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改革新论

2021-09-27田静孙步峰

食品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改革

田静 孙步峰

摘要:本文探讨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的行业背景,分析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产教融合各相关方的利益矛盾和改革需求,据此论述高职院校应提供何种价值服务来响应市场,进而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关键词:食品加工技術专业;产教融合;问题观察;改革

当前院校与企业常止步于一种浮于浅表的惯性认知,即某专业产教融合=工读结合的学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形式的教学场景+校企双导师教学+理论与实操结合的课业科目与考评+校企合办商业项目。

上述认知的实质是“产教合作”而非“产教融合”,未触及产教融合的核心探题:让高职院校成为一个能被独立定义的市场要素,而非仅在教育上与市场合作。

产教融合的核心探索示明了当前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产教融合的改革方向,亦是本文的中心论题,按认知问题、理解矛盾、发现角色、采取行动的问题解决逻辑逐步论述如下:

一、认知问题:教育问题是行业问题的镜像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高职教育根本问题在于食品加工制造业的行业形势,因资源总流向价值高地,一个健康蓬勃的行业能繁荣就业,自然能吸引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反之亦然。

1. 食品加工制造行业的当前问题

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当前问题为行业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不同境遇下的强弱分化,后者弱者愈弱,却数量上占比巨大,恰是为高职学生提供就业的主力。

中小食品企业在加工、销售、品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常缺乏资金实力去解决问题。资金实力的缺乏则缘于成本高与利润薄,这与两个现实有关:

1.1 运营成本上升,无力创新升级

近年来政府对食品加工制造的环保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监管愈发细致,对劳动力工资与社保的保护更为严格,由此增加的设备与人力成本客观上加大了中小厂商的运营难度,压缩了利润空间,进而难以投资新设备与创新升级产品。

1.2 融资不易让经营问题更显著

中小食品企业不被投资者看好,中小食品企业的融资状况便更为艰难,融资问题反过来让上述问题更为显著,形成恶性循环。

2. 食品加工制造行业问题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高职生的主要任职去向,企业的研发岗多需本硕生,工程技术与生产管理岗需生产一线资深者,生产操作和包装多由普通工人负责,高职生常任职加工设备操作、仓库管理、质检与品控等技术工人岗和销售岗。

当中小食品企业受困于成本、渠道和融资时,便无力为高职生集中的技术工人岗位提供优厚薪酬,亦无力使岗位更具成长性。

行业问题影响了产教融合的以下两个方面:

2.1 谁来合作:大企业缺乏需求,中小企业力有不及

高职院校希望合作能保障质量、有能力投资教育的大企业,但实际合作对象多为中小食品企业,这与企业的需求差异有关:

大企业关注产品创新、品牌战略与多元经营问题,更需要研发、市场与跨界人才,自身行业地位和薪酬水平足以吸引熟练技术工人,更愿意让成熟员工去综合大学受训,对合作高职院校培养学徒工缺乏动力。

中小企业受困于融资运营成本与销售渠道,更需要稳定技术工人,有合作高职院校的需求但缺乏提供教育投资的实力与意愿。

2.2 合作什么:产教融合=廉价劳动?

高职院校主要合作者为中小食品企业,企业的需求和能力决定了学工内容以食品加工制造为主,培训内容单一,现实中常形成企业利用学分束缚学生,将实习变为工期,将学生变为廉价劳动力的局面。

二、理解矛盾:合作不稳定缘于利益不协调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尚不成熟,各利益相关方在当前行业现实下难以达成稳定的合作,认知它们间的利益不协调是理解产教融合各类问题的关键。

1. 产教融合中各相关方的核心利益

产教融合是政府、企业、院校、学生的四方合作,不同主体在其间各有利益期待:

政府的核心利益:

⑴ 提高新生代技术工人的劳动素质及工匠精神。

⑵ 为中小企业运营减负以助力供给侧改革。

政府希望产教融合下的短期用工降低人力成本,校企合作基地降低用地成本,惠税补贴政策减轻资金压力,人力、土地、资金压力的降低能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激励创新创业与转型升级。

院校的核心利益:

⑴ 通过产教融合项目获取政府与企业投资,借机升级软硬件水平。

⑵ 完成教育部门指派的产教融合任务,达成考评指标,为未来发展积累筹码。

⑶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获得更好的考评指标。

企业的核心利益:

⑴ 获得廉价而稳定的年轻劳动力,获得融资。

⑵ 降低研发、用地与创新试错成本。

学生的核心利益:

⑴ 获得学位。学生参与产教融合高职项目,或有更省力获得学位的投机心理;

⑵ 提高个人人力价值,未来获得就业机会。

2. 产教融合各相关方的利益碰撞

笔者从两个问题入手分析产教融合中的利益碰撞:

2.1 教育利益和企业利益孰优先?

