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2021-09-27祝聪楠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8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媒介素养

祝聪楠

摘 要: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农村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农村大学生的成长过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等方面,阐述了农村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提升农村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媒介素养;有效路径

媒介素养是指具备辨识、解析、评价媒介信息及其影响的自主批判反思能力和创造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目前,高校多数大学生出生于2000年前后,作为网络原住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身处信息爆炸的大众媒介环境中,如何适应并利用好大众媒介环境,实现自身全面快速发展,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必修课题。相关调查显示,近年,农村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弱于城市大学生,但学界对农村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几乎为零。河南是农业大省,在河南高校中,农村大学生占比较大。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促进农村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一、农村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本研究选择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三所高校进行调研。这三所高校规模较大,在校生中农村大学生占比较大,男女比例相对平衡,且均为综合性院校,适合开展本研究。本次调研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40份,采取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者在20分钟内独立完成。本次调研共收回问卷426份,有效问卷424份。调查对象均来自农村,男、女生分别占比40%、60%,农科类学生占38%,工科类学生占25%,艺术类学生占10%,文科类学生占27%。

(一)农村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现状

调查显示,农村大学生中,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学生占48%;出现手机离手心发慌现象的学生占15.6%,出现手机离手时担心遗漏好友信息或要闻,总不自觉想刷手机的学生占43.6%,感觉不看手机时心情平静的学生占40.8%;上课期间不玩手机的学生占20%,在课堂上经常刷手机的学生占32.2%,上课期间偶尔用手机发信息或者刷一下朋友圈的学生占47.8%;农村大学生的微信、抖音使用率100%,网上购物率100%;使用手机打游戏、看视频的学生占55.1%,用来学习的学生占44.9%。调查显示,在城市大学生中,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49%;用来娱乐的学生占32.7%,用来学习的学生占57.3%,用来拓展人际交往面的学生占78.7%。由此可见,农村大学生对虚拟媒介环境的依赖性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且使用手機的目的发生了偏差。虚拟媒介环境对农村大学生而言,已经发展成为新的媒介异化。相比之下,城市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理性程度更高,使用目的更加明确。

(二)农村大学生网络媒介安全素养现状

1.农村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调查显示,农村大学生在关注国家大事方面,主动关注国家大事的学生占38.1%,经教师提醒后关注国家大事的学生占61.4%,几乎不关注国家大事的学生占0.5%;在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了解程度上,几乎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21.6%,比较了解的学生占30%,有些了解的学生占48.4%;几乎没听说过我国《国家安全法》的学生占50.4%,比较熟悉的学生仅占7.5%,有些熟悉的学生占42.1%;能够全部答出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哪些方面的学生占8.3%,能够答出6个方面以上的学生占60.3%,能够答出9个方面以上的学生占31.4%;每天主动关注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学生占13.8%,在教师的提醒下关注我国主流媒体网站的学生占64.7%,几乎从不关注国家主流媒体网站的学生占21.5%。调查显示,在城市大学生中,每天主动关注主流媒体的学生占35.6%,主动关注国家大事的学生占62.2%,比较了解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学生占54.3%。由此可见,农村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相比之下,城市大学生整体的国家安全意识较强。

2.农村大学生自身网络安全意识现状

调查显示,在农村大学生中,熟悉网络媒介安全概念的学生占34.8%,对网络媒介安全概念认识模糊的学生占65.2%;认为现在网络媒介环境安全的学生占4.5%,认为现在网络媒介环境不安全的学生占95.5%;主动学习网络媒介安全知识的学生占21%,对网络媒介安全常识了解较少的学生占69.5%,基本不了解网络媒介安全常识的学生占9.5%。调查显示,在城市大学生中,熟悉网络媒介安全概念的学生占77.5%,主动学习网络媒介安全知识的学生占65.8%。由此可见,多数农村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安全内涵的理解程度较低,其网络媒介安全素养不高。相比之下,城市大学生的整体网络媒介安全意识和素养较高。

(三)农村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自主批判反思能力现状

自主批判反思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它包括对媒介信息的筛选能力、对信息的辨别力和对媒介的信任度等方面。调查显示,在农村大学生中,选择媒介的主要标准为可信度高的学生占38.3%,选择媒介的主要标准为娱乐性和便捷性强的学生占61.7%;当对某信息或事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时,选择相信该媒介的报道的学生占22%,进行多方求证的学生占35%,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43%;经常会对自己转发的信息进行核实的学生占33%,几乎不进行核实的学生占67%。而在城市大学生中,当对某信息或事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时,会进行多方求证的学生占57.5%,经常会对自己转发的信息进行核实的学生占42.7%。这说明农村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娱乐化程度过高,其自主批判反思能力亟须提升。相比之下,城市大学生的自主批判反思能力较好。

