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村美学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1-09-28郑弘韬周武忠

中国名城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学矩阵指标

李 硕,郑弘韬,周武忠,2

(1.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上海 200240)

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5年)》,提出了结合乡村发展规律,努力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发展策略[1]。如何评价美丽乡村建设变得尤为重要,评价的范式与客观性一直影响着美丽乡村综合发展途径以及试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果。本文将从“新乡村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乡村美学理论框架,提出在新环境、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乡村美学评价指标体系新思路,即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多层级框架体系。科学客观的乡村美学综合评价标准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而且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反馈,对于未来战略的展开有一定指导意义。

1 乡村美学理论

1.1 概念与理论体系

乡村美学的哲学思想起源较早。由古代西方哲学家柏拉图(Plato)、康德(Immanuel Kant)为代表的哲学视角可见,乡村美概念中“美”的成分是感性的,更多是脱离生理感官的体会,是平衡和谐统一的,并非逐利的。同哲学家博克(Brook A.Zipory)主张的“美与爱”的哲学理念相同,他认为审美者具有共同的情感,即万物链接的爱,爱使人放松安逸,使人心情愉悦。这是早期西方哲学家对于乡村美与乡村美学的阐述。杨辛、甘霖认为乡村美学是研究“美感”与“艺术美”的科学,美学不能一概而论,乡村美学应该分为文化美、社会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方面进行讨论。

大自然的四季变换与具有规律性的乡村日常生活足以展现乡村美学的灵魂。乡村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乡村日常生活动态,其表现的是人类本能性的文化特征。乡村美学中的“美”体现在民间特色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乡土自然环境中[2]。其中“美”的表征贯穿其中的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本源,人的生活行为状态以及生命长度(生老病死)。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具有长远性的,体现了自然美和生活艺术美。

同时,乡村美学也重视宣扬乡村文学。谚语是基于非日常的乡村生活方式,包括记载展现生产劳动行为、生活行为、生老病死、四季轮换等[2]。基于谚语的文化承载渠道,可以有效挖掘和传扬谚语、诗歌、民谣等民间文学中坚固的群体无意识性,及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这体现了乡村美学中的文化美与社会美。郭昭第认为这种精神文化传承形成的精神慰藉是乡村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4]。也有学者认为,研究乡村比研究城市更有利于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把握一个地域的文化脉络[5]。

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更容易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美学等同于或更偏重乡村文化方面的挖掘与赞美。金惠敏在《回不去的乡村美学》中认为,“乡村美学”是对乡村文化的模拟,但都不是乡村文化的本身[6]。因此,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剖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乡村美学的构成要素。

1.2 新乡村美学

20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兴起了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推动了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新变革。优化城市空间配比,构建更加方便与开放的空间联系,形成便利的居住空间是新都市主义的主要核心设计点。从城市美学研究推理得到的乡村美学来看,乡村美学则是根植于社会理论实际的产物。1994年周武忠教授提出新乡村主义概念与新乡村主义规划理论[7],意在通过“三生和谐”发展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在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的基础上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乡村主义的提出侧面验证了“三生和谐”发展模式的有效性。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是现代规划发展中的重要科学依据[8]。早期台湾地区将“三生”方面的研究用于解决农业问题,即“三生”农业。李艳萍等对比分析了台湾“三生”农业与“三生”功能关系,本质上的发展策略与大陆建设美丽乡村的要义十分切合,认为人居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侧面验证了“三生”功能评价应用在规划发展中的可行性[9]。随着研究的深入,内地学者们将“三生”农业问题扩展到空间问题。从“三生”空间概念的界定、功能的分类和识别体系以及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面进行一系列研究。“三生”空间理论近年来应用于城乡空间布局开发与发展规划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有较高的适宜性。可应用于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与预测,研究区域发展能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刘扬等研究者应用“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风貌以及风貌破坏的原因[10]。这与新乡村主义中的“三生”和谐思想不谋而合。说明城镇发展及规划理论与乡村发展与规划理念具有共同性,这种递推类比思路给予了研究乡村美学理论新的方向。

“三生”空间是由“生态系统、生活系统、生产系统”3个互相制约的要素构成[11]。生态系统制约生活系统的形态的同时也被改造。生产系统受生态系统的生产资料制约同时也受生活系统的生活资料控制。相反,生产系统能够塑造新的生产模式作用与生活系统,生产系统的发展也影响生态系统格局的变化。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三生”体系。在乡村振兴中,生态系统是效益基础、风貌构成;生产系统是农产品、服务产品;生活系统则是乡土文化、物质空间。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基于“新乡村主义”的新乡村美学理念。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三生”一体协同发展战略,从“三生”和谐到“三生”空间,围绕“三生”概念提出“三生”美学,即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3大方面构成的新乡村美学分类体系(图1)。

