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代北方的民间茶具——以河南新郑出土的唐代茶具为例

2021-09-28宋国民

关键词:故城茶汤茶具

□宋国民

唐代初期至中期墓葬一般随葬有诸多的俑类及器皿类器物,这些器物大多放在木棺东边,个别墓将少量器物放在棺的北边。在约150年的时间内,俑类始终是随葬品的主力军,它们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较矮到高大又到低矮,演变之快令人吃惊,至公元780年,一般墓葬里不再出现俑类器物。河南郑洛一带的唐墓俑类器物消失得更早,公元750年以后便再难见到,墓内从此只剩下一些器皿类器物。过去我们对这些器物认识不足,粗泛地将它们当作生活用具来介绍,实际上它们绝大部分是茶具,个别是妆容具。墓葬随葬品的改变揭示出唐人在盛唐以后精神层面发生巨大改变,由注重神明保佑转向崇尚生活享受。然而注重生活享受为什么不随葬酒肆饭具,反而随葬茶具、妆容具呢?笔者认为,这和当时的饮茶之风有莫大关系。

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人饮茶之风从晋代已经兴起,江南地区六朝墓中出土有较多的青瓷盏托。到了唐代早、中期,更是出现了成套的饮茶器具,主要有茶盘与放在茶盘里的茶盅,以及注茶用的茶注。这些器物淹没在众多的俑类器物中并不起眼。然而盛唐以后俑类器物消失,茶具便凸现出来,这必定是当时饮茶之风甚盛的结果。饮茶之风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与陆羽《茶经》的出现有很大关系,两者互为因果。然而《茶经》记录的是中国南方的种茶、饮茶经验,与北方的煮茶、饮茶方法不大一样,故茶具也不完全相同。即便如此,《茶经》对全国饮茶之风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上至皇室成员,下至官员、百姓,几乎无人不饮,这在北方各等级的墓葬中有较多的表现。本文拟以河南新郑唐墓出土的茶具来探讨唐代北方百姓的饮茶用具。

一、《茶经》记载的茶具

陆羽所著《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分别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以物质形式表现于世的,有二之具、四之器。前者指采茶、制茶工具,墓葬一般不随葬这些东西;后者指煮茶、饮茶的器具,墓葬里时能见到。《茶经》记载的南方茶具有二十六种之多,在北方墓葬里即便是高等级墓葬也很难见到完整成套的,我们这里举其要者说明之。

