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初中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的历史问题情境有效创设研究

2021-09-26袁娟

新校园 2021年5期
关键词:初中生创设记忆

袁娟

历史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教师有必要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根据他们在认知等方面表现出的基本共性特点,确定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途径。认知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个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决定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表现出一定的发展特点。

一、感知方面

感觉是指人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对事物的整体反映,二者合称感知,是开启人类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和获取知识大门的钥匙。

初中生的感知特点:有明确的感知目的。初中生在课堂上能自觉主动地去感知观察与教学相关的事物,且能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积累,学生的逻辑性知觉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基于初中生的感知特点,可以尝试利用直观的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等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

案例1:

主题: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策略:向学生展示《古代亚非文明区域图》,请学生在图中指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进而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地理位置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首先,展示示意图,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在图中指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从而对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感知进一步加强。老师问:“这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的产生有何作用?”最后,教师再概括总结,让学生知道大河流域蕴藏着肥沃的土地以及充沛的水力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

学生在思考了这两个问题后,就可以感知到早期的亚非文明都是大河孕育的,同时也意识到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的作用,形成了逻辑性知觉认识。

二、记忆方面

记忆可以使人对认识过的客观事物,经历过的各种情感,做过的具体事情在大脑中重新显现,对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是学习的基本要素。学习不等于记忆,但是离开记忆,学习将无法进行。

初中生的记忆特点:有意记忆进一步加强,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历史学习中,初中生不再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会通过理解、逻辑记忆进行学习。学生经常会说对历史书本上出现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结论非常陌生,很难记忆。所以教师在教授历史概念、理论时应该创设反映事物本质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笔者看来,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案例2:

主题:“九一八”事变

教学策略:教材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介绍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笔者也同样运用相关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必然性。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一

东方会议以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唯第三期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问: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偶然的吗?

学生阅读材料一后,恍然大悟:原来日本侵略中国是早有预谋的,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必然会爆发。

然后根据材料一提供的线索,列举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

材料二

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蓄谋制定了侵占中国的“大陆政策”。

2. 1894年,日本走出侵华战争的第一步,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3. 1910年,日本与朝鲜发生战争,朝鲜战败,被迫签订《日韩合并条约》。

材料二列举的历史线索与材料一中描述的日本制定的“明治大帝遗策”战略一一呼应,能够较为清晰地帮助学生理解日本的侵略计划、策略,更透彻明白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让学生领会到“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必然性。经过对历史文献材料的深入剖析,使学生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牢固。

三、注意方面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时对一定对象的聚焦,是人类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学习、获取知识、获取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离开注意,学生的学习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初中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科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注意大概能维持 40 分钟,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持续的时间还会逐步延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学习效果堪忧。

笔者根据初中生注意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从审美赏析的角度切入,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等事物的赏析来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3:

主题:宋代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风貌

教学策略:教材中关于宋代经济生活的表述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每次讲到这个知识点,学生明显心不在焉,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注意力发展特点,笔者选用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创设问题情境。

该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社会价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北宋都城,身临其境地感受汴河两岸的风光和宋代社会的百态。而后,教师适时提出相应问题:“这幅画向我们展示了宋代怎样的经济生活?当时的社会风貌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聚焦在画上,此时问题的引入,能让学生从画中找到有效信息。

在學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补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代的经济特征和社会风貌。该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历史想象力。

四、思维方面

思维是人的一种理性认识,是认知能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合理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将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有效。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强。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辩证思维还不够完善,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还处在初级阶段,随意性和片面性比较明显,易受情绪影响。

基于初中生思维发展水平,可以尝试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层层递进的探究式问题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4:

主题: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

教学策略: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程度的情况下,设置了一系列有梯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编成以下情景对话:

教师:清政府长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么实现“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

学生:凭借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获得的经济特权。

教师:“洋货”都是什么物品?

学生: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棉纺织品等工业用品。

教师:“洋货”与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传统手工业制品相比,有什么优势?

学生:其一,物美价廉;其二,工业化生产技术更加先进,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教师:中国如何扭转这种劣势?

学生:通过改革,学习西方,引进生产技术。

这种高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深入其中,积极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能透彻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深刻领会中国已经落后,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以上是笔者根据初中生认知方面的特征,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的阐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行宫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生创设记忆
创设未来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