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人物会话的语用分析
2021-09-27朱晓敏
朱晓敏
内容摘要:语用是对语言的实际应用,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语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话语会产生一些言外之意,即会话含义。为了完成交际,让听话人能准确理解话语含义,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必然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的人物会话为研究对象,通过会话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手段对《郑伯克段于鄢》做全面的话语考察,旨在分析和揭示交际过程中的话语所表现的功能和交际意图,同时结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进一步分析和讨论话语结构的内涵和外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语文教学界对话语分析的重视,同时也能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粗浅的理论结构。
关键词:《郑伯克段于鄢》 会话分析 语用分析
作为记录东周历史的一部史书,《春秋》它强调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不直接做出评价判断,态度力求鲜明肯切,语言却迂回委婉。《左传》为注《春秋》而作,《郑伯克段于鄢》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这篇文章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庄公与共叔段争权夺位的政治斗争,内容上,文章主要由不同人物间的对话构成,其中只用寥寥数笔交代历史背景与战况发展,却用很大量笔墨去描写人物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言简意赅,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产生多重内涵意蕴,十分耐人寻味。通过文本细读,本文对《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会话进行了语用功能和话语意义的具体分析。
一.人物会话中的主要语用功能
(一)理論基础。
“萨克斯指出,话轮是会话的基本结构。”[1](P196)在交际理论中,斯珀伯和威尔逊认为在交际者的明示行为中体现着信息与交际两种意图——“信息意图是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自然意义,它与话语的明示有关,为听话人的推理提供直接依据;而听话人话语理解是话语的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与听话人话语理解时的推理有关。成功的交际只需要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就可以了。”[2](P303)只要选择一个话轮,我们就可以深入分析它们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二)人物会话中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分析
话轮一:“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3](P11)
在这个话轮中,庄公委婉拒绝了姜氏为次子共叔段求封地的请求。显然,这里体现出的信息意图,与庄公处理太叔封地问题的策略有关。他直言,制邑是一个死过人的不吉之地,从而委婉地拒绝了姜氏贪得无厌的霸气要求。紧接着,“他邑唯命”[3](P11)是他拒绝母亲后所采取的绥靖策略,以平复前面拒绝姜氏所造成的不悦和冲突。可见在这个话轮中,拒绝请求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是文本向我们传达出来的信息意图。除此之外,文本的交际意图在于树立起一个圆融、坚决的政治家形象——当姜氏放出豪言,想要不合礼法地为共叔段求制封地时,庄公并未声色俱厉地表明态度,相反,他是如此谨慎,直接引证两个事实委婉拒绝姜氏的要求:一个是这里地势险要,不适合居住。另一个是这里死过人,有不祥之气。这种微言大义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把观点立场隐于事实的陈述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他正在用暗示的方式告诉武姜:我明白你的居心,我不会拆穿你,更不会成全你。正是在这样一种对事实的陈述中,庄公暗藏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与凶狠。总的来说,庄公先硬后软的态度,以及软硬兼施的话语策略,可谓处事圆滑而且有手腕。
如相邻语对二:“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子姑待之。”[3](P11-12)
“成功的交际就是交际者一方面保持话语间的知识表达和知识状态的连贯(与自己的连贯),另一方面维持知识状态的表述与接受者认知状态的一致(与他人的一致)。”[4](P10)这组对话由祭仲提出,由庄公对答、再度引发,继而祭仲继续应答,庄公收尾作答作为整个对话过程。
就信息意图而言,这组会话正在说明三个问题:第一,共叔段现今实力勃然,且不符合祖制。第二,大臣们对此忧心忡忡,公然持反对意见。第三,庄公仍然选择坚忍,欲静观其变。作者的交际意图也很明显,首先,这里列举祖制城邑的标准,并与共叔段的封城两相对比,实则在批评共叔段的不合规矩与不符道义。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空有野心、而无实德的乱臣贼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共叔段失败的必然性,为他最终的溃败结局做了一定的背景铺垫。
郑庄公继续问:姜氏想要如此,我又该怎么样才能避免这场灾祸呢?庄公他让臣子们替代他思考。这里的信息意图不言自明,而交际意图却也相当丰富。这里,庄公暴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实态度。一方面,“姜氏”的称谓饱含尊敬,但是出自儿子之口,亲情就显得很薄弱。后面的一句,“焉辟害?”[3](P12)又反映出他对母亲的敬畏与无可奈何。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庄公并不是单纯地畏惧母亲,而是另有自己的盘算和预谋。他一边要表现出对姜氏的敬重和无奈,一边还要树立起自己仁爱、宽厚的孝子形象。这一问句,看似软弱无能,实则体现的是政治家的谨言慎行和圆融的政治手腕。