1.风炉。煮茶用的火炉,炉壁上有透风的孔,故称风炉,常有三足。

2.火夹。又叫箸,就是银制或铜制的筷子,用以夹取炭火。

3.鍑。煮茶的锅,有双耳。

4.碾。用来碾碎茶叶,由槽与碾轮组成。

5.罗。用来筛碾碎的茶叶,去掉渣滓。

6.盒。茶末筛过后成为茶粉,盛之盒中。

7.则。即勺,用来量取茶粉放入沸水中,一般为铜制,也有铁制、贝制的。

8.水方。盛水器,容水一斗。

9.瓢。即杓,舀水用。

10.鹾簋。多瓷制,圆形,盛盐用。

11.熟盂。用来盛鍑中取出的开水,容量二升。

12.碗。一般为瓷碗,盛茶用。

13.涤方。盥洗茶具于其中,盛水八升。

14.滓方。用来盛茶具上清洗出来的渣滓,容量五升。

15.具列。茶具具列其中,木柜、竹盘一类的盛器。

还有两种《茶经》未记,但在墓葬的随葬茶具中确有存在,说明饮茶实践中有运用。

1.笼子。炙茶用,将茶饼碎块装入笼子,放在火上烤,便于碾碎。

2.茶注。用来往茶碗里注茶水。

二、唐代煮茶、饮茶方法

唐人煮茶、饮茶方法十分复杂,或许原本如此,或许经过陆羽的研究,饮茶方式有所细化才变得如此。总之,与今人相比,大异其趣。饮茶之前要先将存放的茶饼撕成小块,放在笼子里炙烤,除去茶叶中湿气,用纸袋包起来,防止香气散逸。放冷后将茶碾碎,过罗后茶粉盛入盒中备用。煮茶之前,支好风炉与鍑,用水方取水倒入鍑中。当鍑底有鱼眼般的水泡冒出时(即所谓的一沸),放入盐、花椒等调料;当鍑边缘有连珠水泡冒出时(即所谓的二沸),从鍑中臼出一瓢水,放在熟盂中备用,而后用竹筷搅水,形成漩涡,取一定量的茶粉放入漩涡中心,茶粉当然要搅开;须臾,水花大开(即所谓的三沸),波涛翻滚,赶快把刚才臼出的水倒入,水势自然平复一些,就像煮饺子浇水止沸一样,这就保证水面的白沫不被煮老,即所谓育“华”。饮茶时,先倒的前三碗最好,四、五碗将就能喝,六、七碗毫无价值,不喝也罢。注意一点,喝茶要趁热喝,茶凉了,就不香了。(图1)

图1 煮茶流程

如果煮茶、饮茶的过程果真这样,那么,墓中与茶碗同出的茶注就失去了用场。因为,茶汤精华都集中在上层,渣滓沉淀在鍑底,用瓢从鍑中臼取茶汤倒入碗中,正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认为:由于茶汤在敞口鍑中易凉,要先把茶汤倒入茶注中保温,倒的过程中鍑底已有一部分渣滓被截留;往茶碗中注茶时,精华自然先流入碗内,一碗、二碗、三碗、四碗、五碗;一人饮用时,不用那么急,免得烫嘴,而此时茶注中的茶汤仍能保持温度,有些茶注内壁有轮制时留下的旋痕,这也可以增加渣滓的截留;五碗过后,心满意足,这才是真正的饮茶之法。

上述《茶经》所记饮茶之法可能是南方一带的饮茶之法,北方与之略有不同。

三、新郑出土的唐代茶具

2001—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在郑韩故城内清理发掘10余座唐墓[1-2],其中摩托城M10、华瑞路M1、新华路M2出土一批茶具,或许代表了北方地区另一种煮茶方法。

1.铁铛 3件。铛是鍑与炉的合体,可直接在其内煮茶,然后注于茶碗内。

一件出于新郑市摩托城唐墓M10。侈口,斜折沿,沿上两外撇圆耳,方圆唇,深弧腹,圜底,三扁条状足。口径23.5厘米,高21.2厘米。(图2-1)

一件出于郑韩故城新华路唐墓M2。侈口,斜折沿,沿面略凹,沿上两外撇方耳,方唇,弧腹,圜底,三外撇圆足。口径17.5厘米,高14厘米。(图2-2)

图2 铁铛

2.茶盒 2件,均瓷质。一件出于郑韩故城华润路唐墓M1。盖,母口,方唇,弧顶下凹,凹处微起凸棱。盒,子口,尖唇,深弧腹,小平底略内凹。通体施白釉。口径7.2厘米,底径5.8厘米,高7.6厘米。(图3-1)一件出于新郑市摩托城M10。盖,母口,方唇,直壁,弧顶。盒,子口,细方唇,直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白釉,盖顶绘对飞的飞蛾,蛾眼、翅、尾点黑釉。口径15.2厘米,通高8.7厘米。(图3-2)

3.铜则 1件。出于郑韩故城华润路唐墓M1。短柄似鹅首及颈,则体似鹅身。通长6.7厘米,高2.8厘米。(图3-3)铜则长度恰好放入M1的瓷盒,符合《茶经》有关盒、则的解释。

4.水方 1件。《茶经》讲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则水方用木制成,密不透水。考古中难以见到唐代的木器,此瓷质背壶有贯耳可系绳,沉于水中可注水,其杯形口也适宜往鍑中倒水,故应为水方。出于郑韩故城新华路唐墓M2。杯口,圆唇,短束颈,窄弧肩,深鼓腹,矮圈足。上腹部有四个贯耳式系。通体施棕红釉。口径4.6厘米,腹径15.8厘米,圈足径9.2厘米,高24.6厘米。(图3-4)

