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课程资源 增强课堂德育效果
2021-09-26张文姬武敏玉
张文姬 武敏玉
小学阶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急需德育教育的指引。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更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需要数学教师的充分挖掘与开发。但是在学校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仍然存在着一些“重智轻德”或“教而不育”的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小学德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要求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并重,也可以称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或知行合一的原则。学科德育属于小学德育中的一部分,必须满足小学德育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生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需要结合数学课程特点,尤其是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等课程内容的德育渗透,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关注对学生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科德育在学校育人工作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要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德育、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赫尔巴特和杜威等教育家也明确提出,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高的、最关键的目的。但是有些学校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轻德”或“教而不育”的现象。
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责无旁贷的。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我们深感这项工作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价值,并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小学数学课程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
小学德育要求知行合一,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属于学科德育中的一部分,而学科德育从属于小学德育。因此,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为原则。为实现学生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在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需要结合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德育渗透;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现结合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践案例,介绍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1. 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德育渗透
(1)搭建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的桥梁,培育社会情感
数学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巧妙地结合,并借此进行德育渗透,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比如,在这一单元第四个信息窗,学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自主练习中呈现了一道这样的题目:一个泄洪坝,共有20个泄洪孔,每个泄洪孔口的宽是20米,高是125米。泄洪时,通过泄洪孔的水流速度是1.5米/秒。每个泄洪孔每秒能泄洪多少立方米?这道题考查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考点本身不难,但学生读不懂题目,不理解泄洪时的水流——这样动态的过程,怎么转化成求长方体的体积,这就是要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要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这个情境有直观的感受,通过播放三峡大坝泄洪时的视频,让学生看到泄洪的过程,知道泄洪的条件,感受泄洪时的气势磅礴,然后抽象出简图,介绍泄洪时的水位高度以及泄洪孔,引导学生想象出从泄洪孔中流出的水是一个长方体水柱,它的宽和高分别是泄洪孔的宽和高,它的长等于泄洪孔水流速值。这样,由形象到抽象,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播放的泄洪视频很关键,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又能让学生对三峡大坝有所了解,知道三峡大坝的作用以及泄洪的一些常識,感受祖国建设的伟大,渗透社会情感教育。
(2)借助生活常识和日常体验,渗透环保节能意识
数学问题并不是单独出现的,通常需要借助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化的情境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可以趁机借助生活体验和常识推广,向学生渗透环保节能的意识。比如,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自主练习中,呈现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妈妈买了体积是11200立方厘米的假山、水草等饰物,放进鱼缸(鱼缸长50厘米,宽80厘米)完全没入水中,水面升高了多少?对于学生来说,这道题的难点在于,理解这些假山、水草等饰物的体积就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要突破这个难点,最好就是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笔者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体会这个放入物体、水面上升的过程。通过情境的模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饰物的体积即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水面上升的高度h=v÷s,即11200÷(50×80)=2.8(厘米)。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教育过程并没有结束,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放入饰物之后,水面高度达到60厘米,那么在放入这些饰物之前,水面的高度是多少就可以了呢?h=60-2.8=57.2(厘米),那节约了多少立方厘米的水呢?学生认识到节约的水就是这些饰物的体积。可见放入一些饰物,还可以大大节约水的使用。让学生知道节省水的一种办法,渗透常识,体现节约用水的德育渗透。
(3)渗透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属于数学学科中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可以通过渗透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章节后面有一个“你知道吗?”的环节,这一环节介绍的是皇冠的秘密。学生对皇冠的秘密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这个故事里面就隐含着体积的知识,还有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跟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和他背后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给学生设置一个可以撬开科学知识大门的支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学科并不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唯一方式。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每个求知者对自己生命境界提升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不管科学怎样发展,如果缺失了人文素养,我们生活的世界同样会让我们困惑。也就是说,不管科学对人本身有多么深入的影响,都不能忘记人类的道德底线,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道德发展基础之上的。
2.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创设探究实验,培育学生的科学求真意识
探究实验是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习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等德育素养。比如,在学习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之前,笔者让学生自己准备好药盒、牙膏盒、化妆品盒等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包装盒,让学生自主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时,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看、摸、数、想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和特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学习第二个信息窗时,笔者让学生将这些包装盒,沿着任意一条棱剪开,将纸盒粘接处多余部分剪掉,平铺在桌上。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体原来摆放的位置,在展开图上标明上、下、前、后、左、右。这样,学生在学习由立体到平面的转化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能自主研究出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这一过程不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的,而是通过他们之间相互帮助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同伴交往的方法,学生的德育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2)借助实践活动,在反思的过程中培育批判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借助大量的习题来进行教学,同时也需要借助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的反思,反思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章节自主练习的第三题,题目是:任意选择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想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把你的活动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是一道巩固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的实践题。在布置学生回家做之前,笔者先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自主思考:书上是将不规则的西红柿放入长方体水槽中,来测量西红柿的体积,它的体积就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那这种方法是否对所有的不规则物体都适用呢?学生陷入思考,很快就有学生说出,这个物体不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如小木块、乒乓球等;不能是可溶于水的,如盐、冰等;不能是可以吸水的,如海绵等等。笔者再追问:这些物体不能用水测量,那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呢?有学生说,可以用沙土。笔者要求学生带着这些思考和疑问,自己再去设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并将实践过程写成数学日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反思质疑的习惯,这一习惯可以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让学生反思今天有没有看到一些不符合德育的现象,借机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德育意识。
未知的结论和失败的操作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欲望。比如,课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溶解现象。书上只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及过程提示,但没有给出最后的结论。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历实验、观察、反思、总结的过程。笔者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尝试做实验。班里大多数学生做得不太好,笔者让操作失败的学生对照课本并查阅资料进行过程性反思,找出错误的根源和纠正措施,最后让所有学生再回家做。第二次,学生普遍完成得不错,甚至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不再局限于书上的内容,甚至设计了溶解糖、奶粉,甚至溶解棒棒糖等實验,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这时让学生思考第一次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规范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同时借机将这一结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只有遵守实验规则,数学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只有遵守学校规则,学校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遵守社会规则,社会才会正常运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借机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小学数学课程德育渗透的反思与改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仅需要达成知识教育的目标,更需要注重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使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技能、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通过对德育渗透策略的研究,我们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框架。一是梳理出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整合、发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二是梳理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观察、证明等活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对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除了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外,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也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管理的工作中,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不高,导致了部分教师在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教学内容相互结合时,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很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增强自身的德育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张文姬 青岛浮山路小学;武敏玉 山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