主要任务是在政府的调控下管理联盟的日常工作,落实“体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制定联动机制的相关政策与规则,负责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动发展领导小组(执行者)组长的选定。该联盟应定期举行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动发展的工作会议,举行各省市传统校和俱乐部定期交流会,保障二者的联动发展,部署“体教融合”的工作任务。

图1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盟组织结构模式图Figure 1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odel Diagram of Traditional Sports Schools and Youth Amateur Club Alliance

2.1.2 执行者-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动发展小组 体教融合是多部门、多领域间的协同配合,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动发展小组(执行者)作为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发展的核心环节,二者均有各自的组织管理体系,在联动机制中建立合理的小组模式有利于促进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的交流、协作,体育设施、教练员群体、体育信息等共享[9]。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发展小组隶属于校-部联盟,主要负责执行上级制定的相关联动方案、执行校社联动机制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监督和反馈下级机构。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发展小组包括领导机构、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领导机关由二名组长和三名副组长负责日常的行政工作。内设机构由组织部、策划部、保障部、监督部构成,组织部主要负责在实行相关联动方案时组织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的参与;策划部主要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宣传报道工作、策划大型活动;保障部主要负责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合活动时的器材准备和经费筹措;监督部主要负责对区域内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进行监督、监察和对联动机制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廉政督导。派出机构主要包括地方体育局青少年处,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盟联合管理,它们既是各级体育局的内设机构,又是小组的派出机构,负责实施具体工作,担任双重角色,在国家体育总局、传统特色校、地方体育局青少处之间到上传下达和协调沟通的作用。

2.1.3 参与者-传统特色校、青少年业余俱乐部 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参与者是传统特色校和青少年业余俱乐部,包括管理者、教师和教练员、学生和学员、家长等,作为联动机制和“体教融合”的落实者,所有活动均由他们完成,并受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动发展小组领导和监督。以篮球项目为例,目前京津冀有篮球传统特色校170 所,其中北京100 所、天津70 所、河北0 所,共有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约156 所(北京 59 所、天津38 所、河北59 所),联动将以自愿参与的篮球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为对象,根据篮球传统特色校的实际情况,及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的硬件设施、教练员水平、参加专业比赛的次数和成绩,按一定比例进行联动。实现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的优势互补、协同管理,利于“体教融合”的推进。

2.2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联动机制的规则

体教融合的实施离不开制度保障,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动是各行为主体相互合作,产生创造性协同效应,其高效的合作取决于协同机制、联动制度和利益平衡。联动机制的运作,需要配套的规章制度,明确联动方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规则是对联动机制行为人的规定,是对其权利与义务的明确制定;校—部联动机制的各行为人均具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各行为人的权利与义务共同组成了联动机制的规则。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制定者(联盟)要根据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动发展的方案,明确各级别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的区域配比,双方融合,例如,北京有篮球传统特色校100所,青少年篮球俱乐部59所,建议按2:1的比例进行融合;承担方案实施的监督和反馈义务,享有薪资、误工补助、饮食住宿补助等福利;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执行者(联动发展小组)是执行机构,承担行政决策的制定、发布、执行、采取必要行政措施的权利,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等级的评定及管理和监督下级部门的权力;履行的义务包括监督联盟的日常工作,制约其违规行为,保障其运营经费等。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参与者(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传统特色校具有一定的决策权,有相应的专项经费、体育场地,管理传统特色校及其个体,具有奖、惩的权利;俱乐部行政决策权、依法获得相应赢利,管理俱乐部的场地、器材和教练员并进行奖励和惩罚的权利。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的义务同样是根据法律、法规而来,遵守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各项规章制度,参与完成联动的各项活动,组织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内部教学训练等工作,保障其安全和教师教练员的工作收入及建立合法的管理制度。

2.3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得益方式

2.3.1 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收益 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目的是促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的联动发展,实现“1+1>2”的功效,促进体教融合的落实,其最本质的目标是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困境,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定期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体质健康促进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体育传统特色校,以篮球、冰雪、排球项目为载体,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一门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其体质健康。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一方面,利用俱乐部优质的教练资源、场馆设施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灵活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锻炼方式;另一方面,利用传统特色校系统的管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锻炼的意识和热情提高了,锻炼的场所和时间有保障了,锻炼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传统特色校-部的协同联动将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让体育回归教育。

