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县砂土土壤改良利用技术

2021-09-26王建陈静芬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7期
关键词:萧县障碍因素现状

王建 陈静芬

摘 要:通过对萧县砂土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增施有机肥、秸秆综合利用、轮作间作、深耕深翻、测土配方施肥及节水灌溉等改良利用技术,以期为萧县砂土土壤改良提供参考。

关键词:砂土土壤;现状;障碍因素;改良技术;萧县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7-0138-02

萧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北部,黄淮平原的一部分,苏、鲁、豫、皖4省交界处,总面积1885km2,其中耕地面积9.8万hm2,辖23个乡镇、257个行政村,人口141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3℃,无霜期210d,年平均降雨量854.6mm,年平均相对湿度71%。

1 土壤基本状况

1.1 土壤类型 萧县土壤主要成土母质有黄泛冲击物、石灰岩残积物、石英斑岩风化的残积物和堆积物、河湖相沉积物4种。主要土壤类型有13个土属33个土种,以黄潮土(砂土、淤土、两合土)为主,占总面积的93%,其中砂土占总耕地面积的26.33%,全部为旱地。砂土是潮土類的一个土属,是由滨河泛滥带砂壤质黄泛沉积物所发育,距离河道较近,沿两侧分布,地势较高,其内侧为飞砂土、外侧为两合土,地形微倾斜。部分砂土常与盐化、碱化潮土交错分布。

1.2 砂土土壤基本属性 砂土土壤砂多泥少,结构较差;漏水漏肥,易遭干旱;土质瘠薄,养分含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耕层浅薄。砂土地下水埋深一般在2m以下,雨季可升高到1m左右,砂化度小于1mL/L,多为HCO3-CL-Ca-Mg型。砂土的主要特点:多为砂壤土,质地疏松,耕性好,适耕期长;CaCO3含量低于淤土和两合土,一般为7.9%;土壤代换量小于淤土和两合土,一般为6.5me/100g,保水保肥性能差,缓冲能力小;有机质含量较低,为4.5~10g/kg;土壤发育较好,一般沉积物层次明显;土壤结构较差,易滞水受渍板结。

砂土属剖面的一般特征为:土壤耕层质地砂壤土至轻壤土,质地较轻,无团粒结构,保水保肥力差;全剖面为灰黄色,以屑粒状和片状结构为主,有石灰性反应,pH 8.0~8.6,底层以下有黑色条纹和锈纹锈斑;根系活动范围较深,1m以下还有根系活动;下层有砂粘夹层出现,但pH值较高,达到8.4~8.8;土壤耕层较浅,易发生次生盐碱化。

据第2次土壤普查,萧县砂土耕层养分为有机质8.0g/kg、全氮0.82g/kg、碱解氮51.2mg/kg、速效磷4.3mg/kg、速效钾91mg/kg,各乡镇均有分布,以马井、黄口、赵庄、刘套等乡镇分布面积较大,总面积2.58万hm2,占总耕地的26.33%。根据熟化程度及土体构型可分为青砂土、砂土、下位淤底砂和间层砂4个土种。其中青砂土4138.95hm2(占耕地3.43%),砂土21117.58hm2(占耕地17.52%),下位淤底砂327.6hm2(占耕地0.3%),间层砂235.67hm2(占耕地0.2%)。

2 砂土土壤的障碍因素

土壤的障碍因素是指土壤中含有某些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或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2.1 土壤结构不良,养分含量低 由表1可知,1982年萧县砂土耕层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含量略高(属4~5级)外,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较低,属6级范围;2005年萧县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通过科学指导合理施肥,土壤肥力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土壤有机质较1982年提高了6.7%。

2.2 有障碍层,易发生渍涝 砂土中下层多存在粘夹层,遇连阴雨易滞水饱和,形成裹浆,使农作物遭受渍害。

2.3 坚硬犁底层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小型农机具增多,一般耕作深度在15~20cm。长期耕作较浅,造成坚硬犁底层出现。坚硬犁底层的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耕层以下的土壤通透性较差,土壤结构坚实、物理性状差,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较差,漏水漏肥,极易造成农作物干旱。