图1 新乡村美学的“三生”美学分类体系

2 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

2.1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发源于运筹学,由萨蒂教授提出[12]。该方法应用广泛,具有普适性,在经济、生态、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主要应用于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关领域。对于一类复杂问题需要求解决策时,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多个目标、多种限制准则的逻辑框架,权重决策。

层次分析法应用简单,在明确问题后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明确分析指标要素,计算判断矩阵从而得出指标权重,最后计算指标层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以此作为分析决策中因素强弱的依据。近年来,层次分析法也开始应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及农业产业等领域。魏哲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的产业园评价原则和评价模式构建[13]。李晓东等以五爱村发展为实例,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理论对转型期五爱村发展作出客观评价,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14]。

层次分析法利用层次思维框架分解问题的实质,使得研究结构清晰,并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求解,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本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新乡村美学评价中的影响因素进行逐层剖析,构建新乡村美学评价指标,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2.2 模糊综合评价(FAHP)

在分析复杂问题时,很多概念与变量之间并不是通过明确的“是”“否”或是定量数字进行描述的。例如,李克特量表中问题描述多以程度级别进行呈现,这种主观评价的表征形式不能明确的量化。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模糊集合一种中间转化数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范围广泛,多用于复杂系统的评估和体系指标评价,多应用于工程制造领域。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根据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集合计算得来的(图2)。首先,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根据变量属性建立判断矩阵,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将符合标准的模糊判断矩阵与各指标因素的权重向量进行归一化计算。其次,根据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建立评语等级论域,进行单因素评价并建立模糊关系矩阵。最后,将归一化结果与模糊关系矩阵进行线性计算获得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本文将提出的新乡村美学综合评价体系指标的主观评价结果引入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新乡村美学中的影响因素权重,明确哪些因素是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为如何推荐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图2 模糊综合评价逻辑

3 新乡村美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选取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图3所示。首先构建复杂问题的层次分析结构,一般分为3层。第一层为主要影响因素,将复杂问题单一化;第二层为单一化问题的指标层,该指标是问题决策的主要方向;第三层为子指标层,指每一个指标被作用的因素。基于层次分析法可将新乡村“三生”美学框架分解为三个一级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指标层与子指标影响要素见表2。

图3 递阶层次结构

表2 新乡村“三生”美学综合评价体系

3.1.1 生态美指标

生态美从3个指标层级进行分解,分别是自然生态、地理特征和生物多样性。其中自然生态同时分解为3个字指标影响要素,分别是植被覆盖度、绿色形态丰富度和季相多样化;同时,对地理特征的子指标影响要素中加入了特色景观,因为在乡村,特殊的地形地貌已经具有了历史意义;将稀有物种作为生物多样性中的子指标影响要素,突出了生态美的美学价值。

3.1.2 生活美指标

生活美是指乡村生活中村民们的“千姿百态”所构成乡村文化、民间艺术与文化传承形式,是文化传承的表征。指标分别为人文景观、民间艺术和文学形式。3个指标都源自于文化传承,更加突出了乡村生活“美”的形式多样性与传承性。人文景观中包含民宅特色、人文遗迹和村落布局。文学形式中引入了神话传说,作者认为古香古色的神话传说形式更能塑造乡村美的拟人形象,丰富了村民们乡村生活美的构成。

3.1.3 生产美指标

生产美是否丰富,既是指村民辛勤劳作,提供产品、增加自身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作者将生产美分为3个大指标、9个子指标影响要素。其中,加入了农业生产历史评价指标,将农业遗址、农业发展史和农业生产景观作为历史评价的子指标。农业生产技术指标中引入了生产设施设备,体现了科技强农为主要发展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品指标中的特色农产品与地理标志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特色农产品更趋近于乡村文创产品,而地理标志产品的定义范围属于特色农作物,带有地理区域性标签。

3.2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建立主观评价集合。通常情况下,设计模型中有M个指标主观评价,则评价指标集合为A={A1,A2,A3……,AM}。设M个指标进行N个子指标分析,则子指标集合为C={C1,C2,C3,……,CN},设N个子指标集合的权重集合为Wr(r=1,2,3,……,N),设进行评价的用户数量为K个用户,则U={U1,U2,U3,……,UK}。

构建模糊矩阵。假设的K个Ui(k=1,2,……,k)用户分别对M个指标Ai(i=1,2,……,M)进行评价并获得N个子指标Cj(j=1,2,……,N),则可构成模糊分析矩阵

将其表示为M·N的矩阵如公式1所示:

3.3 指标权重确定

首先,构建比较矩阵。比较矩阵是确定该层级中每个元素在当前层级中所占的权重。通过比较计算可得到当前层级所有元素的权重分布序列。设所要分析的目标层存在n个元素,用Wij表示该层第i个元素与第j个元素进行比较,可构成比较矩阵W(又称判断矩阵),如式(3-3)所示,比较程度定义如表3所示。

表3 重要程度定义

等式称为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条件,确定某层元素的权重量可根据比较矩阵来计算。权重矩阵W是由矩阵中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构成的。一致性检验计算可验证权重矩阵是否满足要求,如果CI计算值趋近于0,则说明权重矩阵一致性高;如果CI计算值很大,则说明权重矩阵中各元素存在不一致性;如果CI计算值等于0时,说明权重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I计算公式如(3-4)式所示:

式中λ——W的最大特征值;

n ——W的阶数。

为了更客观的描述判断矩阵中元素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引入RI随机变量来反应CI矩阵中元素的一致性。计算公式如(3-5)式所示。算式中RI为一致性计算参数,RI具体取值范围如表4所示。当CR计算值小于0.1时,则认为矩阵中元素的偏离程度可以接受。如果计算值非常大,则比较矩阵W需要进行调整,知道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表4 RI的取值范围

3.4 合成模糊评判集合

对分析矩阵进行加权计算。加权计算公式(3-6)为: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 X 值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看计算出的评分值在哪个得分区间,以反映居民对当地的小镇建设的满意程度,具体评价标准见表5。

表5 新乡村美学评价美感等级标准

4 实证分析

4.1 山东葫芦套概况

山东省枣庄市葫芦套村是一处具有巨大潜力的旅游开发胜地。葫芦套村的高空鸟瞰图近似葫芦的外形,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优势,山水依傍,绿植覆盖率高,古树参天并与澄澈溪水相辅相成,被誉为天然氧吧。民风淳朴、性情爽朗、热情好客的葫芦套村人展现着他们独特的文化,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葫芦套村的名声逐渐响亮,被评选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15]。

葫芦套风景区旅游的项目开发中规划建设葫芦大观园、石佛古寺、红色军旅教育基地等。由于葫芦套村位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至今依然保留众多传统的乡村风俗文化,拥有山东梆子戏等乡村风俗表演形式,也有守岁、祈福、敬神等特色节日庆祝的习俗。因此,葫芦套旅游区项目多以 “葫芦文化”为主要元素并进行深度探索,融合观赏与实地采摘葫芦项目,并将葫芦文化的吉祥寓意运用在景区建筑规划实施中,进而展现其独特的乡村特色景观。种植、养殖、外出务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方式,并坚持“三步走”等政策规划,有效促成了葫芦套村的成功蜕变。

4.2 数据来源

2020年10月,该数据来源于对山东省葫芦套村实地调查获取的问卷结果,调查对象为葫芦套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2.67%。

4.3 基于FAHP模型的乡村美感综合评价分析

4.3.1 检验与评价指标排序

通过德尔斐专家咨询法确定各个层级影响因素和指标的权重如表6所示。

表6 指标权重与排序

4.3.2 主观评价分析

问卷针对葫芦套村建设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4个子准则指标列出了问题,每一问对应5个选项,用5刻度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量表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分别为非常美(等级5)、比较美(等级4)、一般(等级3)、不是很美(等级2)、非常不美(等级1)。统计结果见表7。

表7 乡村美感评价体系表

文章依据调查问卷各项寄出指标为基础,选定技能准确量化又能合理评价的数值,对与美感等级相对应。5种等级选项依次赋值:5、4、3、2、1,则评分集合v=(5,4,3,2,1)。再利用如(4-1)公式计算出各个影响层级的最终评价分数。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葫芦套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产品”对整体美学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影响指数高达4.398; 其次是“文化形式”对美学评价的影响较为显著,影响指数为 4.128,排第二位。同时,“人文景观”这一子指标对整体美丽乡村美学评价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影响值为4.019。“生物多样性”这一子指标对整体评价的影响显著程度相对较低,仅有2.943,其他子指标的显著程度大致相同。综上所述,新乡村“三生”美学综合评价体系结构完整,验证有效。

表8 各影响因素的最终评分值及排名

5 结论

本文基于新乡村主义理论,从“三生和谐”视角出发,提出了新乡村美学体系框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三生”框架的新乡村美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实地调研手法,引入山东省葫芦套村实际案例,运用实证法分析该方法构建出的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通过美学评价模型可以有理有据地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深化人文景观建设,坚持农业产品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态型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美学矩阵指标
仝仺美学馆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盘中的意式美学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纯白美学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妆”饰美学
矩阵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