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2021-09-26胡芬
胡芬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只是教学生如何“写”是远远达不到教育要求的。尤其是学生的朗读能力,一直被忽视,这是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基础薄弱,对朗读掌握不足,所以要求语文教师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能力;小学语文;知识基础
引言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朗读常常被小学语文教师忽视。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常常在课堂教学之中将朗读部分略过。只有少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学生进行朗读,但是缺乏对朗读的正确认识,只是让小学生单纯朗读课文。这样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小学生产生了朗读枯燥和乏味的思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和价值。
一、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学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上做了不少的努力,学生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方法都有明显提升,不同时期对朗读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在过去,语文教师大多是男教师,教师在讲台上拖长了音调,摇头晃脑地读出抑扬顿挫的词句,教室里的学生也学着教师的音调,拖得长长的腔调。这种“老先生”似的读法渐渐被淘汰,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就是有感情、有韵味,不能用拖着嗓子“老先生”似的读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学习朗读方法、技巧也不只是从语文教师那里获得,从收音机到多媒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更专业化的教学例子也给学生朗读技巧的提升带来了不少帮助。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难度降低了不少,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给学生提供了更专业化的教学。但是学校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不够的,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小学生认识汉字,尽管识字是朗读的前提之一,但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另外,小学教师的朗读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这也是一个大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如果外界给学生的态度就是朗读能力不重要,小学生就会对朗读学习也持散漫的态度,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要提高,甚至在布置作业方面也要有效落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示范朗读,起到榜样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带着学生一起领悟文字创造出来的意境。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相对来讲较强,他们会模仿教师的语调、神态。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教师首先带着学生读一遍生字新词,随后就要带着学生朗读文章了。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讲的是周恩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回答魏校长“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想象到周恩来在这句话说的时候是怎样的坚定有力,内心想要改变“中华不振”的信念是怎样的坚定。所以在朗读这句话很难把握情感,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到这句话的情感,对朗读十分重要。如果对一篇文章没有理解、没有共情,那么这篇文章朗读起来只是苍白无力,无法感染到他人,朗读也就没有实际的意义。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文章之前需要介绍这篇文章所处于的时代背景以及环境,那时候的中国内外交困,这就是当时年少的周恩来对“中华不振”最开始的了解,也是他那句话的源头。让学生了解中国面临的困境,学生内心也会有激愤的情绪,待读到了周恩来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很更有力量,更有感情,也能让学生产生共情。文章跌宕起伏,中间有一段不幸的女人和巡警的对话,还有周恩来伯父对年少周恩来叹了一口气说的那句:“中华不振哪!”伯父的语气、伯父的心理又该是怎样的,他的感情都存在这句话里,所以对“中华不振哪!”这句话的语气应该透着无奈、痛苦、失望等情绪。朗读是一定要在深刻理解文章的情况下才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一方面给学生示范朗读,教会学生怎样去断句、停顿,怎样更好的表达,另一方面,学生想在朗读上真正有所收获,自主地带着情感朗读文章,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得到极大提高。
(二)给学生提供表演、展示朗读能力的平台
学校举办文艺类活动就可以让朗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在台上展示,以优秀范例来宣传朗读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也需要展示平台来肯定自身的能力,好的展示平台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上心,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福利,感受到朗读能力的重要性。例如,学校的演讲比赛、朗读大赛、话剧比赛都是学生可以展示的平台,展示的机会变多了,也会激励学生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除了学校提供的朗读展示平台,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鼓励学生自我展示,在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讓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尝试示范朗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对话类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模拟话剧,探索人物的形态、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多个方面,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能够体现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如今的教学背景下,语文学科的各方面教学内容都受到重视,教师也在发掘学生各方面出色的特点,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淑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知识文库,2020(24):29+31.
[2]陈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1):63.
[3]刘新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