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礼仪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1-09-26颜珺
颜珺
[摘 要]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本文旨在探讨礼仪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三大功能,以及对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基础上,试图探寻礼仪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礼仪教育 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其本质是将“育人”与“育德”有机统一。“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能够实质性地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教育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即将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
礼仪课程以“德”为本、以“敬”为核、以“仪”为行,将传统德育文化贯穿于人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其在课程目标上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在教学内容上也符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的同行标准。
礼仪文化能够落实“课程思政”的三大功能
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课程思政从宏观到微观、从思想建设到生活实践、从理论引导到操作规范的三层落地。
1.礼仪提倡德行与和谐教育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对人们思想道德、生活情趣、伦理关系的规范,因此承传和弘扬这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是有必要的。《礼记·礼运》篇中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从讲信修睦、社会公德、家庭责任、个人品质、治安秩序等多个方面阐释了礼仪的功能,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吻合,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精神契合。因此在高校传播礼仪文化有助于在学生心中根植和谐的种子,更能从文化心理建设上让其习得“公德心、公平心、责任心”三心意识,以及“诚信、和睦、仁爱”三德品质。
2.礼仪注重秩序与规范教育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仪文化强调“和谐”“有序”“教化”。如在人伦关系上《礼记·大传》中记载,分“亲亲”“尊尊”“长长”。“亲亲”指以父为首,规范宗族家庭秩序;“尊尊”指以君为首,规范君臣、上下、贵贱等级秩序;“长长”指以长为尊,规范长幼秩序。另外,《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将职业分为“十二职事”对民众实施职业规范教育。一曰稼穑,二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财,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十二种职业的颁布使民众安居乐业,稳定了社会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讲礼仪在维护家庭、行业、社会、国家秩序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周礼》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其中有利于家庭和谐、人际和谐、上下和谐、行业和谐的秩序和规范性内容,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3.礼仪要求言行与举止自律
从一定程度来讲礼仪教育是对“德育”的具体实践。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基本道德修习,其中“礼”是最基础的行为规范。《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曰“不学礼,无以立”,即人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处世。《荀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更是将礼仪与个人生死和国家稳定相提并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要求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恭敬、谦和;在行为举止方面要端庄、文明;在仪容仪表方面要得体、高雅;在言谈表达方面要适度、文雅。这些行为规范是对人们内在的善良、宽容、诚信、自律等道德品质的外化。加之礼仪要求个人节制自律,注重自我修为,所谓“克己复礼”“修己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提倡个人要有良好的品德操守、严谨的生活作风、健康的生活情趣。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礼仪应该成为德行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
高校礼仪课程开设现状及社会需求分析
从上述论证来看礼仪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公共道德、社会责任、和谐人际、大局观念等意识的培养。然而目前高校礼仪课程的开设,以及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并不乐观。
1.高校礼仪课程的开设现状并不乐观
国内开设礼仪课程的院校为数不多,目前可概括为四类:一是各地外国语大学等外交学专业将礼仪课程作为专业辅助课程开设;二是像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际商务专业开设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三是一些航空、酒店、文秘等专业开设服务、商务礼仪课程;四是一些院校开设公共选修礼仪课程。但总体来说,礼仪课程的普及性并不高,大多数工科院校较少开设礼仪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在校学生2万余人,作为公共选修课每学期选修礼仪课程的人数仅50~60人。其原因有二:一是部分学校和学生对礼仪课程的认知仅停留在仪表仪态上,也有将其内容固化在繁文缛节限制个性的层面,对礼仪课程的了解不足;二是大多礼仪课程教师为自学成才或“半路出家”,导致高校礼仪课程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即便有许多高校充分认识到礼仪课程的重要性也无力普及开设。
2.大学生对礼仪课程有着较高的诉求
在礼仪课程开设中,笔者对某高校的420人做过调研,其中90%以上的大学生对礼仪知识认知不足,对个人行为是否有礼、言谈举止是否得当、待人接物是否规范、仪容仪表是否得体等无明确判断标准。
课前问卷共设置3道题:一是“你对礼仪知识了解有多少?”53%的学生反馈不了解,24%的学生反馈了解一点,23%的学生反馈了解;二是“你认为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吗?”91%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9%的学生认为一般;三是“你选课的动机是什么?”9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学习礼仪知识,8%的学生表示因没有其他课可选,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学分。从课前调查问卷可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礼仪素养不满;大学生对礼仪知识了解不足,但有了解的渴望。
