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门峡陕州区两座东周墓发掘简报

2021-09-28高鸣

关键词:灰陶底径泥质

□高鸣

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为了配合三门峡陕州区张湾乡棚户区改造项目(甘棠嘉园中区)的工程建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施工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工程项目区北临仰韶大道,东临三门峡市陕州区苍龙东路,南临连霍高速,西侧紧靠蒙华铁路。中心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4°45',东经111°8'。海拔430米。(图1)

图1 发掘位置示意图

此次发掘范围呈长条状,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50米,共发掘墓葬75座。现将保存较好的M3、M10两座东周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M3

(一)墓葬形制

M3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62°。东西长3.3米,南北宽2.2米,墓口被一些杂草和现代建筑垃圾堆土叠压,距现地表约0.9米。墓壁竖直,较规整,墓底距现墓口2.9米。椁室的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台面距墓口2.4米,北侧二层台宽0.24~0.28米,东侧二层台宽0.22米,南侧二层台宽0.24米,西侧二层台宽0.30米。

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夯土,葬具为一棺一椁。墓室棺椁腐朽严重,仅残留一些灰黑色痕迹。椁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66米。棺长2.1米,宽1.16米,残高0.3米。棺内人骨保存一般,头向东,仰身直肢。棺的东北侧有陶罐、陶鬲、陶豆3件随葬器物,棺椁之间的西南侧有石圭随葬。(图2,图3)

图2 M3平剖面图

图3 M 3发掘现场

(二)随葬器物

M3共有随葬器物5件。

陶鬲 1件。标本M3:2,砂质棕灰陶,方唇,口沿外侈,束颈,折肩,腹部斜直,最大径在肩部,弧形裆近平,有乳头形袋足。颈部饰竖行绳纹,腹部饰斜行绳纹。口径15.4厘米,腹径20.1厘米,通高16.4厘米,裆高2.5厘米。(图4-1,图5-1)在发掘的过程中发现陶鬲内部有1块牛骨,应为下葬时在陶鬲内部放的牛肉,经过长时间的腐化后仅剩牛骨。

陶豆 1件。标本M3:3,泥质灰陶,形体较高,子母口,无盖,盘较深,盘壁圆折,盘壁外饰有弦纹,细柄,喇叭口形圈足。口径16.8厘米,足径11.4厘米,柄高7厘米,盘深8厘米,通高15厘米。(图4-2,图5-2)

陶罐 1件。标本M3:1,泥质灰陶,方唇,卷沿,侈口,束颈,圆鼓腹,平底,通体饰绳纹。破损较为严重,无法修复。

石圭 2件。均为砂石质,磨制。标本M3:4-1,稍残,长条形,呈青灰色,两面有磨制痕迹,扁体,尖首,下部残,一端呈三角形,另一端近平。残长12.4厘米,宽1.6厘米,厚0.1厘米。(图4-3,图5-3)标本M3:4-2,残,长条形,呈黄灰色,扁体,两端近平,一端较窄,另一端较宽。残长12.5厘米,最宽处2厘米,厚0.2厘米。(图4-4,图5-4)

图4 M 3出土器物

图5 M 3出土器物

二、M10

(一)墓葬形制

M10位于M3南侧10米处,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300°。东西长3.5米,南北宽2.2米,墓口被一些杂草和现代建筑垃圾堆土叠压,距现地表约1.2米。墓壁竖直,较规整,墓底距现墓口4.25米。椁室的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台面距墓口3.75米,台高0.5米。北侧二层台宽0.16米,东侧二层台宽0.20米,南侧二层台宽0.14米,西侧二层台宽0.30米。

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夯土,葬具为一棺一椁。墓室棺椁腐朽严重,仅残留一些灰黑色痕迹。椁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米,南北宽1.9米。棺长2.26米,宽1.28米,残高0.2米。棺内人骨保存状态一般,头向西,仰身直肢,头骨西侧随葬有1件骨簪。其余随葬器物主要分布于棺椁之间的西部,有陶罐、陶鼎、陶豆等。(图6,图7)

图6 M 10平剖面图

图7 M10发掘现场

(二)随葬器物

M10共有随葬器物9件。

陶盘 1件。标本M10:1,残,为泥质灰陶,素面,方唇,侈口,带圈足。口径23.4厘米,底径12.2厘米,圈足高1厘米,通高6.2厘米。(图8-1,图9-1)

陶壶 2件。形制基本相同。泥质黑皮陶,方唇,侈口,束颈,溜肩,圆鼓腹,矮圈足,壶体四周饰五道凸弦纹。标本M10:2,口径12.8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17.6厘米,通高37.8厘米。(图8-2,图9-4)标本M10:8,口径12.8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17.6厘米,通高37.8厘米。

陶匜 1件。标本M10:3,器口平视呈瓢形,口沿微侈,方唇,一侧有槽状流,流较宽,流偏向一边且上翘,另一侧有环耳,平底。底径15厘米,通高19厘米,流长13.4厘米,流宽12~16厘米。(图8-3,图9-2)

陶鼎 2件。形制基本相同。器盖圆隆,盖顶素面,盖顶部有一环纽。口沿下折内敛成母口,器身子口内敛,下腹圆鼓内收,底部近平,腹部有一道凸弦纹,下腹部有三个蹄状足,上腹部有两微外撇方形耳。标本M10:4,口径18厘米,通高23.6厘米。(图8-4,图9-5)标本M10:7,破损严重,口径16厘米,通高22厘米。

陶盖豆 2件。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灰陶,器盖呈圆弧形,上附喇叭形捉手。盘子口内敛,平沿,方唇,深弧腹,圆底。喇叭形柄,盖面、器身均饰浅凹弦纹。标本M10:5,口径14厘米,足径11厘米,盘深8.4厘米,通高22.6厘米。(图8-5,图9-6)标本M10:6,口径15厘米,足径11厘米,盘深9厘米,通高23厘米。

骨簪 1件。标本M10:9,三棱状,横截面呈三角形,残长14.5厘米,宽0.8厘米,高0.5厘米。(图8-6,图9-3)

图8 M 10出土器物

图9 M10出土器物

三、结语

根据M3和M10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大致判断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叶小燕先生在《中原地区战国墓初探》[1]一文中的墓葬分期标准:“春秋晚期的陶器组合是鼎、豆、罐。入战国时,即以壶代罐,组成新的组合。鼎、豆、壶的形制明显地仿自同时期的铜器。在一些地方如陕县、侯马、安阳,组合中常出鬲,保留了过去用鬲的习俗。这组墓的时间应是最早的,大约相当于战国早期。”我们推断,M3中鬲、豆、罐的组合,时代应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M10中鼎、豆、壶、盘、匜的组合形式,与《中原地区战国墓初探》中对陶器进行排比分析中的第二组一样,因此M10的时代应该为战国中期。

从墓葬形制来看,这两座墓均为一棺一椁的竖穴土坑墓。春秋中晚期以后,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名存实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平民僭越士礼的现象。另外,部分旧的贵族势力财力日渐衰微,也开始使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随葬。根据以上线索分析判断,墓主人有可能是僭越使用礼器的平民,也有可能是家族没落的贵族。

猜你喜欢

灰陶底径泥质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