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1-09-29高杨
高杨
摘要:雨花英烈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作为科学内涵。它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价值引领、精神动力和教育资源。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坚守理论课堂、拓展实践课堂、丰富网络课堂、营造校园环境等途径推进,以形成党史教育合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雨花英烈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积极融入党史教育。作为党史学习的组成部分,运用好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思政课教学进行融合是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路径。雨花英烈精神是江苏的红色文化名片,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即“两高一大”的思想内核。雨花英烈精神的时代内核与思政课所承担的时代使命是相契合的。它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应着力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向课堂转化,助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一、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涵
雨花英烈精神是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品质。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雨花英烈精神也是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三个方面既是雨花烈士英雄事迹的展示,也凸显了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涵,其中崇高理想信念是雨花英烈精神的灵魂,高尚道德情操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核心,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本质。[1]
(一)崇高理想信念是雨花英烈精神的灵魂
雨花英烈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其中雨花英烈群体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大多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而且牺牲时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那么他们为何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而要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去参加革命呢?我想他们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抵抗住威逼利诱,不畏牺牲,正是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源于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雨花英烈精神的起点,它构成了雨花英烈精神的思想内核,可以说是雨花英烈精神的灵魂所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这段话让我们更能深刻理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些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的雨花英烈们,他们之所以投身革命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有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于是,在这样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下,雨花英烈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慨然担当,舍身为民,不惜用生命去坚守他们的革命理想信念。
(二)高尚道德情操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核心
雨花英烈精神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思想指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仁爱原则、重视整体利益、注重人伦关系、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雨花英烈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把国家利益、民族大义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无数仁人志士都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雨花英烈们发扬和光大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品格,他们不是因为家境贫困,生活不能继续而去投身革命,而是因为怀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自愿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们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不自私自利,愿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的人愿烧掉自己,诞生一个新中国,还有的人毫无怨言,义不容辞地到革命工作需要的地方去干。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不朽的人生篇章,不仅体现了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也彰显了个人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践行。
(三)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本质
无畏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最高境界,也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本质体现。雨花英烈们投身革命后,不畏牺牲,一方面指不畏惧付出个人的利益。例如,江阴大户人家的少爷朱杏南,他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筹集革命活动经费,营救被捕的战友,他不惜变卖家产,一门心思干革命。一个人愿意背叛自己的阶级,而为了拯救劳苦大众,更显出了信仰的坚定、精神的伟大。另一方面指他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3]一个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这就是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取舍表现了。
雨花英烈们为谁而牺牲的呢?他们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现实利益,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原因在于他们心中装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像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的那样,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而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构成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雨花英烈们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热爱生活,渴望亲情和爱情,但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生命去殉正义的革命事业。其中,雨花英烈石俊说过,“死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郭纲琳说过,“革命者的青春才是美好的,我早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伟大的祖国”;曹顺标为真理,“生命爱情皆可抛”,这样人民至上的革命表白还有很多很多。这种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而无畏牺牲的精神,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体现,也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品质。
二、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雨花英烈精神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价值引领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00后”大学生中不免存在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扭曲等现象,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要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朝着国家需要的方向去成长成才。因而,高校思政课要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雨花英烈精神是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能够指导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雨花英烈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其中,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主线,它也构成了雨花英烈精神的灵魂。雨花英烈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碰撞、交融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由此可以看出,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核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两者都是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目标的。这两者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因而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价值导向。[4]通过雨花英烈们鲜活感人的事迹,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二)雨花英烈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精神激励
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利用鲜活的党史故事、历史人物,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领会党的初心和宗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雨花英烈精神反映了一群家境殷实、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是宝贵生命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崇高理想、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沿着雨花英烈的足迹继续奋进。这和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利用党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激励引导大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重任,将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雨花英烈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雨花英烈精神作为江苏红色文化的名片之一,承载着太多动人心魄的故事。1519名留有姓名的烈士的故事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更加生动化、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1519名先烈中,有五四運动的先驱,有领导工人起义的中共干部,有长期潜伏的地下情报人员,还有很多反对黑暗统治的普通党员和大批爱国志士。这些先烈们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舍小家顾大家,甚至不惜用青春和生命去诠释忠诚、担当、仁爱的家国情怀。这些个体鲜活的事例,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我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对战友说的那样,“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代则可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最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雨花英烈们身上的崇高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大无畏精神,这些都为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资源,[5]也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多元的平台,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雨花英烈精神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要着力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向课堂转化,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在新时代条件下,从学校的学情出发,利用新媒体技术延伸、拓展各种维度的社会物质空间来传播雨花英烈精神,从而改造大学生的精神空间,让马克思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体路径是整合课堂空间、实践空间、网络空间、制度空间等教育空间的合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坚守理论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积极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要从当下的学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打造形式多样的双主体型教学模式。如在课堂上将雨花台宣讲团请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和互动,或者开展红色家书朗诵、红色征文比赛、红色影片配音、红色影片赏析、红色故事会、情景剧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来激活思政课堂,发挥雨花英烈精神的德育功能。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拥抱学生的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现有的思政课教材中,打造丰富、鲜活的立体教科书。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等章节都可以很好地融入雨花英烈的鲜活事例。
理论课堂除了打造立体教材,还要丰富教学的形式。通过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到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所体现的崇高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提高雨花英烈精神的感染力、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
(二)拓展实践课堂
除了发挥好思政理论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外,我们还要积极带领学生走出去,开展现场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推动雨花英烈精神入脑入心,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基础,通过前期收集雨花台英烈的相关资料,推选出红色讲解员,然后进行实地参观、讲解,最后进行PPT分享、汇报和评比。除此,还要依托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资源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志愿活动,比如与雨花台烈士陵园合作,输送优质的讲解志愿者和其他服务志愿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发现、推动雨花英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三)丰富网络课堂
“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更喜欢音频、视频、图片这样一些新媒体的形式,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除了坚守第一课堂之外,还要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积极打造雨花英烈精神的网络教育平台。当然,这样的网络教育平台打造,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不断地丰富网络教育平台的内容和形式。在雨花台留有姓名的烈士有1519名,然而现在还有好多人的资料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开发,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让雨花英烈的鲜活形象、英雄形象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让这些形象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传递给他们,引起他们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最终提升学生内在的德行修养。
(四)营造红色校园环境
要让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进而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光靠知识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套及提升,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园环境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比如借助展板、电子屏、校园广播、公众号等方面推荐红色文化,无形中滋养了学生的情感,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校园要以一些特殊的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文化教育活动,[6]如组建红色研学团队、唱红色歌曲、演红色话剧、开红色雨花诗词会、红色志愿服务等多种板块让学生去体验、感受红色文化氛围,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积极探索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多种路径,拓展思政教育的多维空间,以便形成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合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3]贺云翱,赵永艳.雨花英烈精神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44,5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4]沈萍,孙浩.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路径探析——以雨花英烈精神为例[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9(3):39-44.
[5]管建莉.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价值维度和实践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82-84.
[6]王恒亮.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5):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