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中的人性观
2021-09-26徐家宁
徐家宁
在当今的语文界,群文阅读是现阶段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确定好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本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得出共同结论的过程。本文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将《伤逝》《倾城之恋》《受戒》三篇小说联系起来,以人性观为主题,探讨三篇小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浅析在此主题下三篇小说对现实的启示。
一、对《伤逝》《倾城之恋》《受戒》揭示的人性观的解读
在当今小说创作领域中,人性是被反复提及的主题,众多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对人性观有所涉及,在表层的小说情节发生的过程中深入地揭示出人性的优缺点。在中国古代已经有对人性观的探讨,主要有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以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以王充为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论。无独有偶,在西方哲学中也存在这四种人性善恶观。在四种中外人性观的支撑下,本文致力于对《伤逝》《倾城之恋》《受戒》三部小说的内容及写法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透露出比较有意味的人性观。
无论是对何种文章的研究,对主题的深入剖析和把握都一定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若想以群文阅读的形式深度理解这三篇文本所蕴含的深刻主题,第一步需要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有一个综合的概述,从而得出其所体现的人性观。
1. 《伤逝》主要内容概述及人性观解读
《伤逝》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以五四时期的两位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为主人公。全文以涓生为第一视角,采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进行展开,叙述了涓生与子君在爱情方面从自由解放走向悲惨结局的命运现实,也体现了涓生在整个恋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是鲁迅唯一一部以描写爱情为主的小说。
整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结构清晰完整。由二人受到五四时期自由解放思潮的影响产生自由式爱情,到二人摆脱封建世俗走向同居生活,再到认清现实、迫于压力产生分歧,最终走向分离,对每个层次过程的刻画都流畅自然。在这部作品中呈现出的是以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人性不分善恶,人在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仅仅是后天环境对人所附加的影响。涓生在与子君结合前充满着对美好生活和婚姻自由的理想追求与向往,然而在封建思潮之下,迫于经济及生活现实的双重压力,逐渐对子君产生厌烦,视她为自己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最终使二人走向分离,展现出涓生在社会环境的压迫下的人性之“恶”。
2. 《倾城之恋》主要内容概述及人性观解读
《倾城之恋》是著名现代女性作家张爱玲的一部鼎力之作,小说保留了张爱玲一以贯之的对爱情题材的描写——通过现实社会中的爱情来认识复杂社会下的复杂人性。是一部既包含爱情、婚姻,又体现人性在战争前后变化的作品。小说以离异的上海名媛白流苏和留学回国的多金华侨范柳原为主人公,通过二者的相识、相斗、相爱,最终走入婚姻的殿堂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在这部作品中呈现的同样是以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白流苏与范柳原并不是从一出生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性,而是在封建社会大背景的熏陶下,后天形成发展出来的人性之“恶”。白流苏离异后,在家人的冷嘲热讽中得出只有抓住范柳原、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与自由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范柳原在获得继承权前,在社会的底层孤身流落,在获得继承权后,却走向了放浪的一面,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小说情节以二人不断的斗争较量为主线展开,促使二人由情人走向婚姻的导火线竟是香港沦陷,通过战争才使得范柳原认清了自己的内心,遂向白流苏求婚。一场战争才成就了一段爱情,抑或说,在这部小说中千万人在炮火中的牺牲只为成就范白二人的愛情,既讽刺又可笑,但这也正是《倾城之恋》中“倾城”的含义。“倾城”之意正是通过倾一座城来成全一对人的私心,而不是歌颂至高无上的爱情,由此反映出二人外表下的自私自利之心。
3. 《受戒》主要内容概述及人性观解读
《受戒》是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同样是以爱情为主要题材,以农家女小英子和小和尚明海为主要人物,以明海当和尚的过程经历为主线描述小英子与明海之间天真稚嫩的感情,突出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也歌颂了对生活及人生的热爱。
汪曾祺说:“我写《受戒》,主要是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该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因此我写了人性的解放。”所以在这部小说中,反映了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人性是纯真友善的,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应立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文革”结束后,这段时期对文学作品的发表是有极高要求的,汪曾祺以自己40年前的实际经历为写作素材,辅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成就了这篇小说,通过对明海和小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嬉戏打闹以及具体事件的描写,刻画了二人纯洁朦胧的爱情,体现了“人之初,性本善”。
二、三者基于人性观的主题下描写的异同
基于上述对三篇文本主要内容及所含的人性观的分析概述,我们能从中概括提炼出三者都有对人性分析的主题,因此笔者将其设定为串联起三篇文本的切入点,并且以此为基础结合作家创作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进行系统分析,力求浅探三篇文本在人性观这个主题之下,在内容、写法等方面所具备的独特点及相同点,由此在群文对比阅读中达到对文本主题更深刻的认识。
1. 相同点
(1)以社会现实为依据