当前产教融合处于中央提出方针、地方探索做法、配套立法与政策尚不完备的状态。各相关方的态度为:企业天然希望自身利益优先;政策端将产教融合表述为教育本位,但尚未将教育优先在具体问题上明确规范;执行端的高职校方常常将政策执行成企业利益和院校利益优先,对学生利益保障不足;高职教师群体则希望教育利益优先,在教育管理的主导权问题上与企业存在矛盾。

2.2 校企生三方能否互相满足核心利益?

⑴ 企业和学校之间

中小食品企业能帮助院校完成产教融合指标,但双方多为不稳定的合作,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生存也不稳定,难以切实改观就业,也缺乏实力改善院校的设备和材料条件。

院校能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学徒期的稳定廉价用工,降低用地成本,申领政策优惠。但当前模式下,高职院校无力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开拓渠道,对研发创新的帮助也很有限。

⑵ 企业和学生之间

校企合作项目能满足学生的学位需求,但学徒期工作集中在中小企业生产岗,对行业认知和能力提升的帮助有限,也难以保障毕业后的就业。

学生能在学徒期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除此外助益有限。

⑶ 院校和学生之间

企业难以解决匹配学生需求的就业问题,院校同样难以解决。

在产教融合中,院校压力于完成指标任务,倾向优先满足企业需求,在维护学生务工和教育利益上力度不足。

3. 结论:当前食品专业的产教融合是低水平不稳定的合作

前文所论事实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当前走向了一种低水平、不稳定的合作模式。

院校利用廉价的学生劳动力和实训基地吸引中小企业,换取产教融合业绩与政府对校企项目的持续投资,中小企业利用学徒期与毕业学分的绑定,借力院校行政手段来低成本地约束学生参与生产。

在此合作中,院校不能为企业提供人力、土地之外更具價值的资源,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发展利益、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利益均无法满足,而一个对核心利益呼应度有限、存在利益碰撞、主要靠政策外力推动的合作注定不稳定。

三、发现角色:院校角色转型的潜力与局限

产教融合各关联方中,企业受限于经济形势,学生是被动参与者,可以积极作为的是政府和院校。要改变当前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状态,便应把握改革的中心需求,明确院校呼应改革需求的潜力与局限,以此达成院校转变角色、发掘新价值,政府助力院校转型、弥补院校局限的改革新局面。详析之:

1. 当前产教融合改革的中心需求

其一,寻找新的校企合作价值。在廉价人力、土地之外,要找到院校能为企业提供的新利益,以此改变双方以生产劳务为主要内容的低水平合作模式,让企业和学生实现新的发展利益,让院校获得价值交换的回报,从而使三方合作有动力进行下去。

其二,保障学生权益。需要保障学生在产教融合中的劳动与教育权益,制衡劳务合作中企业的强势地位。

2. 欧美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经验分析

英、德、澳三国奠立了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模式,要点有三:

⑴ 统一标准。英德建立政府或行业协会认证、挂靠实习与工作经历、通用技能认证与专业技能认证分立并行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以此引导学徒培训内容;澳大利亚政府出台包含职业能力标准、职业培训标准和考核评估标准的培训包,作为学徒培训标准。

⑵政府补助。政府向参与学徒培训的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大额惠税和补贴,激励它们与院校合作。

⑶社会参与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参与学徒培训的社会机构有两类,其一为合同中介,协助学生签约企业并保障合同执行、维护学生权益;其二为第三方培训机构,被企业和院校共同雇佣来培训学徒。地方政府则设立专职部门,通过合同备案和投诉受理来监督学徒培训。

然而淮南生橘淮北生枳,我国的产教融合难以照搬欧美经验,原因有二:

⑴ 缺乏能配合政策执行的社会力量。我国缺乏行会传统,且产教融合实践尚浅,尚不能为合同中介、第三方培训机构的生存提供经济土壤,各地食品行业协会自我服务与引导的能力也良莠不齐,不能起到为学徒培训订立标准、引导实践的作用。

⑵ 不同经济体的食品行业面临的问题不同,而如前所论,教育问题是行业问题的镜像,故我国需要在欧美现代学徒制的通行做法之外,探索适应本国行业形势的新做法。

3. 高职院校的角色潜力与角色局限

对于前文所述“寻找新的校企合作价值、保障学生权益”两大产教融合改革需求,院校有潜力实现前者,对实现后者则存在角色局限,分析如下:

3.1 院校有潜力为企业提供什么

⑴ 院校是“评级机构”,甚至还是“征信单位”

针对企业与产品的研究结论、评价报告具备影响商誉的能力,院校对合作企业的选择也影响企业对政策优惠的获取。故院校有潜力成为食品企业和产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和产教融合政策优惠给予的“征信单位”,在食品企业和公众对话、食品企业和政府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⑵ 院校是潜在的“展位”

院校长期云集大量年轻人口,在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具潜在广告能力。对中小企业而言,抓住本地受众形成局地优势意义重大。年轻人是食品类快销产品的消费主力,一个云集了大量年轻人同时又有本地影响力的院校就是一个潜在的渠道展位。

⑶ 院校是高性价比的创新试验田

高职院校对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有限,但中小食品企业的产品创新多是市场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是针对市场口味开发新品。

产教融合有助于企业深入接触学生群体,集中了解年轻人消费需求,以更低成本即时获得产品反馈;同时,高比例的高职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可帮助企业连接乡村发掘机会,后者正是特色食品产品和原料的重要来源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在参与乡村扶贫、解决当地土豆滞销问题时开发彩色锅巴的故事正是经典案例。

3.2 院校在产教融合学生权益保护问题上的局限性

如前文所论,食品行业协会、合同中介与第三方培训机构尚难在我国产教融合中发挥作用,于是高职院校一体承担了为学徒寻找企业、完成签约、保障合同执行、保护学生权益的各环节任务,这即产生院校缺乏制衡者、与企业存在利益绑定而消极于维护学生的问题,是为高职院校的角色局限。

四、采取行动:完成怎样的改革,怎样完成改革

笔者认为,当前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改革的方向是院校完成角色转变、政府弥补院校的角色局限,改革的框架是教育思想、培养计划、合作模式、保障措施的优化转型。

1. 将“完整认知所在行业”作为教育思想的重心

高职人才培养向来有专才论和综合素质论的争锋,专才论者认为强调综合素质培养会模糊人才培养的定位,与高职生源、师资和就业的现实皆不相契,缺乏可行性;综合素质论者认为专才培养削弱了学生多元就职的能力,难以适应不断变动的市场现实。

笔者倡导调和专才论与综合素质论的教育思想,即高职教育不必费力于多元设课而“培养综合素质”,能帮助学生完整认知本专业所在行业即可,通过对同一行业内不同商业环节、不同岗位的认知与实践来实现综合素质提升。

行业与行业间的技术内容差异巨大,所谓隔行如隔山,但在供应、销售、物流的运营逻辑上实有共通处,故学生完整认知本专业所在行业,便既能在专才论意义上深化专业知识,又能掌握行业运营的通识,强化行业内岗位转换与跨领域就职的能力。

2. 执行结合创业模拟项目的多岗位实训计划

食品企业总是基于特定用工需求与院校合作,且不同企业对学徒的用工需求类似(通常是食品生产加工和仓储),故院校既难在同一企业内实现学生多岗实训,也难协调不同的企业让学生跨企业体验不同岗位。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让企业实训结合创业模拟项目,具体做法:

⑴ 在国家标准出台之前,院校参考企业、行业协会意见,编定完整覆盖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原料采購、生产与设备操作、质检、仓储、物流、销售、售后管理、纠纷处理的多环节、多岗位食品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实训计划。

⑵ 高职食品专业师生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运营一个创业模拟小项目,项目内容为一个食用农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市场化推广。该项目服务实务教育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劳酬,由院校使用产教融合政府补贴提供2万元以内投资,项目取得的收入供下届创业模拟项目使用。

项目使用学校设备或自制改进设备,运营内容对应食品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实训计划设置,缺乏条件实现的内容以行业案例的模拟表演取代,要求同届学生全员参与,形成个人工作记录、工作报告和观察反思.

