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1-09-27李荣荣
李荣荣
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神经内科,江苏淮安223000
急性脑梗死(ACI)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病,由脑动脉供血异常而引发。由于脑组织储能能力不高,耗氧量大,故在供血不足时,极易导致脑组织损伤[1]。研究表明,脑组织缺血8~10 min,将发生不可逆损伤[2]。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位置邻近组织在较短时间内可保持完整的离子、结构平衡状态,如果迅速恢复血供,并改善炎症,则可减少脑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3]。对于急性脑梗死,临床多行药物治疗,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均属于常用药物,其中阿替普酶具有溶栓作用,可诱导纤溶酶原转化,加快纤维蛋白降解,依达拉奉则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可改善脑部组织损伤[4]。该次研究以该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单用依达拉奉治疗与联用阿替普酶溶栓进行急性发作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对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手段(CT、MRI)确诊;②首次发病;③近期无脑外伤;④发病时间5 h内;⑤意识清楚,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肾等脏器损伤者;②既往颅内出血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近期使用抗凝药物者;⑤既往精神疾病史者;⑥用药禁忌证者;⑦不同意参与研究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67.22±4.8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 h,平均(3.15±0.80)h。研究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66.28±5.1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 h,平均(3.22±0.85)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等措施治疗,并注意血压、血脂、血糖等的控制。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31020142/国药准字H31020143;规格:0.3 g/0.5 g),首日剂量30 mg,后100 mg/d。如脑水肿,可静滴20%甘露醇(国药准字H31021161,规格:250 mL:50 g),剂量按体重0.25~2 g/kg,30~60 min内滴完。结合病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国药准字H20183191;规格:20 mL:30 mg)治疗,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2次/d,以依达拉奉30 mg配比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用药。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160055,50 mg/支),1次/d,以阿替普酶100 mg配比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临床治愈:NIHSS评分减分率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效:NIHSS评分减分率46%~89%,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NIHSS评分减分率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分率低于18%者。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进行检测,指标设定为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细胞比容。③炎症因子。指标设定为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预处理后以酶联免疫法检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较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该类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2.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对比
治疗前两组TNF-α、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且进展迅速,影响因素多,常见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酗酒等,治疗难度大[5]。对该病临床治疗时,以迅速溶栓,再通血管,促进组织微循环再灌注为主要目标。在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时,可清除脑组织损伤位置的自由基,可较好保护神经,减少细胞损伤与凋亡,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减少梗死的面积,为脑组织血供恢复争取时间[6-7]。阿替普酶则属于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管阻力,可通过溶通血管,改善狭窄、阻塞位置血运,进而可缩小缺血面积,加快组织、神经的恢复[8-9]。该两药物联合应用,可从不同作用机制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利于恢复再灌注,具有协同作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在联用阿替普酶与依达拉奉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提示联合用药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韩木军[10]研究中,对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NIHSS评分为(4.37±2.16)分,低于对照组(P<0.05),也验证了该方案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而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该次研究研究组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细胞比容分别为(5.42±0.66)mPa·s、(11.06±2.25)mPa·s、(1.02±0.21)mPa·s、(35.78±4.81)%,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方案有利于改善血液黏稠性,有利于促进血液流动。叶静等[11]研究中,研究组急性脑梗死者联用依达拉奉与阿替普酶治疗后,Qmean、Vmean分别为(9.29±1.48)cm3/s、(18.59±3.61)cm/s,均高于对照组(P<0.05),也佐证了该方案对改善脑部血流指标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阿替普酶可促进纤维蛋白的讲解以及血栓的溶解,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故有利于血流指标的改善。而在炎症反应上,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hs-CRP、TNF-α水平为(8.96±3.20)mg/L、(1.74±0.18)ng/L,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用药有利于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刘伟娜[12]研究中,对研究组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hs-CRP、TNF-α水平分别为(8.99±3.15)mg/L、(1.72±0.17)ng/L,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0.05),进一步验证了联用阿替普酶对改善机体炎性反应的作用。原因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程度与梗死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联用阿替普酶可通过缩小梗死面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溶栓治疗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