课后问卷共设置3道题:一是“你认为礼仪课程是否实用?”89%的学生认为非常实用,11%的学生认为实用;二是“你对自己以前的礼仪修养是否满意?”9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0%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三是“你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你未来是否有帮助?”9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9%的学生选择有帮助。从课后调查问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00%的学生认为礼仪课程非常实用并对未来有帮助;100%的学生学习后对个人此前的礼仪素养表示不满。
3.企业对新员工礼仪素养有一定要求
除校园调研外,笔者在从事企事业单位礼仪培训工作时,对企业新员工的礼仪培训需求做了统计和调研。经过对12家培训机构及326家企业培训需求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信息:企业在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时,对礼仪培训的需求设置不足35%,而入职3~12个月后,礼仪培训的需求增长到92%。这说明校招新员工入职时,企业认为新员工礼仪素养教育是达标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入职试用后发现明显不足,因此礼仪成为新员工入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要需求。从这一点来讲,校园教育和企业需求在礼仪教育这一块是脱节的,应当引起重视。
高校礼仪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鉴于礼仪课程的思政功能及其开设现状,笔者通过探索以下实践路径,使礼仪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达到协同育人。
1.增加礼仪课程内容的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最终目的。深入挖掘礼仪文化的内涵、价值,实现礼仪文化对个体的道德内化,为社会培养讲礼仪、有道德的优秀人才是礼仪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契点。因此在课堂教育中,一方面,要增加礼仪课程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与道德教育,可将思政教育的宏观理念植入到具体的礼仪文化、道德文化、节庆文化之中,以具体有形有趣的方式深入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言行举止中。另一方面,要寻找礼仪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根据不同专业设置相关的礼仪内容。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礼仪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课程,在外语学院开设中外礼仪文化对比课程,在艺术学院开设礼仪美学课程,在商科类专业开设职业道德礼仪课程,这都是对礼仪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多维度普及,让大学生立足本专业,弘扬传统文化,塑造美好品德、提升个人素养。
2.以多种形式普及传播礼仪文化
礼仪课程要想发挥较强的思政教育作用,需要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传播和渲染,才能使其达到净化校园文化、营造文明氛围、塑造良好品行的目的。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普及传播。一是重视礼仪文化的教育意义,即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教学、社团、赛事、节日、庆典等校园活动中。例如开展大学生入学礼仪教育、礼仪文化系列讲座、大型典礼活动、校园礼仪文化节、大学生礼仪风采大赛等,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礼仪教育的实际价值,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二是提倡必要的礼仪仪式,例如提倡课前简单的师生问候仪式,课中师生、生生的谦辞敬语使用,课后简单的师生致谢仪式,达到提升学生礼仪修养、人际和谐和感恩意识的目的。在各类校园活动、会议、赛事,以及社团招募、社团建设中提出着装、言行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时刻关注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全方位提升个人素养。
3.倡导师生共创共建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等群体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教师方面,要扛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旗,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尊礼守礼、知礼明礼的良好形象,一言一行要做到示范作用。例如,在课堂上要规范教师的言谈行止,秉承“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原则,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学校可定期开展教师职业素养与礼仪培训。学生方面,要普及礼仪知识、提倡尊敬师长、恭敬礼貌、和谐友善、自律自省。多组织和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跨校际的交流分享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使礼仪知识得以实践和应用。
结 语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可见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是“课程思政”从“认知”到“践行”的协同和落地,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唐艳霞.90后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多维度分析及教育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2017(7).
[2]陈滨滨.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J].舟山学刊,2007(3).
[3]孙育.大学生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20(6).
[4]董慧萍.道德教育中礼仪的魅力[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5]赵梅.论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
[6]田光,王寒.在德育教育中滲透传统礼仪文化的路径探索[J].德育天地,2020(12).
[7]佟丽华,付馨慧.浅谈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功能[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5(10).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