2.3.2 体育项目后备人才收益 不管是“体教分离”“体教结合”,还是在“教体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的过程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诉求[10]。传统特色校和青少年俱乐部为我国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命在肩。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俱乐部相互合作,在传统特色校—部联盟协同管理下,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横向输送网络,培养体育项目后备人才。通过对传统特色校的指导、管理和控制以及组织联赛,促进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发展的同时是对人才的培养。通过资源整合、赛事整合和师资整合,降低传统特色校组织业余训练和竞赛的成本,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项目后备人才。

2.3.3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俱乐部自身发展方面收益 基于体教融合的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后备人才为宗旨,在联动过程中,就传统特色校而言,通过与俱乐部资源的整合、共享,优化提升其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促进教学、训练、竞赛模式的改革;对于俱乐部而言,提高其师资力量和学员招收的数量。随着比赛活动的增多和成绩的提升,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的知名度,使其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经费资助,提升传统特色校的水平,扩大俱乐部的经营范围。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多和体育项目的推广,更多的学生、家长和管理者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意识到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融合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二者的融合,实现资源互通,实现真正的接纳和融合,形成良性互动。

2.3.4 经济方面收益形式 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在促进二者融合的同时,会为二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第一,体育俱乐部以营利为主,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经济收益。第二,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必然要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传统特色项目比赛、特色项目联赛,及不同形式的传统特色校训练成果展示大赛等,通过出售门票、媒体的转播权、运动品牌赞助和广告费等获得经济收益[11];第三,比赛成绩和知名度的提升,会为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带来政府拨款和社会资助,会为教练员、教师带来奖金等收益;第四,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还可与企业合办、代言广告等方式筹集经费,形成良性循环,既能为传统特色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又能促进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12]。

2.4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反馈系统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将信息输送出去,再把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送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要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反馈系统。通过反馈系统,机制才能不断升级并做出正确的调整和革新。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反馈系统主要通过信息输送,反馈育人的过程和存在问题,保障机制的运行和体教融合的落实。

在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内部,完整的反馈系统包括反馈机构、调整机构和革新机构三个机构,负责校—部联动的反馈活动(见图2)。反馈机构负责反馈联动机制的运行状态,设有监督办公室和评审办公室,同属执行者的范畴。评审办公室负责考核评价联动机制内各部门、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的工作状况,通过实地考核、网上评议等方式对其进行考核并将联动机制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反馈给调整机构。监督办公室负责监督联动机制内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将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调整机构反馈。调整机构指联动机制的制定者(校—部联盟),负责对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定期召开会议,如意见不一致时,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协商解决问题,优化完善现行机制,并向革新机构提交通过决议的政策和法规。革新机构接收上级指示、督促、革新机制内的相关要素,包括联动机制中的执行部门,即两个组织的秘书处和地方体育局的青少处,落实调整机构的文件精神。三个机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形成联动机制的反馈系统,以保障联动机制的良性运行。

图2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反馈系统模式图Figure 2 The Feedback System Model Diagram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School-club Linkage Mechanism

3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功能

3.1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作为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动力源,其前提是将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视为统一整体,各校间、各俱乐部间建立统一、规范、公平、公开、适宜的激励制度。运行时,激励主体(校—部联盟)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让客体(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向规范化、稳定化发展[13],通过客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的联动发展。俱乐部多属于私人投资并以赢利为目的,校—部联盟作为俱乐部与传统特色校联动发展的机构,不具备经济实力,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促进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的联动发展。

3.2 监督功能

监督功能是指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的运行,需要监督和制约联动机制行为人(制定者、执行者和参与者)的行为,这种监督与制约体系也是监督功能的具体表现。如“分权制约”,指不同权力体系间或同一权力体系内部,不同权力间的制约。作为制约范式,因制约主体活动的独立性、制约对象活动的公开性、制约手段的强制性和制约关系的对等性,使其能有效约束权力[14]。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内建立结构合理、程序严谨、制约有效的组织体系,对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并从决策和执行角度监督机制内行为人、规则、制度等环节和要素,通过设置各类规章制度来监督、约束个行为人的行为,杜绝腐败等行为的出现。