三篇文本在内容上都是基于当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进行的创作,在字里行间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在时代的压榨下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人性的缺陷,并体现出对理想社会及善良人性的追求与渴望。《伤逝》创作于五四运动之后,是封建社会旧思想与五四运动新思想的猛烈撞击下的产物,尽管涓生作为五四新青年接受了新潮思想,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法摆脱人性“恶”的一面,最终产生了一场悲剧。《倾城之恋》诞生于香港沦陷之际,在国家的大灾难和家庭的小战争面前,因城市覆灭而成全了主人公梦寐以求的婚姻,这是人性的自私。《受戒》创作于“文革”“拨乱反正”之后,是在文学创作选题趋于谨慎之际诞生出的一部作品,以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为主线表达人性的纯真与善良,体现出人性之“善”,同时这也是对人性之“善”的渴望与追求。
(2)以作者生平经历为依托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写作时特定的心境对文章的呈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部小说中作者的生平经历都对文章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也对文章中所揭示的人性起着关键作用。《伤逝》创作于20世纪初期,朱正也考证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经历的描写在某些部分是借鉴了鲁迅的恋爱经历,因此,鲁迅笔下的涓生正是其真实的写照。《倾城之恋》的创作以张爱玲一贯的——“爱情只是为了谋生”为主题,张爱玲幼年时期没有过多地得到父母之爱,因此她清楚地知道女性的婚姻只是一个求生的筹码,是无爱的婚姻,在她的笔下白流苏也成为这样一种人,渴望通过婚姻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体现了人性的自私与悲凉。《受戒》是汪曾祺以其四十年前的一段农村生活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小说。汪曾祺在以后的文章中也谈到过当时因为避难暂时居住的那户人家,“这一家,人特别的勤劳,房屋、用具特别的整洁干净,小英子眉眼的清秀,性格的开放爽朗,身体的姿态优美与健康,都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我在城里所见的女孩子不一样。她的全身,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因此,正是由于作者的实际生活经历,才造就了明海和小英子的角色,才描绘出了一种理想的、善良的、纯真的人性。
2. 不同点
(1)结局的不同
《伤逝》一文以子君的死和涓生的伤为结尾,结局十分悲惨,令人唏嘘。通过涓生对子君前后态度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恶”,在得到之后就放置一旁,失去后想要珍惜却为之已晚,最终只能在漫长的人生路上陷于深深的悔恨和悲哀之中。《倾城之恋》一文以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为结尾,在大圆满结局下呈现出悲剧式的色彩。表面上是圆满的结局,使人性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实际上在婚后白流苏只得到了经济上的支持,范柳原也并未改变自己原有的风流,用一座城市的沦陷仅为成全这样一份不完整的婚姻,结局实则是悲凉的。《受戒》则讲述了明海与小英子的纯真感情,在安静的芦花荡子里私定终身,结局美好,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展示了一个富有“人间烟火气”的人性世界,体现了人性的纯真、善良。
(2)叙事视角的不同
《伤逝》一文以涓生为第一人称,通过涓生自身内心活动的叙述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细致地记录了他对子君从期待到欣喜到隔膜到冷漠的变化过程,由此更能直接体现涓生的内心活动,以参与人的身份感受到子君命运的悲哀。尤其是在二者同居后,由于子君重新回归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时刻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琐事而忧,缺少了之前自由女性的勇敢和坚强,致使涓生与其产生隔膜,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体现了人性的自私与冷漠。涓生一味地想让子君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最终使二人分道扬镳。《倾城之恋》以张爱玲的女性视角为主,以白流苏追求婚姻和范柳原寻找温情的过程为主线进行展开。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未完全独立的女性只有掌握经济独立才能与男性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才能追求幸福和自由。因此,白流苏渴望从范柳原那里得到物质财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体现了人性的自私。《受戒》采用兒童视角进行叙述,从明海和小英子对生活的理解出发,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展开描写,突出了孩子的天真烂漫,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童趣盎然、轻松美好的社会画卷,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人性之“美”。
三、三者基于人性观的主题对现实的启示
1. 正视人性,审视灵魂
三部小说中对当时社会现实背景下人性的描写对当今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人性之“恶”并不只存在于封建社会之下,更存在于当今社会之中,如何正视人性对家庭、对社会甚至是对国家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应先从小处着手,对个人来说,首先应该直面自身的问题,“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要时刻省察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审视自己的灵魂,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2. 回归现实,直面人生
在三部小说中都有对经济问题的提及:《伤逝》中涓生迫于生活中经济的压力、《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追求经济的独立、《受戒》中和尚做法事赢得经济报酬等等,可以说渴望获得金钱乃是小说人物的潜在主线。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容易忘记了生活的初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爱与真实的丢失,导致人性之“恶”的出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回归现实生活,“生活是美好的,有前途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只有放弃对名利的追逐,对财富的追求,去全身心地体会现实的美好,寻找丢失的自我,感悟自然的人生,才能改变人性的现状,重铸人性之“善”。
3. 尊重人性,顺其自然
作品中反映出主人公的人性是以作者的人性或其想要探讨的人性为基础而产生的,并且人性是自然而然演变出的,作家在创作之初给主人公设定一个性格的框架,不需要多加修饰,人性自会按着它的方向发展。在三部小说的创作中,正是由于作者创作背景的不同、作者人性观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呈现的人性的不同、结局的不同。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要做到尊重人性、尊重人性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