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语境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误区及对策研究

2021-09-26邓寒松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7期
关键词:改善景观

摘 要: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建设中,由于对村庄风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出现了脱离农村实际的工程化、城市景观化改造误区。本着人居环境改造是延续乡村风貌、促进乡村发展的原则,该文阐述了从景观视角出发,遵循“一山一水保持原味、一桥一路都有风味、一街一坊充满韵味、一草一木散发土味”的改造理念,实现既宜居、又能延续乡村原生态风貌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目标。并提出了景观语境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景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7-0012-02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行动,是中国广大农村自2018年以来乡村建设重点工作之一,有的地方甚至将它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按照文件要求,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主要包括垃圾治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村庄规划、管护机制等内容,实现美丽宜居的目标。经过3年的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以大幅提升,但不乏提升改造后的效果影响甚至改变了村庄原风貌景观,表现出同质同貌的效果。为此,国内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如汪文宇等探析了从制定基础建设方针、合理规划农民建房、动员农民积极参与的环境改善实施路径;孙来方重点对农村民居建筑的科学规划,发挥城乡设计力量助力整治行动方面进行了探索;刘晓研究了绿色环保理念的内涵在环境改善建设中的应用;董向平对村庄空间风貌、自然生态景观风貌、非物质文化风貌规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视点普遍着重怎么建、怎么改及效果方面,而缺乏对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偏离乡村实际的认识、设计及措施误区的分析。为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

1 建设过程中普遍性的误区

目前,各级基层政府都在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力求科学谋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整治,并以此为突破口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绘制乡村振兴蓝图。为加大推进整治行动力度,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了一批示范乡村,达到了“宜居”目的,但“美丽”的内涵不足,其原因是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的改善建设中忽略了对景观效果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1 规划重于意识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这已经成了共识。村庄的发展建设规划已经融合到城市设计院所的常规业务,地方管理部门都重视对村庄的规划制定。受投入资金条件的制约,大多数村庄规划仅停留在图纸层面。少数示范性村庄虽然按照规划已经实施落地,最终的建设效果却偏离了人们期待的理想村庄模样。分析问题在于规划前对村庄的认识不足或定位不准。首先是管理者、规划设计者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扎实,将规划的目标效果定位在横向对比国内其他成功的村庄,偏离了村庄实际情况,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其次是规划前的民众协商程序缺失,村民甚至不知道规划制定的过程和目标是什么,通篇规划蓝图也没有贯彻以村民为实施的主体思想,造成最终的规划要么因资金问题无法落地,要么因建设过程与村民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的尴尬局面。因此,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的建设、规划,首先要对村庄现状、资源、潜力、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让广大村民树立自己就是美丽家园建设主体的强烈意识,从而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完成规划目标[1]。再者,规划目标过于脱离村落现实,甚至出现“重塑”村庄的口号,导致改善提升目标成了工程化颠覆性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1.2 工程塑造风貌 工程化的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是某些示范性村庄的常规做法,由于集中了资金和政策优势,改造强度大,以至于村庄原生态风貌被颠覆的案例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典型的做法有:河道、小微水体驳岸采用混凝土石块密实性砌筑;庭院地面、沟渠呈现水泥粉饰的“三面光”面貌;主要村道城市化修建,截弯取直,园林植物装点两侧;房屋聚落被强加风格,外立面整齐划一;生活垃圾处理搬进了清一色的城市环卫设施;一些极富乡村美学意蕴的人文聚集场所被新建的乡村广场取代;修建城市管网方式排放污水,由于后期维护的困境使得污水排放更为集中而又得不到真正的处理等。这些工程化的措施,从设施的层面上说确实得以提升,但从村庄景观视觉出发,村庄的原生态风貌不复存在,小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2]。工程化措施是得不偿失的,加上建设过程中对乡土文化精髓的提炼不够或漠视,产生了大量与村庄人文格格不入的景观设施,这也是人居環境整治改善过程的误区之一。

1.3 景观粉饰村庄 在村容村貌的提升改造中,设计者和管理者往往浅显地理解乡土地域文化,特别是对农耕文化的认识,表现在物态,如认为展示农具、生活器具就是文化。文化物象化的表现特征和城市文化的渗入,进一步弱化了乡土优秀文化的表达,让乡村充斥着城市化的景观墙、雕塑小品,景观创意设施等文化行为,房屋立面流行粗俗的墙绘和突兀的色彩。这些被理解为文化景观的行为装扮着乡村环境,导致乡村特有的恬静、野趣、生态、悠然意蕴无处可寻[3]。

综合上述建设的误区,集中体现在重视基础设施和表面视觉效果的做法。建设成果满足了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但距离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求的: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的目标相差甚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策,正确引导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良性运行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2 景观语境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措施