2.4 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地形、水文条件密切相关。在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地方,土壤不易盐碱化;而低洼地区,如洼地的边缘或缓平坡地的中下端,潜水埋深较浅,再加上排水不畅,盐分向地表聚集,极易造成盐碱化;潜水位较高时,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水质较差(矿化度2~3g/L),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1倍时,易产生次生盐渍化;在潜水位较高的情况下,长期灌溉水的蔬菜大棚大水漫灌时,易产生次生盐渍化;有机肥施用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盐分积累,也易产生次生盐渍化。

2.5 土壤偏砂,土壤养分不协调 砂土质地砂壤,表层无粘粒,细砂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又缺少胶体物质,遇风易飞扬,难定苗保苗。土壤肥力差,保水保肥能力低,不耐旱。

3 改良培肥技术

3.1 主要措施

3.1.1 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根据不同的作物及目标产量,连年施用商品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施用优质的有机肥3万~3.5万kg/hm2,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粪肥等有机肥须经过充分腐熟,均匀撒施后翻耕,鸡鸭等家禽粪肥养分含量高,一般施用量2.7万~3万kg/hm2;牛马等家畜粪肥养分含量低,但其中有机质含量高,改良土壤效果较好,一般施用量4万~4.75万kg/hm2。

3.1.2 推广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秸秆 一是小麦留高茬(10~15cm)直接还田,玉米田直接还田小麦秸秆4500~5250kg/hm2,连续2~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0.5~0.8g/kg。二是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还田量5000~6000kg/hm2。三是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将收获的玉米、小麦等秸秆切短至5~10cm,浸透,加入秸秆重量3%~5%的尿素,然后加腐熟剂发酵,1个月后完全发酵的秸秆就成为了优质的有机肥。四是玉米、果树行间覆盖麦草还田,用量4000~4500kg/hm2。五是过腹还田。小麦、玉米秸秆粉碎后作为猪牛羊等的饲料,猪牛羊生成的畜禽粪便充分腐熟后制成的有机肥再施入土壤。

3.1.3 合理轮作间作,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实行粮-菜、粮-肥合理轮作、间作,每2~3年穿插栽培1茬花生、大豆、紅薯、马铃薯或紫云英等作物,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活化土壤微生物以及增加腐殖酸含量。

3.1.4 深耕深翻,改良土壤结构 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能够较好地疏松改良土壤。翻耕土壤时最好使用大型旋耕机、犁子等农具,耕翻深度达到25~30cm,使施入的肥料深翻均匀,达到改土培肥的作用。

3.1.5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各种试验参数,因土、因作物和肥料特点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协调土壤养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益。有机肥与无机肥相配合,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相配合,基肥与追肥相配合。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补施微肥,促进土壤各养分均衡。

3.2 配套措施

3.2.1 平整土地,建设高标准粮田 结合高标准良田建设工程,实施田间排水工程,修建沟渠和配套机井;结合田型调整工程,粮田全部条格化,畦面高3~5cm,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粮田。

3.2.2 节水灌溉,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根据农田具体情况实行井水喷灌、漫灌、滴灌或河水浇灌,灌溉量600~900m3/hm2。大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挖掘水资源潜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保浇率。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据萧县土肥站试验,秸秆还田技术的实施平均增产(玉米)小麦300~600kg/hm2,增产率5%~10%,全县每年种植小麦8万hm2、玉米6万hm2,年增收玉米2.5万~4万t、小麦3万~5万t,经济效益可观。近5年来,萧县主要作物上(其中砂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4万hm2。其中: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14万hm2,增产457.5kg/hm2,增产率7.3%,增收小麦6405万kg;推广玉米测土配方施肥10万hm2,增产699kg/hm2,增产率12.7%,增收玉米6990万kg。小麦节本增效801元/hm2,总节本增效11214万元;玉米节本增效787.5元/hm2,总节本增效7875万元;累计节本增效1.9亿元。

4.2 社会效益 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的应用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各级农业决策者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4.3 生态效益 砂土改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良和培肥了土壤,而且节约了农业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建(1967—),男,安徽萧县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21-07-02

参考文献

[1]张鑫,郑成岩,张卫建,等.长期施肥对小麦-大豆产量与温室气体的影响[C]\\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2]安徽省萧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萧县土壤[M].萧县:安徽省萧县土壤肥料工作站,1986.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萧县障碍因素现状
春天的脚丫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百褶裙
华艺园林建设的萧县街头游园
安徽萧县通联站站长——刘云升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商用建筑项目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管理障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