祭仲接下来的回答,恰好反面印证了庄公虚与委蛇的话语策略。他一语道破了姜氏膨胀了的贪婪野心,也向庄公展示了如果不除掉他们可能发生的后果。庄公借臣子之口不仅树立起自己仁君义子的形象,也在不动声色的回答中团结了君臣关系。作者对共叔段与郑庄公的评价,隐晦而不直接,将春秋笔法“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的特色运用得游刃有余。
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下的语用分析
(一)理论基础
“1975年,Grice发表《逻辑与会话》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原则———合作原则。”[5](P87)正如他所认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往往在有意识或发自潜意识地遵守着一种合作性质的原则,它使人们沟通顺利,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更高效率地完成交往行为。在《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中,格莱斯提出了谈话中要遵守的合作原则:“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方式准则(Manner Maxim)。”[6](P26)
(二)相邻语对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分析
结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可以具体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会话。在此选取两组相邻语对作为分析对象。
第一组:“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将自及。”[3](P12)
公子吕作为郑庄公的大臣,谏言不卑不亢: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庄公你将怎么办?紧接着,他给出两种选择,要么把国家赠送给太叔,要么就把太叔彻底铲除,两极化的政治路径,体现了公子吕的果敢与善断。随之,他又指出这两种路径的后果,要么允许我去辅佐太叔,要么铲除太叔以安稳天下民心。在这样有礼有节的进言中,公子吕不失慷慨激昂的道义风骨,也不失一颗赤诚的忠君爱国之心,将臣子进言的天职本分与进言时的话语技巧拿捏得不卑不亢、恰到好处,体现了会话的礼貌原则。而庄公是怎么回答的呢——不用,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寥寥数字,就使一个心胸宽广的君王形象立刻活泼生动了起来。可以发现,这里的二人会话既遵循了合作原则,又违背了合作原则。一方面,公子吕问庄公该怎么办,庄公义正言辞地给予了正面回答:“无庸,将自及”[3](P12)。可见他的立场是非常显明的。另一方面,面对公子吕道德绑架的开放性逼问与选择性的封闭式提问,庄公并没有按照他的思路予以回复,在形于言表的态度上,他终究表现出了一个君王应有的宽广胸襟与坚忍气概。
如第二组话轮:“公从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泄泄。”[3](P15)
这里讲述的是,最后庄公按照颍考叔说的方法,掘地三尺在地道与母亲欢喜团聚的场景。庄公内心兴奋,故而作赋:地道之中见到母亲,是多么和乐融融啊!武姜也知趣地回应道:地道之外与你相见,是多么欢乐和畅啊!一出一对应答和谐,在叙述母子之情重修于好、重享天伦之乐事实的同时,也体现了二者的亲情关系——毕竟母子,母慈子孝才是最难得的。庄公的话语体现了他想要成为一个孝子的殷殷孝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使有过被母亲讨厌、和母亲故意与自己为敌的过节,在武姜面前,庄公终究是一个儿子,他的言语表现出了难得的和美与温馨。而武姜,且不论她是否真正从内心里消弥了对儿子的隔阂,面对儿子的孝心与诚意,她一面很难不为所动,一面又不得不在人前维持情面上的表演关系。因而他们母子二人的会话体现的是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融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使会话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从而完成了一场双向沟通情感、缔结和谐关系的会话行为。
本文具体分析了《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语对,通过对文中人物会话的语用功能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会话完成了文本中所要传达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总的来说,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有利于会话的顺利进行与信息的高效传递,但是也不独有“遵循”这一种方式,有时适当地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也是很好的表意手段。《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对话,有的很好地恪守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有的违背了这两项原则,还有的会话既违背了原则,又遵守了原则,看似矛盾相悖,在具体语境中却又意义丰厚、耐人寻味。通过对整篇文章人物会话的语用分析,我们发现了对话中隐藏的语义信息,对文章也产生了更深刻的洞见,足可见探索会话语用是多么乐趣无穷。
参考文献
[1]刘玮琪.话轮转换与人物特色分析[J].才智,2019:196.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3.
[3]楊伯骏.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16.
[4]于国栋.语用学研究:会话分析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0.
[5]宋海鹤.新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合作原则”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87.
[6]格莱斯.言辞用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6.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