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苏醒期躁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21-09-27戴师玲

中外医疗 2021年21期
关键词:结扎术躁动苏醒

戴师玲

茂名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疝外科,广东茂名 525000

小儿腹股沟疝为儿科常见疾病, 主要表现为小儿腹腔内组织或器官经腹股沟腹壁薄弱区域外突造成了肿块, 该病若不进行及时治疗, 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影响。腹股沟疝出现的主要原因和遗传、环境等相关[1]。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在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治疗时对小儿疝囊保留,且小儿腹股沟腹壁并不薄弱,若薄弱可在发育过程中得到改善。 疝囊高位结扎术不对疝囊解剖,不遗漏缝隙,同时体外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 该手术方法术后会导致躁动发生,躁动发生与麻醉方式、麻醉管理模式具有相关性,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该次研究中,纳入该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进行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共96 例,观察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护理干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共96 例,纳入标准:符合《实用腹股沟疝外科学》的诊断标准[3];年龄1~3 岁;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需进行急诊手术的患儿;合并重要脏器的患儿;临床资料不完善患儿。 将96 例患儿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 对照组平均年龄 (2.01±0.57)岁;男 40 例,女 8 例;分类:直疝 30 例、斜疝 18例;单侧疝43 例,双侧疝 5 例;病程 2~20 个月,平均(12.41±1.42)个月。 观察组平均年龄(2.01±0.46)岁;男40 例。 女 8 例;分类:直疝 26 例。 斜 18 疝例;单侧疝 41例。 双侧疝 7 例;病程 1~18 个月,平均(11.89±1.05)个月。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均采用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采用全身麻醉后,在术前4 h 或8 h 进行禁水禁食,检测患儿的基础指标,如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 经面罩吸入8%的七氟烷麻醉,经建立静脉通道后给予阿曲库铵(国药准字 H20060927),0.5 mg/kg、芬太尼(国药准字 H20113508),2 μg/kg、 曲马多 (注册证号 H2007 0150),2 mg/kg 静脉注射,给药后 5 min 后气管插管。 术中以2%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 术前5 min 停止吸入2%七氯烷,手术结束后护送患儿至麻醉苏醒室观察,符合拔管指征后进行气管导管拔除, 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后送入病房。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后了解患儿的病情,告知患儿家属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根据医嘱进行处理。 观察组依据躁动情况进行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了解患儿的基本信息,如性格、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病情等,与患者家属进行及时沟通,若患儿出现不良心理情况,则对患儿进行安慰,通过肢体接触、语言及工具等进行交流,消除患儿不安、恐惧的心理, 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患儿进行麻醉苏醒室后, 护理人员保证患儿的室温及湿度, 保持病房的安静,注意通风,嘱咐患儿家属陪同,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对于患儿,麻醉后应将软垫放在头部和床头之间,以免因躁动而受伤。 对于躁动不安的患儿,护理人员应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心,并引导父母轻抚和轻唤孩子,陪伴患儿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以减轻其痛感,使其安全地通过麻醉恢复期。 如果患儿仍然持续不安,有必要找出原因,消除诱因,并给予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入麻醉苏醒室即刻、5 min、15 min、30 min、45 min 的躁动评分[4-5](Ramasay 法),依据患儿的行动及表情进行评定,包含1~6 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儿的躁动程度越严重。 观察两组患儿的首次排气时间、复苏时间、可进食流食时间。 统计两组患儿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对比

观察组入麻醉苏醒室即刻、5 min、15 min、30 min、45 min 的躁动评分较对照组低,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对比[(),分]

组别 即刻5 min 15 min 30 min 45 min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 值P 值1.52±0.41 1.01±0.30 6.955<0.001 2.04±0.35 1.41±0.49 7.248<0.001 2.34±0.44 1.74±0.39 7.070<0.001 2.97±0.74 2.01±0.66 6.708<0.001 3.21±0.68 2.04±0.78 7.833<0.001

2.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复苏时间、可进食流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首次排气时间(h)复苏时间(min)可进食流食时间(d)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 值P 值12.02±0.36 8.46±0.29 53.350<0.001 28.69±3.27 20.04±4.19 11.280<0.001 2.39±0.37 1.01±0.20 22.730<0.001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术后两组患儿均未出血、 阴囊血肿及切口感染并发症。

3 讨论

儿童腹股沟疝为发病率较高的儿外科疾病[6-7],儿童鞘状突关闭未全,机体脏器或组织进入鞘突从而导致肿块的出现[8]。尽管手术修复的结果通常令人满意,但术后恢复缓慢,疝气可能复发。目前,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 在儿外科中运用也较为广泛最,其治疗的临床效果得到了认可。 开放性腹股沟疝手术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都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可选、有效的手术方法。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入路具有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特点的经典手术方式,然而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入路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9],如伤口感染、手术区域的神经损伤、睾丸血管的损伤。 腹腔镜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为小儿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思路。 该手术采用腹膜腔修补疝,避免了对睾丸血管的直接干扰, 因而比传统的手术方法更加开放的方式对睾丸血供可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临床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但患儿机体发育不全,自控能力较低,从而导致术后躁动的出现。 麻醉苏醒期躁动出现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和年龄、术前焦虑、术后疼痛、护理措施等相关[10]。 因此有效的护理可降低术后躁动。 在该次研究中,术中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并在全麻下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11]。 3 岁以下患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对麻醉代谢药物能力降低,药物残留会导致患儿苏醒期躁动,且患儿对医生有抵触感,针对轻微的刺激应激反应较大。 在该次研究中,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进行情况评定,并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不安心理,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出现[12]。 吴艳飞等[13]针对不同年龄的腹股沟疝患儿进行不同年龄分类后给予相应护理, 经护理观察后,发现患儿的麻醉苏醒室停留时间(36.54±7.23)min vs (41.84±9.12) min 和苏醒时间 (13.35±2.26 )min vs(14.88±2.15) min 均缩短, 且躁动评分 (1.95±1.15)vs(3.08±1.46)出现下降。 在该次研究中,患儿均采用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措施包括常规护理,即检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根据医嘱进行处理; 观察组则依据患儿的躁动情况进行护理,包括安抚患儿情绪,保证病房通风、安静等,联合患儿家属消除患儿陌生感,并进行日常护理,针对躁动不安的患儿给予关注,并及时找出躁动诱因进行对症治疗。 观察组依据躁动情况进行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入麻醉苏醒室即刻、5 min、15 min、30 min、45 min 的躁动评分较对照组低,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8.46±0.29)h、复苏时间(20.04±4.19)min、可进食流食时间(1.01±0.20)d 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苏醒期进行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躁动评分, 改善了首次排气时间、复苏时间、可进食流食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结扎术躁动苏醒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观察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输精管结扎术后中远期对附睾、睾丸影响的超声观察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护理干预在腹部输卵管结扎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