3.3 利益双赢、优势互补功能

俱乐部与传统特色校的联动要相互信任、互利互惠,双方要坚持双赢原则,做出有利于合作双方的行为,既要促进俱乐部在参与联动时能带来更多的收益,也要促进传统特色校后备人才专项能力的提高。由于俱乐部与传统特色校的利益诉求不同,以往各自站在各自利益角度,缺少交流和互动,各自为战,难以长远发展。要实现利益双赢,首先必须打破双方长此以往形成彼此互不干涉的惯性,迈出协同的步伐,建立协同的制度规范和机制,眼于长远利益,换位思考,协调统一双方观念,实现长效发展。利益双赢、优势互补功能主要有两点体现,第一,传统特色校拥有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与庞大的生源基础优势却在专业训练方面还较为落后,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水平高的教练员、缺乏完整的训练体系,青少年业余俱乐部拥有经验丰富的训练师、场地设施良好、训练设备完整以及在赛事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者优势正好是彼此所需要的,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第二,传统特色校为俱乐部发掘、培养、输送更多渴望在不同体育项目有所进步的非训练队学生球员进入俱乐部梯队,带动俱乐部在培训方面的收益。实现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优质、项目推广普及、知名度扩张的双赢。

3.4 保障功能

保障功能是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政策、资源整合、师资、场馆设施、利益补偿、人员薪酬等方面。第一,政策保障是指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相关部门为了保障联动所制定的措施,以调动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参与联动的积极性,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同时政策保障也是其他各项保障实施的前提[15]。第二,资源整合保障是指资源组织、协调,整合在一起,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人力资源整合是各项整合的关键,例如,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的行为人(制定者、执行者和参与者)的整合,选出业务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作为机制内各部门的负责人,并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阶段性再培训,提升其教学训练水平。财力资源整合是指经费、科研基金等有效整合。物力资源整合是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的基础设施、场馆、器材、图书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实施联动的重要环节,例如,师资培训、体育赛事的联动均离不开场地、器材、设备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场馆资源的整合,在关注传统特色校场馆的修缮、器材的补充和协同运用的同时,要定期与俱乐部交流合作,让学生的训练走出校园,走向俱乐部,融入社会,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发挥其模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第三,薪资待遇保障是指联动机制内相关人员的薪资待遇,包括教练员的工资和课时费、教师的训练费等。第四,利益补偿保障是完善二者协同联动的补偿手段,通过直接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或运动员直招名额)和间接补偿(技术资金支持、项目合作、信息共享)两种方式补偿利益受损方;同时,拓宽补偿基金的筹措渠道,例如,举办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赛,获得赞助费、广告费等,充分利用体育赛事、传媒等市场化渠道筹措资金。

4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联动机制的表现形式:体教融合的落实

体教融合要解决的是育人,落实如何育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育人的师资条件、育人的方式等。要立德树人、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要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离不开体育、离不开运动项目,更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场地器材、离不开体育竞赛。换句话说,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作为育人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体育场馆器材作为育人的场所保障、体育竞赛作为育人的根本手段,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整合场馆资源和举办体育赛事是落实体教融合的重要抓手,亦是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落实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和形式。

4.1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教师与俱乐部教练员间的联动

体教融合就是要将体育上升到育人的层面,从育人的层面看待体育,落实立德树人和以体育人,在这过程中,执教者(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等)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度,其综合素养的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水平。在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环节,传统特色校体育教师和俱乐部教练员的运动技能、教学训练水平、竞赛组织能力是培养后备人才、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体育项目和传统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体教融合的落实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传统特色校的教师通常在教学的规范性、课堂常规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运动技术水平和训练竞赛能力方面不及俱乐部教练员。另外,随着体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增大,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他们在课堂教学、训练竞赛组织等方面亟待提升,而师资培训、课程观摩和基本功大赛均是提升教师和教练员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二者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第一,培训方面,由校—部联盟制定相应的培训文件,由联动发展小组落实,培训分为几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整体培训,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以体育人的理念;一个层面是选拔俱乐部中具备高水平运动经历、参与过重要赛事的教练员作为培训教师,培训传统特色校教师,分享训练心得、带队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训练水平[16];一个层面是传统特色校文化素养高的体育教师从学校体育工作视角对俱乐部教练员进行培训;培训可以分批次分层次进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方式。第二,基本功大赛方面,由校—部联盟制定大赛规划,由联动发展小组制定大赛方案并落实。要求传统特色校选派部分教师和俱乐部的部分教练员参加,所有体育教师必须到场观摩。第三,观摩方面,由校—部联盟制定观摩规划,由联动发展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观摩方案并落实,可结合基本功大赛名次或指派,传统特色校教师和俱乐部教练员相互观摩对方日常教学训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培训多元化、基本功大赛定期化和观摩常态化,让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从思想理念、文化素养、业务水平、育人过程等方式上转变观念,将体教融合落实到实处。

