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仪式教育的现状及有效开展策略
2021-09-26李淼
李淼
仪式是一种社会教育,它既是文化的表征,也是行为规范培育的载体。仪式教育是对个人素质品质的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情操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仪式教育能培养学生、塑造学生,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小学仪式教育的现状
1. 仪式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小学教育提出了对于仪式教育的组织方式和内容的具体要求,但目前小学仪式教育的组织固定化。比如在新生的开学典礼中,教育者对活动时间、活动场所和系统流程一般按照标准进行安排,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入场,教师并没有进行很多的关于典礼的仪式介绍,仪式的完整性和流程性不强,现场混乱嘈杂。学校仪式形式的表面化也比较严重,忽视了仪式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比如在升国旗仪式中,升国旗只占据了很少一部分时间,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话、学生讲话,学生对仪式活动失去了新鲜感,使升旗仪式成为一种例行公事,远远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此刻板、内容空洞的仪式活动不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性和乐趣感,失去了仪式教育的价值。
2. 仪式教育评价过于简单
由于小学教育者容易对仪式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将仪式教育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任务,在评价中缺少相应的方法,这就导致仪式教育的意义没有充分得到体现。很多仪式活动在组织完成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解散,并没有针对活动进行点评,或在仅有的点评中也只限于从遵守纪律方面,而不是从学生心灵是否得到洗礼、情感是否得到陶冶、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感有无提高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仪式活动得到的真实感悟很少,造成他们在以后的仪式教育中只注重参与而忽视感受,不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小学生仪式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
1. 转变仪式教育理念,注重礼仪育人功能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意识正在形成与发展中,良好的仪式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在仪式教育中教师要凸显仪式的教育价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仪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发现每个学生的细小变化,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舒适、轻松的仪式氛围,让他们在仪式教育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放学排队仪式教育中,要让学生懂得维持秩序的重要性,只有自己遵守了秩序,才能为别人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排队中懂得体谅和帮助他人。在仪式教育中教师也要转变教育模式,将自己由传统的仪式教育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策划者,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了解仪式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点拨促使学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在仪式中,从布置现场到活动的设计、主题的选择让学生全程参与,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 仪式教育贴近生活,有效评价增强效果
仪式教育活动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仪式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最真实的感受,重塑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仪式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比如在“寻找生活中最美的人”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美好,包括体态美、心灵美、语言美、道德美等,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各种性格的同学接触,发现每个人身上蕴藏的美,使学生身心得到陶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与不同的人相处。这种仪式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了其教育价值。
同时,也可以通过创设仪式教育情境,创设特定的仪式活动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活动中的人物,借助语言的交流和讨论,扩大仪式教育的影响。比如可以在教室内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分组朗诵一些关于父爱或者母爱的文章,然后进行一些感恩仪式活动,内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再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句温暖的话,教师用手机记录过程,分享给学生家长,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促进家庭仪式教育与学校仪式教育结合。
仪式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其重视行为规范结果的内化。而仪式教育的评价是促进仪式教育质量提升的一种手段。仪式教育的评价不能只是对教和学的过程的评价,还要从仪式的整体性和局部性上进行评价。比如通过学生在仪式上的行为表现、情感表达、语言交流、思想道德、团队合作等,对仪式教育的收获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也可以通過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方式综合评价仪式教育的收获,适应不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总之,当前小学仪式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教育者对仪式教育不够重视和组织形式单一化。因此,认识到小学教育中仪式教育的重要性,创新礼仪教育理念,注重礼仪育人功能,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对仪式教育的收获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仪式教育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