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9-27孙翔庞辉李杰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孙翔 庞辉 李杰

摘 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在整个教育机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下,地方高校应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革新,加大教育制度改革力度,使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衔接,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相适应,最终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育人。本研究针对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现状与问题,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面提出了改革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协同育人

一、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

(一)政府部门参与程度不高

1.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短视情况

对于多数地方政府而言,发展经济是其主要任务,但是经济发展有其长期性运行规律,只关注短期经济效益往往会损害长远的发展。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短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帮助,而忽视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所在。

2.主动扶助高校意识薄弱

从经济发展到环境保护,再到扶贫攻坚,地方政府的任务一直非常繁重,这些都需要长期投入、重点关注,而见效较慢的高等教育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当前社会,还没有从事协助企业和高校达成合作意向的民间机构,因此在缺乏相应的“牵线人”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和企业很容易囿于常规,处于不愿合作或苦于没有渠道的状态。此外,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学校非名牌大学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普通地方高校在寻求合作培养单位的时候也会经常“碰壁”,这就更需要地方政府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当“保障人”和“联络员”的角色。

(二)企业发展与吸收人才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企业,仍处于技术链的下层阶段,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度不高,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意向不强。其发展主要同各类职业学校挂钩,同地方高校合作时仅注重一般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关注其创新能力,违背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本意。

当前,虽然许多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往往只是给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性专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由于提供的资源和实践平台不足,就形成了企业单纯育人模式多是在学生离校后“接纳—再塑造”的局面。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利润必然放在第一位。高校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在企业内进行实践教学时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或造成人员伤害。对于企业而言,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的不稳定因素。且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反复跳槽、接受企业培养后自行离职的情况,对于企业项目开发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三)地方高校自身培养方案存在问题

一是培养方案过于侧重理论,忽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地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相较于研究机构而言,更侧重实际应用方面。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对于偏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来说是致命性问题。

二是培养方案与企业的需求方向相脱节。许多地方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编制教材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真实需求,其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或落后于市场进度,或过于超前,难以达到实际应用的层次。

三是不重视校际科研竞赛。高校间的科研竞赛作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参与竞赛項目为赛而赛,脱离实际市场需求,在没有企业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收效甚微,不能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

四是不重视学风问题。许多地方高校的教育体制中存在“严进宽出”现象。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不高,主体性不强,自学能力存在不足,参与度偏低。同时,由于教育体制的“散养”,课程设置不具有一致性,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五是让学生过早签订协议。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动。地方高校过早确定学生的就业方向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使其陷入专业方向的被动,致使其专业转为冷门。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六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既有专业知识又在企业兼职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的角色单一,专业性的教师只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不利于学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1.协同育人相关制度不健全

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地方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无法保证资源的分配、利益分配和成果拥有等问题和谐解决,导致地方高校与企业难以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2.对地方高校与企业的约束力不强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争取地方政府的扶持,却不考虑自身适应与否。实力较强的高校和企业联合,引进多种合作项目,然而最终很多项目陷入停摆。而实力不强的高校,却因项目不够,致使其停滞不前。

二、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措施

加强政府、企业、地方高校多方面深度合作,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健全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推动剂”。政府发挥政策扶持的优势,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企业发挥技术和项目的优势,多方创建协同育人平台,合作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一)政府部门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教育帮扶力度

政府主动参与地方高校教育,起带头作用。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府部门作为党政机关,应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地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下,政府部门应主动参与,充当“领头羊”角色。

政府作为地方高校与企业中重要的一环,应担负起“保障人”和“联络员”的角色。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出台扶持地方高校、企业的相关措施,使地方高校、企业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如对地方高校的贷款支持、企业的减税等。

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协同育人有序进行。政府应完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并确立政府的指导地位,使知识产权拥有者实际利益得到保障,确保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实际权益,制定详尽的法规条例,避免个别单位“钻空子”,让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政府发挥监督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的创建,应逐步完善共建学生的培养计划,共同监管教学,共建实习基地等。政府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切实负责并监督,切实发挥出部门职能作用,促使校企合作平台创建落实到位。

政府要树立主动扶持地方高校的意识。政府需要长期、重点投入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制定一系列方案,结合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要素,推动企业、地方高校和政府,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

(二)企业改变发展与吸收人才的政策

发挥技术和项目的优势,多方创建协同育人平台,合作培养行业急需人才。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升其自身产业技术水平,通过自身产业标准化、多样化、专业优势,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研发。

结合自身情况,实行校企一体化改革。企业同地方高校建立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联合高校共同编制教材,直接参与教学过程。部分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企业可以选择性地对口培养人才,使其达到企业的要求,可以将政府部门和自身事业单位的需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企业实践学习考核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产品结构升级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企业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科研竞赛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高校科研竞赛的研究,也可以直接参与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对地方高校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同地方高校达成协议,培养“双师型”教师。企业鼓励员工参与教学,高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扶助条例,对教师的管理抛弃机械化,更加人性化,使教师放心研、大胆研、耐心研。

(三)高校扎实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1.深化改革,提高综合实力

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地方高校,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地方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吸收企业的优秀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地方高校要加强与优秀企业合作,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与就業创业机会,更好地推进协同育人。

地方高校想要求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同外部机构进行合作,这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倘若高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所需不符,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应加强校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2.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地方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完善各自管理制度。为了更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充分理解企业所需,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企业要充分提供资源与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地方高校教学要与企业产业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学生的管理和培养,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师团队,信息共享,及时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知识,保证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为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地方高校和企业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产教融合的教学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率。专业型教师要实时跟进企业项目开发,掌握项目的进度,更新知识储备,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校企只有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共育人才,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3.多部门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地方高校职能部门多方努力,党政机关、学生处、共青团组织等部门共同参与。地方高校不仅要让学生成长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能认真学习、提升自己,接受完整的、高效的素质教育。

三、结语

地方高校在协同育人机制下,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应当做出改变,打通壁垒,抓住机遇,多环节着手。政府相关部门应担负起责任,出台多种措施,完善保护机制,制定全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校企的约束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等;企业应加强同地方高校合作和自身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建立合作平台,同高校签订长期协议,参与教学过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师资力量,培养“双师型”教师,同企业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育人体系、人才评价体系,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评,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实力。

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的道路曲折,但相信在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多方配合下,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终将稳步前行,为社会输出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樊燕飞.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4).

[2]徐青云.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5).

[3]王颐,冯爽爽,符湧.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J].科技与创新,2019(23).

[4]王有春.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机构学术职能的考察[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2).

[5]刘强,林启德.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4).

[6]李东锋.“产学研用、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新:以广东工程BIM技术研发中心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9(29).

[7]赵永平.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23).

[8]陈晓庆,孙秀伟.“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实践模式探究[J].辽宁经济,2020(4).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