乡村景观是指区别于城市风光、田园、民居、乡土人文、道路、设施的文化现象复合体。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性的乡村建设要“留得住乡愁”,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就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将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融合景观设计手法,在景观语境下提升品质,在高质量的设施改善建设中表达良好的乡土景观性,因地制宜,实现高品位的乡村人居环境目标。

2.1 一山一水保持原味 依山傍水是南方乡村最具典型的风貌,也是秀美村落的自然视觉特征。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差异明显造就了乡村千差万别的山水风貌,这正是孕育各地丰富农耕文化的沃土。在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及工业化浪潮中,乡村的原生态山水、田园遭到人为的改造或破坏,失去了乡村特有的景观意蕴。如有的村庄为了某种景观效果,将山体原生灌木移除,种植单一品种的彩叶树、花灌木,破坏了植被的多样性。原生态的河道、沟渠在小微水体整治行动过程中使得自然生境下的植物几无保留,驳岸全部被硬化,水生植物消失殆尽,导致河流、水塘、湖渠失去了乡村生活特有的人文意蕴。因此,人居环境提升建设要尊重乡村的山水环境,只能梳理性地去强化或弱化某些山水因素,而不能采用“重塑”式的手法,遵循“一山一水、保持原味”的建设理念,优美的山水意境能衬托村庄的道路、桥梁等设施的乡土风味[4]。

2.2 一桥一路都有风味 元代诗人夕阳下的村庄意境:“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古道、小桥、前行的马匹、民居等村庄元素组成的恬静画面。传统乡村有精致的曲拱桥、简易的木构桥、厚重的石板桥等形态多元的桥梁,和连接曲折通幽的乡村小道共同构筑起了村庄的平面骨架。桥梁、道路大都依托本地的乡村材料建造铺设.无论桥梁体量的大小,但装饰特点、形态都能反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道路的铺装或河石、或山石、或夯土、或砖块,体现了地理文化的独特性。桥梁、道路的肌理充分融入山水环境中,是“敬畏自然”哲学思理的物化表现。在人居环境改造建设中,往往从桥路单一的实用、耐用价值出发,结果是对原风貌造成了颠覆性的破坏。因此,因村施策,强调实用和地域文化结合,实现设施品质提升的同时,一桥一路都要有乡村审美意蕴。

2.3 一街一坊充满韵味 乡村街坊主要指聚落,而乡村聚落区别于城市的最大特征就是建筑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丰富肌理,和以建筑为中心形成的村落人文场域共同组成的文化物象空间。因此,江浙皖一带粉墙黛瓦风貌的马头墙建筑群,福建沿海的砌石建筑村落及北部的夯土土楼、陕北的窑洞群落,少数民族村落的吊脚楼木构建筑群、江南的水乡等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景观,在布局上都遵从了“天人合一”的营建理念。一些民俗文化、乡土符号都在建筑的构件、立面、庭院中得以呈现,是乡村特有的审美意象。但在乡村改造中,这些可辨性的乡村元素被现代工业材料和科技手段冲撞的支离破碎,甚至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景观的视角审视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中对聚落改造时应该保留什么、传承什么,让一街一坊充满田园美学意蕴,呈现浓郁的乡土文化韵味,复兴传统村落诗意的现场才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人居环境[5]。

2.4 一草一木散发土味 乡村一草一木最能体现景观的乡土气息,乡土植物是由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的。在环境建设中,要强化某些特色植物,同时把野草野花视为景观植物去装点村庄,发挥野草之美在人居环境中的绿化作用,重视用乡土花草设计景观性植物造景。要以乡土植物为骨干,适当引种园林树木花草,丰富乡村植物的季相特征。在植物造景设计中,同样要体现乡村“生态式美学范式”原则。总之,一草一木都要散发着乡土气息,这样才能保持原生态的乡村面貌,助力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建设中的普遍性误区,针对性地从景观视角出发,尊重农村特有的田园景观和村落朴实的人文韵味,复兴传统农村恬靜生态的意蕴,建设宜居家园和美丽乡村,是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的目标。将改造措施融入景观表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邓寒松(1968—),男,湖南长沙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收稿日期:2021-05-12

参考文献

[1]王奕鹏,李亚辉,张春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1(03):8-9.

[2]邓寒松.库区适地性景观规划方法例证[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07):147-150.

[3]王全兴.光山:用生态理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1(02):25-26.

[4]李婧,鲍文.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低碳韧性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1):10-11.

[5]刘滨谊,陈鹏.乡村人居环境风貌评价与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06):1-8.

[5]王明田,薛玉峰,钟晨.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探讨[J].小城镇建设,2021,39(03):17-22,4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改善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IOWHA法的物流需求组合改善与预测模型构建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再看三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