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2021-09-28张何凤金艳
张何凤 金艳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急诊科 222000
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率显著提高,该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脏供血中断,进而导致心肌出现急性缺血缺氧引起,患者症状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疼痛等〔1〕,同时,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意义重大。秦燕〔2〕指出,由于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常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另外,该类患者因对疾病及治疗认知水平有限,自我护理能力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症状的改善。刘爱君等〔3〕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改善其心功能及心理状态,该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发挥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家属在治疗期间对治疗的配合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度,促进其症状的快速改善。本研究旨在探讨协同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61~76岁,平均(67.67±4.34)岁;梗死部位:前壁19例,前侧壁25例,广泛前壁14例,下壁22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高中及中专25例,大学及以上1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及协同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心脏彩超等检测,其结果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4〕中关于进行心肌梗死的相关标准;②首次发病;③沟通及意识正常,能够配合相关护理;④治疗期间有家属陪伴;⑤小学及以上文化;⑥年龄≥60岁;⑦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类型心脏疾病;②伴有肺、肝、肾等其他内脏功能异常;③伴有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④医学院学生或从事医学相关职业。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用药及饮食指导、生命体征监护、体位干预等。对协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2.1组间协同护理工作小组 由科室内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师及护士组成协同护理工作小组,负责对患者进行协同护理干预,由护士长任小组组长,负责制定护理规范,对小组成员进行协同护理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同时负责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及考核,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
1.2.2护理人员职责 ①强化心理干预,于患者病情平稳后,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受教育程度、日常生活习惯及性格等情况,之后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缓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疑虑,并采用专业且易懂的方式解答其提出的问题;②提高患者及其家属认知水平,定期对患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图片、视频及邀请相关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患者对导致该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及治疗期间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治疗及恢复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可邀请以往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分享其治疗及恢复期间自我护理心得,以达到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目的;③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通过建立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密切关联,指导其家属在患者日常生活中对其采取适当护理措施,并提高其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引导其主动参与患者的日常护理及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依从度;④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培训内容包括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常用急救方法,并使参与培训的人员能够了解该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培训方法包括观看视频、现场演练及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模拟练习等,培训后对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观察,对掌握效果较好的人员进行口头鼓励;⑤对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监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要求患者在治疗及日后生活中戒烟、戒酒,并对其进行监督。
1.2.3患者家属职责 ①主动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将患者日常身体情况进行有效反馈,同时配合医护人员相关操作;②患者家属应在治疗期间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及日后生活的信心,协助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鼓励患者多与其他患者及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并在不影响其恢复的情况下,使其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以舒缓其不良情绪。
1.2.4患者职责 ①配合护理措施,使其能够顺利进行;②与其家属及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自身疾病、治疗方法及恢复期注意事项,以便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恢复速度;③尽可能保持良好心态,主动告知护理人员内心疑虑,并定期与责任护士进行沟通。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5 d后相关指标,①心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B型尿钠肽(NT-proBNP)水平进行检测,以反映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②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5〕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自护技能及健康知识共4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③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及抑郁自评量表(SDS)〔7〕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以上两量表均包括30项条目,其评分越高,表明患者不良情绪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协同组患者LVEF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协同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协同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比较(分,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老年患者由于其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均较低,且该疾病突发性较强,且病情发展迅速,导致该类患者心理状态较差〔8〕,甚至可出现轻生或拒绝治疗等情况发生。因此,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对改善患者症状具有重要意义〔9〕。
本研究对协同组患者实施协同护理,结果显示,干预后协同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有效缓解了其因疾病及治疗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在协同护理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并提高其在护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使其充分被重视,因此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显著提高;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干预,并对其病情的好转进行鼓励,也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同时,本研究还显示,干预后协同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主要因为:①患者对各项护理措施的配合程度显著提高,进而有助于接受新的护理及健康知识,并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护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10〕;②患者家属在培训中能够有效掌握相应护理措施,并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相应指导,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11〕;③患者症状的快速改善,使其肢体功能得到快速修复〔12〕,进而在生理维度改善了其护理能力。另外,干预后,协同组患者LVEF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LVEF水平的提高表明患者心功能显著改善,而NT-proBNP指标作为临床上反映左心室壁张力的主要指标,其持续升高提示患者左心室重塑更为明显,及患者心功能有所降低。本次结果受以下因素影响:①患者对护理措施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显著提高,有助于其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因此其心功能显著改善〔13〕;②患者心态的改善促进了其治疗效果的提高;③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使其在医护人员不在的情况下,能够自行开展简单的护理措施〔14〕,进而有助于其症状的缓解;④患者家属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监护及引导作用〔15〕,也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协同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在护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进而有助于提高其心功能及自我护理能力,并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