(四)农村大学生的媒介信息再创造能力现状

调查显示,在农村大学生中,基本了解媒介管理运营机制的学生仅占7.6%;自己经常发布媒介信息的学生占6.5%,偶尔发布媒介信息的学生占46%,基本不发布媒介信息的学生占39.9%;能够熟练掌握抖音编辑软件,编辑出高质量视频的学生占12.9%;能够熟练运用会声会影、爱剪辑、Adobepremiere等视频编辑软件的学生占2.4%;能够运用秀米等图文编辑软件对文字、图片进行选择并精美排版的学生占7.7%;学校新媒体中心的业务骨干中,城市大学生居多。总体来说,农村大学生利用媒介表达自己和服务自己成才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

二、造成农村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原因

(一)农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极为缺乏

1.中小学阶段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缺位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城乡教育不均衡。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与城市相比,差距非常大,他们不注重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且学生高中阶段多寄宿在学校,由于高考压力,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不接触互联网,高中教师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通常只有一句话,即玩手机玩物丧志。故农村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缺位。

2.农村大学生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缺位

一是农村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且自身媒介素养缺乏。二是多年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父母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媒介素养培育的意识和能力。三是80%以上的农村大学生均有留守经历,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由祖父母辈抚养长大,有的甚至被寄养在亲戚家中。故在农村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依然缺位。

综上,农村大学生虽为网络原住民,但在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前,媒介素养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

1.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尽管因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遭受网络金融诈骗、引发网络舆情、沉迷网络游戏而造成心理疾病等,但媒介素养教育仍未得到高校的充分重视。一是目前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面向传媒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故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主要集中在传媒学相关专业领域。二是多数高校缺乏系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案,多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媒介素养教育模块,84.2%的被调研学生表示没有修过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在参与实践方面,也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过学校或辅导员的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故大多数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依靠辅导员来开展的。并且,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媒介素养问题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辅导员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大多依靠自学。整体看来,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亟须提高。

2.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目前,高校正在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形成了“防范—控制—约束”的保护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媒介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忽略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具备对媒介信息的自主批判反思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多数高校正在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形式、内容单一,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大多数学生缺乏直接参与媒介活动和创造媒介信息的经验,教育效果不佳。

(三)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

一是网络媒介的丰富性、便捷性及全天候的陪伴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网络媒介平台的零门槛、低成本、隐匿性等特点,致使媒介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大大增加了农村大学生辨别和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二是农村大学生缺乏对媒介本质和媒介客户端运营管理机制的了解,新媒体商家为追求盈利,通过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用户的个人喜好,定向高频次地推送迎合用户个人喜好的内容,使其长期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无法自拔。三是在网络媒介平台上,还有很多“意见领袖”,他们可能是网络红人、影视明星或者微博大V等,媒介素养不高的农村大学生极易受其影响而选择从众。故复杂的媒介环境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讲是具有挑战性的。

三、提升农村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规范媒介运营秩序

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污染青少年的信息依然充斥网络。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行政干预,规范网络媒介运营秩序,为青少年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媒介空间。

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中小幼各阶段教育中,并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以社区、家庭、社会机构为辅的联动机制,使我国所有学生均能接受正规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成为网络媒介主人的理念,提升媒介素养。

(二)高校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大学阶段是农村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高校应建立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为目标,以媒介素养公共必修课为主,以思政课程、美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识教育为辅的教育体系。

1.设置侧重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直接影响自身行为的媒介意识、提升媒介认知和建设性使用网络媒介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故在具体教学模式方面,高校教师要侧重于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实战训练的参与式课堂,多采用问题引导、项目化学习、翻转课堂等实践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提升对自身媒介行为的自主批判反思能力、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通识教育

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实效,师资队伍先行,但在短时间内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不现实的。所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主要由传媒学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且聘请传媒行业的专业人士作为补充。同时,加强思政、美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等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培训,为其在通识教育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中顺利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提供专业保障。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顶层设计上要给予充分肯定,进而保证教育效果。

通识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两者本就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媒介信息中包括情感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审美信息。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拓宽了通识教育渠道,而且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升媒介道德情操和自主批判反思能力。辅导员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注意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学生管理、第二课堂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学习实践中。高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美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文学鉴赏、艺术、影视作品鉴赏等美的欣赏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精神层次、媒介审美素养和创造媒介美的能力。因此,高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通识教育,提升其道德情操、审美能力、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等,是间接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菁,姚媛.参与范式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实验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4).

[2]孟凡玲.“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3]周素珍.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张晓,鞠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与培育路径[J].传媒观察,2018(12).

[5]赵志博.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4).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媒介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路径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