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09-26盛春风
盛春风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弊病。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和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能感受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一、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实例最容易让初中生产生学习代入感,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能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时,笔者讲解了美食文化,先让学生观看我国知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韩国的料理视频、法国的菜系视频、意大利的红酒制作视频等,领略各国不同的饮食文化。同时,简单介绍我国菜系中引入了哪些外国料理技术,我国美食对世界其他国家饮食习惯的影响。以美食文化为案例,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通过美食带来的视觉刺激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从而讲授本课的一个重点知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之处,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学生体会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从中产生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
二、结合生活实例,强化学生的体验感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不密切,如政治、法律方面的一些内容,初中生接触较少。上课时如果一味地灌输相关知识,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
以九年级上册“创新永无止境”教学内容中的“尊重知识产权”为例,什么是知识产权?它包含哪些内容?初中生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把我国当前存在的盗版现象作为案例。盗版书籍、盗版光盘、破解软件、论文抄袭、品牌高仿等等,都属于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表现,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再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中“参与民主生活”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行使民主权利的三种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分别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种,将选举证(居民选举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证)复印后发给每位同学;第二種,播放水价调整听证会的视频;第三种,打开苏州的寒山闻钟论坛。学生结合课堂情境,很容易产生思考,将课堂案例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互对比,继而引发学习共鸣:“选举证选举什么,我为什么没有?我们的水价由我们自己决定?寒山闻钟论坛我也上去过,也发表过评论。”这些都能让学生意识到看上去很难懂的知识原来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学生自然会有兴趣学习。
三、结合生活实例,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本上的有些知识学生能看懂,但是缺乏深刻理解。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会开小差。进入课堂环节之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对其的理解度灵活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堂互动。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课“正视发展挑战”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先展开学情调查:世界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现在在人口问题上有什么调整?因为话题轻松又有针对性,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教师对学生介绍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节。
教师借助国情、乡情调查,利用征询话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由于学生对课余生活较为敏感,教师以此展开课堂,给了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参与其中,对于这些问题自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堂学习气氛一旦形成,教师便可以顺利打开教学之门。教师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能够达成激趣的目的,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思考的启迪,从而顺利开展学科教学。当然,我们有时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播放视频,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
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我们不能脱离生活教授学生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将学习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再觉得教育是脱离实际的事物。我们应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育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亲近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道德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村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