4.2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体育场地资源联动

体教融合不是简单的体育+教育,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体育场地资源必不可少。传统特色校体育场地资源主要包括与传统特色校体育活动有关联的各种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体育场地资源的联动是传统特色校—部的重要形式之一[17]。2017 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强调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学区内学生、学校周边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要根据体育场馆面积、适用范围和开放服务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开放对象范围和容量等。传统特色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俱乐部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俱乐部的场地设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条件稍差的传统特色校提供服务。特别是,学生可以根据俱乐部灵活的训练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提高锻炼的频次。

首先,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盟负责与体育局、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协商提出方案,具体由联动发展小组落实。其次,实施之前,联动小组要制定体育场地规章制度以保障学校与俱乐部双方的利益以及两者参与联动过程的安全[18]。传统特色校需因地制宜,在不影响传统特色校正常教学训练的前提下,专门设定时间向俱乐部的开放,开放的形式包括免费或收费,具体价格由学校与俱乐部协商[19]。最后,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也可以结合室内外场地、学员人数和水平等因素,传统特色校或俱乐部训练共同训练,取长补短,节省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场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俱乐部的宣传,促进俱乐部的招生。

4.3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俱乐部赛事联动

无论是健康中国,还是体育强国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和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而运动竞赛作为体育锻炼和检验训练成果的有效手段[20],对体教融合的推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合举办不同项目联赛亦是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例如,虽然目前中小学篮球比赛种类较多,但赛事的组织与实施尚未形成规模,竞赛体系尚不完善。鉴于传统特色校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建议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合赛事在赛制上,采用混合赛制替代以往的小组淘汰赛与单循环赛,以便给参赛队伍提供更多比赛交流的机会,也最大程度地降低实力悬殊比赛的发生,提高参加赛事队伍的整体技战术水平。同时,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赛活动的开展应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性别等实际情况为根据,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篮球活动中。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赛事参赛学生的性别而言,在重视男子赛事的同时,还需不断改革、创新女子赛事的形式,促进各项目赛事逐渐规范、科学和完善;对于赛事活动组织的地域环境,可以指定在某一地区举办,也可以轮流举办。诚然,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赛的举办,需要在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盟的指示下,联动小组指定联赛相关规章制度和日程安排,最后由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参赛队共同完成。通过传统特色校与俱乐部联赛的举办,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篮球、排球和冰雪等活动,联盟负责政策调控,推动项目发展,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被动锻炼向主动锻炼的转变,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将体教融合落实到实处,推进体育强国的步伐,迈向健康中国。

5 小 结

体教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体育回归教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力量等形成合力,以运动项目、运动竞赛、体育锻炼等为手段,落到实处,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以不同项目为载体的传统特色校和青少年业余俱乐部,在落实体教融合中使命在肩,二者的联动协同发展不论是其自身发展,还是培养立德树人、体质健康、全面发展青少年方面都意义深远。

体教融合既是理念的改革,又是体育回归教育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摸索前行。本文以传统特色校和青少年俱乐部联动为切入点,从联动机制的构造、功能和形式三方面,宏观上设计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动机制,为体教融合提供路径。其中,联动机制的行为人(制定者、执行者和参与者)是传统特色校—俱乐部联动机制运行的重要因素,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联盟作为制定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制定,保障各方利益,发挥机制的激励、监督、利益双赢和保障功能;传统特色校体育教师和俱乐部教练员的联动、场地资源的联动和篮球赛事的联动,多元化的师资培训、定期化的基本功大赛和常态化的观摩,将有利于体教融合的落实,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体教特色学校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基于GIS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