5.鹾簋 1件。出于郑韩故城新华路唐墓M2。瓷质。矮领,直口,微起矮领,弧肩,扁鼓腹,假圈足。通体施青黄釉,器口有三组花瓣状剔花。口径2.6厘米,腹径6.7厘米,圈足径3.2厘米,高4厘米。(图3-5)

6.熟盂 1件。出于郑韩故城华润路唐墓M1。瓷质。直口,圆唇,微束颈,窄弧肩,斜直腹,平底,外撇圈足。颈、肩部置两泥条系。通体施白釉。口径15厘米,腹径18厘米,圈足径13.6厘米,高14.8厘米。(图3-6)

7.茶注 1件。出于郑韩故城华润路唐墓M1。陶质。侈口,翻卷沿,圆唇,短束颈,近平肩,鼓腹较直,平底,假圈足。颈、肩部有鋬手与流。通体施酱黄釉。口径7.6厘米,腹径11.6厘米,圈足径7.4厘米,高14.4厘米。(图3-7)

8.茶碗 3件,均瓷质。一件出于郑韩故城新华路唐墓M2。唇口,浅腹,玉璧底。内壁及外壁上部施白釉。口径13厘米,圈足径7.2厘米,高3.8厘米。(图3-8)两件出于郑韩故城华润路唐墓M1。其一器形同前,施白釉。口径13.7厘米,圈足径7.4厘米,高3.6厘米。(图3-9)其二,侈口,圆唇,浅弧腹,圜底,小圈足。内外壁施酱红釉。口径11.5厘米,圈足径5.6厘米,高4.6厘米。(图3-10)

图3 新郑出土的唐代茶具

四、结语

以上我们列举十余件新郑唐墓出土器物来说明我国北方唐墓常见的茶具。我们发现三个问题:一是这些墓葬的年代均为中晚唐,因为墓中的玉璧底碗一般公元800年后才出现;二是墓葬中除了茶具就是妆容具,如镜、粉盒、簪子等,随葬品非为茶具即为妆容具,或者二者兼具;三是墓中茶具多见茶注、茶碗这两种最基本的组合,有时有铁铛,鹾簋、盒、则、水方、熟盂比较少见,笼子、碾等茶具根本不见;四是这些茶具多瓷质、铁质,未见银、玉、镏金等质地的茶具,说明它们级别较低,是普通百姓的饮茶用具。

过去我们在郑州地区发掘了许多中、晚唐墓,对墓中出土的茶具基本不认识,故简报多把铁铛称为铁鼎,茶盒称为粉盒,鹾簋称为水盂,茶注称为酒注,茶碗称为饭碗,水方称为背壶,如此等等。实际上,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唐墓,如偃师杏园唐墓[3]、伊川鸦岭唐墓[4],我们已经大体能够凑齐《茶经》提到的二十多种茶具(纸质的除外),这就让我们对唐人的饮茶风俗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是像新郑这样比较偏僻的地方,人们饮茶的风气也是很盛行的。

诚如以上介绍,新郑唐墓未见把茶汤挹出铁铛并倒入茶注的杓,那么,那时北方的唐人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从铁铛口沿形制的不同,推测有三种挹汤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采用口沿无流的铁铛时,将防烫手的抹布垫在手上,端起铁铛两耳直接注入茶注。第二种方式是在采用一侧有鸭首形柄,相对一侧有尾状提手,口沿有流的铁铛时,以双手提起铁铛,茶汤从流注入茶注;第三种方式是在使用有长柄有流但无足的铁鍑,通过双手持柄端起铁鍑时,将茶汤注入茶注。(图4)

图4 唐代北方平民的挹注方式

猜你喜欢

故城茶汤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品雅茶具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一字蚀骨
冯可宾买茶具
若使梦至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