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与实现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9-27董晓波

中国纤检 2021年8期
关键词:棉花价格棉花补贴

文/董晓波

一、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2019年全球棉花总产量为1.22亿包。其中,印度占24.3%,中国占22.4%,美国占16.3%,巴西占10.7%。作为棉花产业大国,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情况对全球棉花市场有着显著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1978年至2007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与产量处于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棉花播种面积与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从地区结构上来看,我国棉花主要集中在新疆,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5%左右。从质量上来看,我国棉花“三丝”含量高,手摘棉夹杂布块、线头、塑料丝多,机采棉地膜多,这是目前影响棉花质量的最突出的问题。漂白A类棉纺产品多依赖进口。总体而言,这些年来我国棉花质量提升不大。这已成为困扰整个棉纤产业的大问题。

表1 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及产量

二、棉花市场供求状况

2019年全球棉花消费量为1.18亿包。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巴西为主要消费国,年棉花消费量分别为3650万包、2450万包、1080万包、300万包、340万包。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棉花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9%。我国国产棉花基本用于国内消费,出口比例较小。全球棉花主要出口国有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及印度。我国高质量棉多依赖从美国、澳大利亚进口。美国棉最大的优势是“三丝”含量少,澳大利亚棉最大的优势是强度高、短绒率低。所以,从数量上来看,我国棉花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供给充足;从质量上来看,高端棉花供给不足,需要以进口填补空缺,且对进口依赖程度较大。此种供求状况反映在价格上,即表现为棉花价格趋于稳定,没有上升空间,国产棉总体价格水平不高,原因是高端市场空白。棉花价格水平低直接导致了种棉农户利益受损,种棉比较利益下降,棉花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这种状况如此持续下去,不利于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所以,对棉花市场的分析,不能只考虑供求数量,还应重视棉花质量的提升,重视不同质量等级棉花的供求关系。

除此以外,还要从微观主体来分析供求关系。棉花从种到加工至少要经过4个经济主体:棉农、中间商、轧花厂、纺织企业。经济学分析供求往往从总量上进行分析,寻求供求平衡。供过于求或供小于求都会通过价格机制向经济主体发出信号。但是,从微观来看,棉花的供给和需求不是简单的一个供给方和一个需求方,而是要经过这四大经济主体,从棉农到纺织企业的单循环过程来看,棉农是单一的供给方,中间商、轧花厂既是需求方也是供给方,纺织企业是单一的需求方。纺织企业面对“三丝”问题,只能配备专职人员和专门的设备进行挑拣,稍有遗漏就会造成批量疵点和次品,严重影响纺织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成为纺织企业多年来非常头痛的事情。很多纺织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等待国内“三丝”问题的解决,所使用的一些高端棉只能依靠进口。高端棉供给不足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价格机制没有影响质量提升呢?这要分析我国棉花价格机制的构成。

三、棉花价格补贴政策的影响

我国棉花市场的价格包括两个机制,一是棉花收储机制,二是价格补贴机制。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战略物资,我国有国家储备棉制度,主要由中储棉负责棉花临时收储业务。为确保农户种棉积极性,我国对棉花转移支付金额逐年上升。尤其是2001年以后,我国对棉花产业补贴大幅增加。分别采取了最低价格支持、定额补贴、脱钩补贴等政策。自2019年开始,对棉花价格补贴与棉花等级挂钩,开始探索实施挂钩补贴政策。也就是说,2019年之前我国对棉花价格补贴并未实行严格的质量等级补贴,等于是产量补贴,例如2017—2019年棉花目标价格标准为每吨18600元(皮棉)。2020年棉花价格补贴标准仍为每吨18600元。

但有两点新变化:一是取消了部分地区实施的面积补贴,改为按交售量补贴;二是提高了对特种棉的补贴标准。由我国棉花价格的补贴政策来看,一直以来,棉花价格补贴与质量的关联度不高,使价格失去了对质量的引导,特别是面积补贴,只要种植的是棉花就可以得到补贴,完全与棉花质量无关。目前,我国对大豆、玉米、水稻的补贴仍采用的是种植面积补贴,也与质量无关。棉花收购价格是可以反映质量的,但要获得高质量棉花要费很高成本,农户和企业计算成本和收益后,发现追求棉花高质量并不划算,没有追求“高产量、低成本、高补贴”的生产方式更经济实惠。所以,目前我国棉花质量不高,“三丝”含量高的现状实际上是棉花经营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一些技术性原因,例如采摘环节、漂白环节,技术装备等也带来了质量问题。技术装备落后可以靠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解决,但是价格机制问题必须要靠制度设计解决。

