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专业思政”的实现路径
2021-09-29唐海莲
唐海莲
摘要:“专业思政”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为了促进“专业思政”建设与发展必须深刻把握其内涵,通过建立院部联动的组织体系、培养复合型的教师团队、构建新型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刚柔并存的人才考评机制来探寻“专业思政”的实现路径,为“专业思政”教学保驾护航。
关键词:立德树人“专业思政”实现路径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专业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体系正在形成。”这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公开的正式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专业思政”的概念。“专业思政是高校结合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开展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1],以具体专业内所包含的所有课程作为“专业思政”的教学平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设计,实现智育与德育的一体化建设与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结构性改善,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全面推进“专业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樹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高校进行一切工作的依据,涉及新时代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当今,经济全球化在推动社会转型的同时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多种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并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5后”“00后”,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尚不具备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与其他各类专业课教学相脱节,而课程思政对具体专业缺少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时存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专业思政”建设要求高度凝练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学生的培养要求,挖掘专业所存在和潜在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一道抵御错误思想的屏障,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推进“专业思政”,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培养学生成为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切实落实“专业思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而不同学科专业则承担着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各类课程的联系更为密切。首先,“专业思政”具有极强的专业特性,它的基本任务是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全要素中。其次,“专业思政”不是在同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两套教学标准,也不是把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高度凝练出该专业的核心要素,制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思政”通过深入挖掘专业教学中存在或潜在的思政元素并对专业进行全要素融合设计,以“撒盐”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学生在运用专业技能谋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坚守底线,服务于民、奉献社会。切实推进“专业思政”有助于改变教学中出现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的情感照顾以及价值引导等情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
(三)着力开展“专业思政”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资源分布零散、体系化建设不足等问题。通过“专业思政”建设,梳理专业课所具有或潜在的德育资源,并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统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以具体专业作为建设整体来说,对专业资源进行分级分类梳理,把握住不同专业课程因其内容特性不同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高低不一,分清楚专业课程中有哪些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明显的协同作用、哪些内容具有专业知识之外的育人元素但尚未被发掘,通过这一系列的梳理将专业课程内具有思想引导、价值塑造的内容提炼出来,促进育才和育人一体化发展。其次,以专业作为一个建设整体来说,“专业思政”建设促进各专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内容被充分利用,协同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发挥其最大价值。“专业思政”通过对各专业具有育人价值的内容进行充分提炼和梳理,改变“普遍存在着一种把价值观教育同知识教育相剥离的错误倾向”[2]的现状,同时丰富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
二、“专业思政”的建设现状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当前各高校逐渐步入对“专业思政”教学的探索,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专业思政”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但尚未成熟
“专业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教学理念,自2018年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被正式提出以来,“专业思政”成为课程实践教学的一大方向。由于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专业思政”建设虽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在“专业思政”实践教学中,北京联合大学等部分高校对“专业思政”的内涵、目标、方法等进行探索并已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部分学校对于“专业思政”的内涵理解仍存在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情况,部分专业教师用割裂的观点看待“教书”“育人”,认为专业课程教师更应该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将育人任务交给思政课专职教师,在教学中要“职责分明”。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各类课程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比以往更重大的责任,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之以大道、启之以大智,培养国之栋梁人才”[3]。
(二)部分专业教师尚未掌握“专业思政”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第一考验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只有做到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才可能做好“专业思政”;第二考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程度,在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才能掌握专业课程中有哪些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或者还有哪些内容可以被挖掘出来用于价值引导;第三考验教师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方法把握,“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4],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清楚专业人才核心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掌握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时机、融入程度,以及需要专业教师善于发掘并提炼专业中潜在的育人元素并用于实践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两个维护”,做“四有”青年。但是思政元素什么时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什么方式融入、融入多少等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量,需要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习惯进行判断。
(三)高校人才考评机制偏重專业考核而轻视价值引导
高校人才考评机制不仅是教学效果的检验机制,更是人才培养的导向机制。受高校内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影响,各部门、学科、专业越来越细化,职责更加准确明晰。对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形成了育才育人相分割的管理情况,专业课教学主要承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任务,也就是主要承担育才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育才工作“划归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等相关院系和部门进行操作”[5]。育才和育人工作的分割,促使高校非思政类专业人才考评机制偏重专业考核而轻视价值引导,这样的考评机制虽然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投入专业学习、培养专业技能,但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照顾、价值引导。特别是自然科学类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相对弱,专业本身缺少直接用于育人方面的内容,育人工作缺失。
三、“专业思政”的实现路径探索
(一)建立院部联动组织体系
“专业思政”以具体专业内所包含的所有课程作为“专业思政”的教学平台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建设具有专业特质、符合专业发展的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教学体系。虽然“专业思政”不是专业课的思政化,但也涉及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挖掘,需要与专业思政课教师、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促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所以需要在二级学院层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共建共联的牢固关系。二级学院层面的联动是跨学科的联动、是从学科专业外部寻求帮助支撑“专业思政”建设的力量。此外,一定要做好部门间的配合,以专业负责人为主,建立学生工作部(处)、党委宣传部、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的“专业思政”教育教学组织体系,以更好地完成“专业思政”的教学任务。通过二级学院间的联动和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建立稳定的“专业思政”教学组织框架,为专业思政教学提供保障。
(二)培养复合型的教师团队
专业思政教学比单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不仅考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考验教师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依据以往教学经验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灵活融入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专业内潜在的思政元素,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为严格。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一带一”的联动机制,即建立非思政类的专业课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长期合作机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定特定教师或成立专门小组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固定组合的培训,通过紧密的联系、系统的培训,促进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学的理解、对“专业思政”教学的把握,培养专业课教师“专业思政”教学的敏锐度。举办“专业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会、专业思政教学竞赛等,把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心得进行分享讨论,示范教学是促进专业课教师对“专业思政”教学的把握、激励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思政”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复合型的教师团队是建设“专业思政”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专业思政”建设的质量。
(三)构建新型课程教材体系
“专业思政”体现着专业的“个性化”“差异性”,其建设改变了传统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教授的专业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都更具时代性,与此相对应的也需要对专业的课程教程进行重新修订,构建满足“专业思政”教学要求的新型课程教材体系。新型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内容设置不是直接在教材中搬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是遵循以专业知识为本,再加以价值的引导。比如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课程章节的导论中,通过环境问题或相关科研名人事迹等导入课程学习,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工匠精神等的反思,将专业知识上升到价值高度,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价值熏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专业思政”教材的修订、编制除了体现单门课程的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外,还要体现具体专业内各门专业课程教材的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具体专业内各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设置具有合理的关联性,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教材的重新编制推进“专业思政”教学,促使学生在积极投入专业学习和研究中、在接受智育过程中接受德育。
(四)构建刚柔并存的人才考评机制
人才考评机制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考核机制,也是引导机制。考核目的具有双重性特点,考核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其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课程学习的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作用。“专业思政”对学生的考评“刚”“柔”并存,既注重最后的总结性评价,也关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专业思政”考评体系的“刚性”体现在期末的总结性考核中,如课程结束后的闭卷考试,这些考核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标准化的要求,考核方式灵活性弱。“专业思政”考评体系的“柔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以及多元主体的评价。动态评价是学生最终成绩的重要参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知识掌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在不知不觉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评价内容中,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此外,“专业思政”遵循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在多元评价主体中建立对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从学生自我、同学、任课老师、辅导员等评价中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了解,以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更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丁晓东.专业思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26-28.
[2]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19,5.
[3]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4]韩宪洲.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1-6.
[5]刘奕琳.推进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