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2021-09-28王磊
王 磊
(九〇三医院放射科,四川 江油 6217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外周静脉系统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皮肤颜色改变、有沉重感等。及早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疏通堵塞的血管,降低血栓负荷,是阻止血栓进展、降低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关键[1]。以往临床上对此病患者多进行导管接触溶栓术,虽然疗效尚可,但治疗期间需确保患者的下肢严格制动,持续应用溶栓药物,并频繁检测其凝血功能。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3]。本文主要是探讨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且经血管超声检查得到确诊;发病至就诊的时间≤14 d,病情处于急性期;患有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无抗凝治疗禁忌证;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既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预计的生存期<1年;病情危重或存在严重的出血风险;无法耐受手术;对造影剂过敏;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68)。在对照组中,有男14例,女54例;其平均年龄为(58.34±21.45)岁;其中,左下肢发病的患者有59例,右下肢发病的患者有9例;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10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58例;因手术或外伤发病的患者有25例,因卧床制动发病的患者有15例,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病的患者有28例。在观察组中,有男8例,女22例;其平均年龄为(59.03±20.76)岁;其中,左下肢发病的患者有26例,右下肢发病的患者有4例;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4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26例;因手术或外伤发病的患者有10例,因卧床制动发病的患者有8例,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病的患者有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导管接触溶栓术,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对患肢进行局部麻醉后在腘静脉进行穿刺,经导丝置入溶栓导管。采用微量泵以持续脉冲的方式向堵塞的血管内灌注尿激酶,80万U/d,并持续用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每天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及凝血功能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合理调整尿激酶的用量。每24 h对患者进行一次静脉造影检查,根据其下肢静脉通畅的情况决定是否停止溶栓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对患肢进行局部麻醉后在腘静脉进行穿刺,置入6F短鞘,建立血栓清除通路。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及阻塞程度。于下腔静脉放置导丝,将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沿着导丝置入血管内,一直到达血栓部位。在血栓部位喷洒20万U尿激酶,20 min后送入导管,对血栓进行抽吸,抽吸的速度为2 mm/s。根据血栓清除的情况反复进行抽吸操作,总抽吸次数不可超过3次,单次抽吸时间不可超过8 min,将残余血栓抽吸干净。治疗期间为患者应用70 U/kg的肝素,使其达到全身肝素化。若术中发现患者的下肢静脉存在残余狭窄的情况,可对其实施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常规对其进行序贯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所用的时间及尿激酶的用量。术后1 d,比较两组患者的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大腿周径差=术前1 d的大腿周径-术后1 d的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差=术前1 d的小腿周径-术后1 d的小腿周径。大腿周径的测量点为髌骨上缘20 cm,小腿周径的测量点为髌骨下缘15 cm[3]。术后1 d,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的消肿率及静脉的通畅率。患肢的消肿率=(术前患肢的周径差-术后患肢的周径差)/术前患肢的周径差×100%。根据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对其堵塞下肢深静脉(将下肢深静脉分为7段)的通畅情况进行评分,0分表示其下肢深静脉各段完全通畅,1分表示其下肢深静脉各段部分闭塞,2分表示其下肢深静脉各段完全闭塞。静脉的通畅率=(术前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的评分-术后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的评分)/术前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的评分×100%[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发生率。采用Villalta评分标准评估其术后是否发生PTS。Villalta评分标准的分值为0~33分,患者的Villalta评分≥5分表示其发生PTS。患者的Villalta评分为5~9分、10~14分、≥15分分别表示其存在轻度、中度、重度PTS。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Villalta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如溶栓所用的时间、尿激酶的用量、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如术后PTS的发生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所用的时间、尿激酶的用量、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溶栓所用的时间更短,尿激酶的用量更少,术后1 d其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均更大,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所用的时间、尿激酶的用量、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 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所用的时间、尿激酶的用量、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 s)
组别 溶栓所用的时间(d)术后1 d的大腿周径差(cm)尿激酶的用量(万U)术后1 d的小腿周径差(cm)观察组(n=30)2.85±1.23 110.5±54.3 3.42±1.22 2.12±1.06对照组(n=68)6.02±1.74 252.4±98.2 1.57±0.61 1.42±0.57 t值 9.022 7.416 7.867 3.400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对比两组患者患肢的消肿率、静脉的通畅率、PTS的发生率及Villalta评分
两组患者术后1 d静脉的通畅率及术后PTS的发生率相比,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患肢的消肿率更高,术后6个月其Villalta评分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患肢的消肿率、静脉的通畅率、PTS的发生率及Villalta评分(± 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患肢的消肿率、静脉的通畅率、PTS的发生率及Villalta评分(± s)
组别 术后1 d患肢的消肿率(%,images/BZ_37_1351_1170_1373_1213.png± )术后1 d静脉的通畅率(%,s images/BZ_37_1351_1170_1373_1213.png± )术后PTS的发生率[%(例)]术后6个月的Villalta评分(分,s images/BZ_37_1351_1170_1373_1213.png± )s观察组(n=30)0.69±0.17 89.52±13.64 20.0(6) 3.35±0.75对照组(n=68)0.61±0.18 84.85±15.43 32.4(22) 4.12±0.83 t值/χ²值 2.062 1.429 1.010 4.436 P值 0.042 0.156 0.315 <0.001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指出,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07%~0.14%,其致死率为5%~10%。长期制动、高龄、应用激素、手术创伤、应激创伤、患恶性肿瘤等是引起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抗凝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案,但单纯进行抗凝治疗的耗时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减轻血栓负荷,起效较慢,且患者发生PTS的风险较高。临床实践证实,对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导管接触溶栓术能显著降低其PTS的发生率,但治疗时间也相对较长,且治疗期间需多次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此外,对于合并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导管接触溶栓术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时,可先通过局部喷洒溶栓药物以加速血栓的分解,再利用伯努利效应击碎、吸引血栓,将其吸除干净,从而可显著降低血栓负荷,促进血管的再通。该治疗方法不需要长时间留置导管,可大大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降低患者出血的发生风险。韩松[5]研究指出,尽早为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疏通堵塞的血管是保护深静脉瓣膜、降低PTS发生率的关键。有报道称,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时对血管走行的顺应性强,能显著减轻髂静脉(紧贴骨盆)的血管壁损伤[6]。对此病患者进行导管接触溶栓术时导管与迂曲走行血管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易引起血管壁损伤。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溶栓所用的时间更短,尿激酶的用量更少,术后1 d其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均更大,术后1 d其患肢的消肿率更高,术后6个月其Villalta评分更低,P<0.05。这与赵亲明[7]、李云松等[8]的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与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导管接触溶栓术相比,对其进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的效果更好,能缩短其溶栓所用的时间,减少尿激酶的用量,快速缓解其患肢肿胀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