在棉花质量监管上,公证检验做了大量工作。截止到2021年3月17日,2020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050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进行公证检验,检验量达25517595包、576.7151万吨。其中新疆共928家,检验量达24867882包、562.1433万吨;内地共122家,检验量达649713包、14.5718万吨。我国棉花公证检验多集中在储备棉入库环节,对市场交易环节仍有大量棉花未经过公证检验。我国棉花产业呈现了特有的“三高”现象:“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这表明了我国棉花产业数量与质量间的不均衡发展关系。棉农、棉种公司的种植和研发行为偏离高质量目标,将高单产和高衣分作为生产目标,导致棉花出现长度短、短绒率高、强度低、杂质多等质量问题。简易包装、混级加工、低质轧工、“三丝”异纤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四、健全棉花市场价格机制

我国棉花产业低质量发展的现状需要依靠健全市场价格机制来解决。市场价格主要发挥三大作用:

一是分配资源。种植棉花所使用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农户也会在各种作物之间作选择。棉花种植效益低,农户就转向其他作物,将土地资源分配到其他农作物上。棉花加工所使用的最大的资源是资本,需要高额资本投入,资本投入所形成的资产具有专用性,并非可以无成本自由转换到其他产业,这也为棉花企业退出该行业形成了退出壁垒。所以,当资产专用性存在时,价格机制的作用就会变弱,因为即使棉花市场收益低,但是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存在,很多企业不能够及时退出,价格机制的传导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二是信号功能。价格是市场供给和需求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价格高表明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低表明供给大于需求。如果这一信号功能被干扰,价格就会传递出错误的信号。所谓错误信号就是即使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也不会有大幅下跌。或者即使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也不会大幅上升。我国棉花产业中的价格信号功能就被干扰了。高端棉短缺,本应在市场上有更高价格信号传出,但是由于有目标价格的干扰,使得高价格所传递的信息与目标价格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并不能向棉农传递这一信号。

三是激励功能。当价格高时,刺激供给增加,同时抑制需求,最终使供求平衡。但是,我国棉花市场中的价格信号传递不出来,激励功能自然也受到影响。高端棉花的价格与中低端棉花的价格并没有对农户产生激励作用,所以,我国高端棉供给没有明显增加。

我国棉花价格补贴政策掉进了一个悖论之中,如果取消目标价格,虽然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但是中低端棉价格会下滑,农户、加工企业等经营主体近些年没有生产高端棉的经验和技术,所以很难适应这种市场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有专用性资产的企业更是难以承受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棉花产业将遭受重创,由此,目标价格支持者就更有理由说目标价格是必要的且重要的。所以,健全棉花产业市场价格机制既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还要有科学的设计方案,才能保证价格机制改革成功,同时还能保障各方利益不受太大损害,又能确保我国棉花产业不受严重冲击和影响。

健全我国棉花产业的市场价格机制应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要确定是否要取消目标价格政策。可以肯定的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措施,扶持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少,原因是棉花是重要战略物资,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高的正外部性,该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以至于国计民生都有很大影响。但是,是否需要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来取代目标价格政策呢,这是需要认真、科学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棉花产业的目标价格补贴的是皮棉,直接受补对象是生产皮棉的加工企业,并不是生产籽棉的农户。每吨18600元的皮棉价格,能够转化为农户收入的各地差异较大。

二是要解决高质量如何实现高价。高质量必须实现高价,且不同质量标准间的价格差异要显著,这是高质量获得高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用价格机制激励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价格体制改革应参照水稻等粮食作物价格改革的经验,实行价补分离,价格由市场决定,另外再给予补贴,补贴也要体现质量差异,补贴要针对产业链不同主体,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整个产业链所有主体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必须实现每个环节的责、权、利统一,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产业链都会遭受损失,也就无法实现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补贴体现价格差异的环节,需要公证检验部门的介入,充分发挥公证检验的公开、公正、公平、权威的优势。

三是要预估价格波动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如果实行价补分离,价格由市场决定,必然会发生较大的价格波动,要有预测棉花价格波动的经济计量模型,要提前制定针对棉花价格波动的对策,这些对策不是为了避免价格波动,而是要逆周期操作,保障市场的稳定供应,尤其是价格过高和过低时,可通过中储棉对市场供求实行逆周期操作,缓解市场需求短期或市场供大于求的困境。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一、二级棉花竟出现过100万吨缺口现象,当时就是通过中储棉抛售储备棉来缓解市场压力。中储棉应在我国棉花产业质量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论

棉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战略地位,具有巨大的内外部性效应,必须长期坚持扶持政策。目前,我国棉花产业迫在眉睫的难题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降低高质量棉的进口依存度,降低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风险。这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使高质量棉花价格优势得以显现,引导棉花产业链各主体投资于高质量棉花,这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否则,只能导致棉花产量增长,无法实现质量提升,大量低端棉花充斥市场,高端棉高度依赖进口。尊重市场价格机制,不代表放弃对棉花产业的扶持,可以实行价补分离措施,并且补贴也要以质量为基础进行分级分等,充分发挥公证检验的公正、公开、公平、权威的优势,让投资于高质量棉的经济主体得到更高的补贴。

猜你喜欢

棉花价格棉花补贴
棉花是花吗?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基于VEC模型分析新疆棉花价格空间传导关系
棉花
中美棉花价格对比研究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性及经济风险分析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