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策略研究

2021-09-27谯睿

客联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策略研究

谯睿

摘 要: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整体部署和顶层规划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希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思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正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对重庆市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将有利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并为其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本文从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学科基础不强、科研力量薄弱、财力投入不足”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继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后的又一国家战略,被媒体称为重庆国区域经济增长第四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为了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创新是一体化的质量要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力点。从高等教育角度看,高等教育能否以及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无疑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王成端、谢华、孙山、陈一君(2012)依据川渝两地高校分布现状、学科结构、办学规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指出川渝两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性差异较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效益结构差距大,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还未真正形成等问题;提出川渝两地应建立高等教育共享协调机构,积极开展地域相邻高校的合作办学,努力搭建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物质资源、产学研共享平台等方面的建设性举措。秦永、王孝坤(2017)根据重庆国大陆地区31个省区市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得出以下结论:在剔除高校扩招政策短期冲击效应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规模对重庆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不同,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要好于东部地区。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证明以上的研究发现是可信的。陈涛、唐教成(2020)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引入“中心-外围”(CP)模型理论并加以运用,分析了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四者互动的区域创新一体化,提出以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于这一思考,系统梳理成渝地区区位、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和高教资源现状,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提供现实性基础。雷洪德(2012):以1978年和1999年为界,建国后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1949-2010年中国高校在校生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变化具有以下阶段特征:1949-1977年是小规模、大波动,1978-1998年是小规模、小波动,1999年以来是大规模、小波动。整体而言,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变化,政治因素的影响一直很大,经济因素的影响在日益变大,高等教育自身因素的作用亟待增强。

二、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重庆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向来看,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

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横向来看,《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

(二)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常包括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和活动的各类教育机构。20世纪后半叶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迫切需要,使得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2020年5月,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

三、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一)学科基础不强

城市创新能力与高校博士点、一流学科、基础学科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一级学科博士点方面,2018年末,重庆市高校博士点仅有77个,武汉192个,西安176个,成都129个,重庆市还不到成都的三分之二(见表1)。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方面,武汉29个,西安16个,成都14个,重庆市仅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领域有4个“双一流”建设学科(见表2)。基础学科方面,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基础学科,武汉18个,成都7个,西安6个,重庆市仅在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美术学领域有3个A类基础学科(见表3)。由于重庆市高校基础学科发展严重不足,现有的四个优势学科均为应用学科,偏窄偏地域化,难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強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科研力量薄弱

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建设、科研获奖、人才输送与集聚情况反映了一个城市高校的科研质量。国家级实验室方面,2018年末武汉高校有15个、西安13个、成9个,重庆市高校仅有5个,且3个面临整改(见表4)。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方面,2017—2019年武汉高校获26项,西安21项,成都18项,重庆市仅获4项(见表5)。研究生培养方面,2018 年武汉毕业研究生约3.6万人,西安约3万人,成都约2.6万人,重庆市仅有1.6万余人,毕业研究生仅为西安的一半(见表6)。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方面,2017年末武汉教研和研发人员约5.7万人,西安约有4.9万人,成都约有4.1万人,重庆市仅有2.7万余人,不到武汉市的一半(见表7)。由于重庆市高校科技研发水平不高,高等教育人才输送功能不强,难以支撑城市产业创新发展。据了解,目前入驻重庆市各大产业园区的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基本是外来项目,本土项目寥寥无几;即使一些项目生产环节选址重庆市,研发机构却很少选择重庆市。

(三)财力投入严重不足

2017年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收入271.5亿元,其中财政性经费收入143.9亿元,占比53%。而四川高校财政性经费收入占高校教育经费收入的55%,湖北占比为60.8%,陕西占比60.9%(见表8)。重庆市高校财政性经费收入占比明显低于周边省份。2019年重庆市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收入96.2亿元,而西安4所直属高校预算收入199.5亿元,成都4所直属高校预算收入221.1亿元,武汉7所直属高校预算收入397.4亿元(见表9)。重庆市高校获得教育部的支持力度均低于周边主要城市。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是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资金严重短缺,重庆市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落后于周边主要城市。

四、推动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强市的建议

一流的高等教育,能够显著优化城市人口结构,能为城市吸储人力资本,能够夯实城市创新基础,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此,建议从五个方面推动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一)调配优质资源,发展基础学科

结合重庆市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倾斜财力物力,重点推动基础学科建设发展。争取用20年时间,实现在渝高校2—3个基础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一是依托大科学装置发展物理学、数学,依托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发展天体物理学、空间科学、力学,依托有关高校和院所发展基础医学、药学或生命科学。

二是在基础学科领域,设立特别建制班招收培养学生,推行不超过0 的小班制,探索“本—硕—博”连读学制。提高基础学科专业学生的助学奖学金额度,避免“轻理论、重应用”偏离学科发展初衷。

三是大力引进基础学科教研人员,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

(二)合作设立特色学院,实现外部智力内部化

一是积极引进全国一流高校专业和一流研究机构,鼓励本地高校与其“一对一”对接,合作设立特色二级学院,实行独立管理,推动本地高校急需学科创新发展。

二是鼓励引进的研究机构与本地对接高校加强教育和科研工作协同,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申报项目、合作开展技术成果转化,逐步提高本土人才的层次和创新能力。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高等教育升级

一是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基础学科建设发展,结合教育部“强基计划”,率先免除基础学科专业学生规定学制内学费,适当增加基础学科博士、博士后专项补贴。

二是整合各项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重庆市高校领军人才引进、重点学科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建设。

三是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制定专项科研奖励、设备共享等配套制度建设,加快聚集世界顶尖人才,快速发布科研成果,占领细分领域科研高地。

参考文献:

[1]黄燕婷.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及对策[J].现代商业2021(14)65:65-67.

[2] 王成端,谢华,孙山,陈一君。川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 置现状、问题及共享 机制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12(06):86-91.

[3] 秦永,王孝坤.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中国经济增长——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宏观质量研究,2017,5(03):49-61.

[4] 陈涛,唐教成.高等教育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基础、目标与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0,8(04):40-57.

[5] 姚友明,李翔,郑州.区域化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机制研究——以重庆市高校在线课程资源中心的设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8):86-90.

[6] 雷洪德.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7):46-52.

[7] 袁晓峰. 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0.

[8] 罗文健,王斌.成渝城市群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3):92-96.

[9] 王成端,叶怀凡,程碧英.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基于成渝经济区现的考察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02):48-53.

[10] 张林.高等教育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吗[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65-68.

[11] 高耀勇.論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职业时空,2008(07):7-8.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策略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