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09-27吴伟民颜珍黄维才何来中黄雪妮齐立

中外医疗 2021年21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血流

吴伟民,颜珍,黄维才,何来中,黄雪妮,齐立

贺州广济医院神经内科,广西贺州 542899

当大脑之中的血管出现栓塞或者破裂出血, 就会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当大脑无法获取充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 缺血部分的脑组织就会因为缺氧导致其功能受损, 进而导致受损部位支配的身体部分也会相应的出现功能异常[1-2]。 急性脑卒中具有起病突然、发病迅速、症状较重的显著特点,其致死、致残率均极高。 据数据统计显示,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以上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闭塞的血管的开通及时率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治疗效果的关键[4]。 现阶段,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手段包括静脉或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等。 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窗较短, 且部分患者对静脉溶栓的反应敏感性不佳,闭塞血管开通率较差[5]。 已有研究证实,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闭塞血管率较高, 可有效缩小梗死面积, 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可显著改善其近期神经功能[6-7]。基于此,该研究以 2018 年 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给予研究组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 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通过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 对照组13 例,女 17 例;年龄 60~75 岁,平均(68.38±10.17)岁;发病时间 1~6 h,平均(4.43±1.23)h。 研究组男 15 例,女 15 例;年龄 61~77 岁,平均(70.01±11.58)岁;发病时间 1~7 h,平均(4.53±1.36)h。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已取得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 均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条件[8];发病时间<24 h;无溶栓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关禁忌;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心、肾、肝器质性功能障碍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史、重大外伤及手术史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遵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9]给予常规治疗。 通过头颅CT 检查明确栓塞部位,确诊难度较大者可辅以头颅MRI 检查。 给予对照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将尿激酶(国药准字H44020647;规格:1万U)100 万U 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30 min内完成静脉滴注治疗。 再行动脉溶栓治疗, 局麻完成后,改良Seldingrr 右侧股动脉穿刺,将6F 动脉鞘置入其中,3 000 U 肝素由此注入,将6F 指引导管在导丝引导下置入,行血管造影,经由导管将10 万U 尿激酶溶栓送入。研究组患者穿刺方法与对照组一致。放入动脉鞘后,将 3 000 U 肝素(国药准字 H13020971;规格:2 mL:5 000 单位)置入,跟随导丝引导,置入 6F 指引导管,并送入责任血管,复查血管造影,跟随路图的引导,将微导丝(Silver speed 14)引入微导管支架疏松系统,头端穿过血栓部位, 携带Rebar 微导管头端至血栓远端。 复查微血管造影,明确位置无误后,再将10 mg 阿替普酶(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110051;规格:20 mg)接触性溶栓通过微导管送入,缓慢回撤导管,再次置入5 mg 阿替普酶,继续回撤,至血栓近端时,继续注入阿替普酶,10 min 后复查血管造影。 明确责任动脉未开通,行支架取栓操作。 将微导丝穿过狭窄动脉,Rebar 微导管随其通过责任动脉,造影明确位置后,选择适宜的置入支架,借助Rebar 微导管将其送入。 支架与血栓铆合后,回撤支架、微导管、导引导管。 手术结束,回收导管内血液, 并在此行造影检查明确无其他血管闭塞及无脱落血栓后,退出动脉鞘,进行术后收尾工作。 术后用药按照急性缺血性脑卒诊治指南执行。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24 h 后, 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筛查,测定患者脑血流参数。 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径以及阻力指数等。

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10]评估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 共11 个维度, 分值范围为0~42分。 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差。

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术后90 d,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11](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其近期预后疗效,共 0~6 分。 0 分:无症状,生活不受影响;1 分:症状轻微,障碍不明显,尚有自理能力;2 分:轻度残疾,无法独自完成全部病前活动,但无需照料;3 分:中度残疾,生活自理能力差,可独立行走;4 分:中重度残疾,丧失独立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5 分: 重度残疾, 二便不受控,需卧床,生活无法自理。 6 分:死亡。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如术后近期症状性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24 h 后脑血流状态比较

治疗24 h 后, 研究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内径均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4 h 后脑血管血流状态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4 h 后脑血管血流状态对比()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颈总动脉内径(mm) 血流速度(cm/s) 阻力指数颈内动脉内径(mm) 血流速度(cm/s) 阻力指数6.95±0.33 6.28±0.15 10.124<0.001 53.12±6.23 48.33±5.48 3.162 0.003 0.62±0.03 0.68±0.07 4.315<0.001 5.23±0.37 5.01±0.18 2.929 0.005 54.22±5.73 50.16±2.13 3.638 0.001 0.58±0.04 0.65±0.07 4.756<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90 d 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90 d 后,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及改良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 90 d 后 NIHSS 评分及改良 mR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 90 d 后 NIHSS 评分及改良 mRS 评分对比[(),分]

组别NIHSS 评分 改良 mRS 评分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2.91±0.72 3.58±0.93 3.120 0.003 2.38±0.47 3.39±0.56 5.567<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90 d 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90 d 后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90 d 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病变大多由动脉炎症、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玻璃样病变等引发[12-14]。 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秉持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大效率开通闭塞血管, 恢复梗死区域脑血流灌注,恢复其神经功能[15]。 目前临床上针对重症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手段包括静、动脉溶栓、介入治疗等,但前者局限较大, 应用受限; 后者则可延长治疗时间窗,减少继发脑出血,现已广泛应用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当中[16]。 相关研究显示,采用动脉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起病6~24 h 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收益较好, 且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不会提升[17]。

该研究中,治疗24 h 后,采用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研究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流速度、 内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规范化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的效率较高,治疗效果显著;治疗90 d 后,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及改良mR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规范化介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研究组患者治疗90 d 后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6.67%(P<0.05), 说明规范化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规范化介入有效克服传统治疗手段受时间窗限制的局限,继而有效提高了此类患者急诊救治有效率。 这与学者殷涛等[18]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 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规范化介入治疗,其应用价值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脑血流供应,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安全性较高,为临床脑血管病介入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研究数据及救治标准。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血流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