⑶院校指导食品企业与学生实训合同的签订,尽力达成多岗位实训,如无法达成,则在校企合作中引入企业实务评议会,即由企业派出实务人员听取创业模拟项目的学生工作报告,点评工作得失,以此间接达成多岗位培训的教育效果。

3. 在人力、土地之外的新价值点实现合作

3.1 让产教融合对接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让学生对企业“征信”

当前产教融合的政府扶持项目多为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针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形式则多为惠税,这是一种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地方经济的传统做法,企业直接获得的资金支持有限。

2008年以来,政府执行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的难点为如何让资金真正流向实业创造就业,而非流入房市加剧地产泡沫。如将中小企业资金扶持政策同产教融合中的学徒雇佣规模与生产活动相挂靠,则能实现对扶持资金流向的间接制衡。

故笔者认为,在地方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后,政府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转向企业,将产教融合中的企业补贴转化为一种超越教育投资意义的中小企业振兴手段,具体构想:

⑴ 省政府设立产教融合中小企业激励专项基金,该政府性基金与其他中小企业补贴的管理模式相同,即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政府直属的中小企业局共同管理。

⑵ 意向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向中小企业局报备,中小企业局负责审核其工商信息和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建立备选企业库。

⑶ 院校在备选企业库中自行联系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向中小企业局报备合作的企业与项目。

⑷ 中小企业局根据产教融合的企业参与形式,结合经营规模和征信记录对企业进行扶持优先度评级,不同评级对应不同的扶持规模和扶持形式(低息贷款和直接奖励的形式为主)。

⑸ 中小企业局建立产教融合网络监督平台和投诉热线,产教融合的具体项目在院校报备时即登记在平台上,项目的参与学生也同时在平台注册,平台针对学生劳动权益、教育权益、项目真实性设置指标问题,形成评分型问卷,在项目结束后由学生完成问卷。

⑹ 中小企业局会同财政厅批准产教融合企业激励基金的拨付,在项目报备后拨付贷款或奖励金的50%,根据项目结束后企业在产教融合网络监督平台的评分来决定剩余款项的拨付。

3.2 以学生实训和校园活动为媒介,实现院校的“展位”功能

高职院校的“展位”优势在于集中了年轻人口,并且举办大规模聚会无须向备案,将以上优势转为商业价值,可采取以下措施:

⑴ 对应前文所论多岗位实训计划,增大市场研究与销售的实训任务比例,由企业派出主管入驻校企实训基地,组建学生团队运营线上线下产品营销。

⑵ 定期举办美食节、食品安全科普活动,邀请合作企业参与,为其展示产品提供机会。

⑶ 为生产性校企实训基地设立开放日,邀请普通人在开放日参观食品生产过程,宣讲食品安全与质检知识,实现间接宣传。

⑷ 院校合作企业发布食品产品的市场体验报告与品控分析报告,为产品社会口碑的形成提供参考。

3.3 院校放弃建设创业“培养皿”,改建创新“试验田”

院校运营的学生创业扶持项目成功者寥寥,因为创业不仅依靠一个创新想法,需要营商环境、上下游渠道、投资人与运营团队多方配合,这些难以通过校园复刻。

笔者主张,院校放弃建设创新创业“培养皿”,即放弃直接投资或协助孵化学生的创业项目,改为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建设创业的“试验田”,具言之:

⑴ 院校引导食品专业师生共建社团形式的市场调研团队,配合中小企业产品研发进行市场调研,其在以年轻人为目标受众的食品调研中具有优势,快速获得以院校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口的需求与体验反馈。

⑵ 校企合办学生产品方案创意类比赛和不定期方案征稿活动。

结语

前文所述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改革措施让高职院校得以协助企业获取融资、开拓渠道、提高商誉与完成产品的市场创新,高职院校由此具备人力资源输出和场地使用之外的新市场价值,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型和校企合作模式的转型,是为产教融合的新型利益基础。新的合作模式亦提高了院校的话语权,不必附庸于企业需求,并强调政府管理、院校协力下的学生权益保护与学生监督的实现,实现平衡企业、院校、学生三方角色的效果。

基金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9年度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田静(1985-),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技术。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