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情,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
2021-09-26王传胜
王传胜
位于威海市環翠区张村双岛湾畔的威海市千山路小学,自2008年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 “体验教育”特色发展。学校立足校情,开辟六亩田园劳动实践基地,围绕“勤实践、乐探究、爱创造”的育人目标,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劳动课程,探索出适合校情的劳动教育发展之路。
一、源起——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背景
国家背景。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详细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关键环节和评价等。
区域背景。威环教体字〔2020〕《环翠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学校劳动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和实施意见;环翠区委组织部印发《环翠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方案》,对劳动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的链接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
学校背景。学校拥有六亩劳动实践基地、学生1600多人,每位学生每周走进基地参加至少一次劳动,学生的劳动热情很高,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学校形成了田园躬耕和田园美术特色课程,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经验,并编写了中高年级劳动教育讲义。
二、践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1. 三位一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依据学生发展的状况、体验教育特色和周边的资源对劳动教育进行统筹考虑,形成劳动教育总体框架(如下图)。整个体系的构建,努力实现课程目标“宽”,有的放矢、全面育人;课程内容“深”,深层挖掘、深入探究;课程评价“活”,因材施教、多元评价。
学校依据劳动课程的三大目标“自主、懿德、创新”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确立了“3+6+N”课程内容体系,即三大类别+六大板块+N个主题内容(见下表),可看、可学、可做、可实施、可推动,使劳动实践课程有计划、有序列、有特色。
2. 以点带面,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在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上,突出“田园躬耕”这一重点子课程,并与其他劳动课程互融互补,与环翠区“四项行动”跨界整合,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的课程实施效果。
(1)田园躬耕,特色引领
课程内容。劳动教育重在实践,学校依托六亩劳动实践基地,做强“田园躬耕”课程。两大板块、二十三个主题实践活动,序列化、梯次化推进,逐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创新劳动的意识。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① 劳前“五领”
领田地,以级部为单位,分地分项目,自主管理;领种子,实行项目式研究,整体规划种植项目;领牌子,自主设计“作物身份牌”;领工具,明确使用的工具类型,进行学习指导、安全使用;领清单,指导课上明确“三种清单”,即任务清单、探究清单、感悟清单。指导学生明确清单内容,提出疑问,明确观察、实践、记录、摄影的小组分工,开展研究性学习。
② 劳中“三环”
一环:种植。落实“三课型”模式学习,即指导课(备课,指导学习认识种子、作物生长管理等知识,种植前分工,发放记录表等)、实践课(走进基地,开展种植、管理、观察、收获节等活动)、交流课(交流完善各种记录、评价表、手抄报、学生体会、创意制作等)。
二环:管理。低年级主要进行简单的田间观察、浇水等劳作。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管理,如在蔬菜种植中采用无线传感器技术进行自动化控制研究,监测土壤干湿度、土壤墒情、二氧化碳浓度,适时控制通风窗的开闭,进行“滴灌”。
三环:收获。低年级学生主要走进基地,参与体力劳动。高年级则充分利用社团资源,进行创意制作,如麦秆画田园美术制作、科学改良工具进行智慧收获等。
③ 劳后“两展”
一展:分享。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如低年级学生的一幅劳动画、一段活动感言、一张活动照片,高年级学生的创意诗作、美篇、小组汇报等。
二展:创作。学生将收获到的作物蔬菜进行二次劳动创作,在家长、社区志愿者的协助下做菜、包饺子等,进行厨艺展示。有的将花饽饽、美术创意作品、薰衣草香包等以直播方式进行展示和售卖,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
“劳前—劳中—劳后”序列化推进,让劳动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教育,而是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从实践的原点出发,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方向努力前行。
(2)跨界融合,拓展延伸
“劳育”从来不只是一出“独角戏”,在“劳育”过程中,我们打破项目边界,有效融入“四项行动”,让学生在“五育并举”中幸福成长。
① 优势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知识
劳动并不是简单的出力流汗,而是带领学生“劳中学”。在劳动中,灵活运用各学科资源,如种植花生时,用数学测距法,丈量行距、株距、垄距等,让劳动更加科学;进行薰衣草研究时,借助信息技术搜集整理相关信息。
② 研学实践拓展劳动教育内涵
学生在基地收获小麦后,有两组学生提出质疑:一组提出“小麦都有哪些收割方法”这个问题,走进羊亭丛家产村,参观收割机作业,采访了解小麦脱粒和储存方式,并实地测量土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另一组提出“小麦收割后怎么磨成面粉”,他们走进威高面粉加工厂,参观麦子到面粉的加工全过程。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拓展知识、提高技能。
③ 课题研究引领劳育深度发展
为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向纵深发展,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先后进行“十二五”“十三五”省规划课题研究,均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的SSI社会性科学议题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专家指导与课题的实施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④ 创客教育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我们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创客教育,运用干湿度传感器监测和控制自动给水装置;运用激光雕刻和电烙画创客社团为基地服务,制作作物身份牌,美化基地;利用作物原料进行五谷、麦秆画、玉米皮创意制作,作品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3)多方联动,丰富实践
我们还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中不同环境、不同时机的多线联动。如跟着有特长的家长学习包饺子、做纸艺花、搭帐篷等技能;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参与各类志愿者行动……劳动实践无处不在,多线联动促进了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实践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也被家长、社区充分认可,密切了家校社的关系。
3. 激励导行,创新劳动课程评价
学校追求正面引领、正向强化,本着过程性、即时性和自主性原则,设计劳动实践记录手册、劳动实践星级评价单、劳动实践护照等,让学生实时记录和积累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和感悟。
(1)劳动实践记录手册
劳动实践记录手册属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档案,每组一本,记录与保存本小组实践活动中的主要资料。每一次劳动实践,学生都认真参与、用心感悟,用照片、文字、声音记录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每个小组的纪念手册都是沉甸甸的,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实践过程记录的小档案,又是星级评定的主要依据。
(2)劳动实践星级评价单
为体现阶段性评价,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设计了星级评价单。评价单的内容包括劳动实践项目和时间,在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服务意识三方面分别进行自评、组评和他评,最后还需要对劳动实践进行活动总评。星级评价单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养成爱劳动、爱生活的意识。
(3)劳动实践护照
在前面两个评价的基础上,对于记录完善、资料相对丰富、星级评价情况良好以上的学生颁发相应的劳动实践护照。护照里面结合劳动实践课程的三大板塊和各学年的不同主题内容,每个主题设计为一朵盛开的“太阳花”。学年结束后,结合过程性评价情况进行奖励,获奖学生优先获得其他实践活动的机会,并成为学校“劳动好少年”的候选人。
三、盘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成效
学生的劳动素养极大提升。13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凸显。在劳动中锻炼技能、收获经验、体会情感、感悟精神,实现自我成长。
教师的专业素养快速提升。近三年,年轻骨干教师不断登上省、市优质课,市公开课、培训会的讲台,综合实践学科优质课获市级第一名,《花生壳的制作》被评为省优课,一名教师获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称号。
课程的品牌效应初步彰显。2018年田园体验经验被评为山东省教育成果一等奖,“田园躬耕”获评省级优秀社区课程,在山东省乡村少年宫典型经验交流会上汇报交流经验做法……带动了学校其他校本课程建设驶入快车道。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我校始终坚持在体验教育特色指引下,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劳动促进学生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千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