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教育声乐教学发展研究

2021-09-26尚春来

大观 2021年8期
关键词:声乐教育教学改革

尚春来

摘 要:高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并继续深造。在此背景下,艺术类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新时代,这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改革,逐渐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培养模式下,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专业人才为己任。

关键词:声乐教育;声乐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声乐艺术水平与世界不断接轨,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声乐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声乐教育作为高等院校音乐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等声乐人才,传统声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优化高校声乐教学体系建设

(一)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

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发展数年来,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教育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一刀切”。人才的培养方式要以特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人才。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一般以培养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教研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人才为主,概括起来就是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应有所调整。首先,大一大二年级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精华部分,以满足传统的声乐教学基本框架,包括发声、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中国歌剧咏叹调、外国歌剧咏叹调、德奥艺术歌曲等,锻炼学生的基本功,为学生日后走向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声乐技术基础。其次,在大三大四年级时,教师应利用部分课上时间,侧重培养学生对于中小学课堂的掌控性。教师应在声乐课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高校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要求高校教师熟悉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声乐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教学意识,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舞台实践机会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高校声乐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声乐学习兴趣浓厚,课下却没有对声乐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是课堂上学生处理好作品后,并没有课下展示的机会,这种学无所用的现状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声乐学习的动力。声乐的学习是需要经过舞台实践锻炼的,舞台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因此学校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上台锻炼的机会。

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组织了大量声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快速成长。第一,学院大胆尝试推出精品音乐会“跨界演唱——声乐作品音乐会”。这次音乐会是以美声的方式演唱流行作品,演出反响良好,受到业界人士好评,更吸引了很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在本次音乐会中,演唱者更是收获颇丰,不但进行了新的尝试,还积累了很多舞台经验。第二,学院大胆尝试排演《费加罗的婚礼》全剧重要选段,这对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经过两个学期的筹划和排练,最终确定由学院交响乐团伴奏,推出原汁原味的《费加罗的婚礼》歌剧选段,在学校音乐厅、长春市文化馆音乐厅、长春市长影音乐厅成功演出七场,其中有四场惠民演出,再次受到业界人士和观众的良好评价。这两场音乐会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演出的每一位学生。在一次次的登台排练中,学生反复尝试、不断摸索,经过老师的多次指导,在打磨中反思提升,在历练中进步成长。这些经历都为学生后来的歌唱生涯和舞台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高校应在已有的硬件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声乐实践机会,并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满足学生的登台需求。首先,可以开设表演课、重唱课,在教师指导下,同专业的学生彼此欣赏、轮流演唱,通过在课上为学生提供小型舞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可以每年举办各类实践演出专场音乐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演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其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城市社区文艺汇演,既能普及大众艺术教育,又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最后,学校可以联系文化旅游行业,组织符合地方特色的声乐艺术表演节目。总之,高校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专业表演机会。在舞台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和总结学习的知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完善評价体系

我国声乐教学评价体系往往过于单一,对于学生的测评只有期末考试和平时课堂表现,其评价结果过于局限。高校应把平时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加的比赛和演出等情况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提升自己,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磨炼,吸取教训,快速成长。同时,学校应给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平台,让学生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竞争风气,以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声乐艺术人才。

二、以学生为本,不断加强教师专业技能

(一)加强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引领者,其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在教师人才招聘中普遍看重理论素养,忽视实践技能。然而,高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种教师选聘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脱节,势必会影响高校的声乐教育质量。由于声乐教育具有特殊性,首先,声乐教师应自觉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舞台实践能力。其次,高校应多组织教师音乐会汇报活动,定期安排声乐教师专场音乐会,高校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教师充分支持,比如,开音乐会可以算作教师的年终绩效,鼓励教师举办个人或师生音乐会。一方面,丰富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高校应多为教师提供国际国内知名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开阔声乐教师的眼界,还可以提高声乐教师演唱技能,让教师保持较好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水平。最后,高校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只凭借过往知识、见识等进行授课,应与时俱进,不断深造,紧跟时代步伐。

(二)实现学生个性、共性发展

声乐是抽象的,不能用固化的教学模式禁锢。但是,当前的高校声乐教育仍然千篇一律地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应在同一个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声乐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临时调整教学方案,组织小组课训练,专项问题专项解决,让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其他同学的问题,在观摩学习中反思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声乐大师课,邀请专家进行公开教学,组织全系学生观摩学习,给予学生与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开阔其视野,帮助优秀学生走上更高舞台。

(三)培养学生综合性和应用性共同发展

高校培养人才应坚持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适应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学为社会所用,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胜任教学工作,完成小型音乐晚会演出,也能为大众音乐服务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从社会的反响来看,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逐年提高,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不能胜任实际岗位需求的现状,高校的教学使命和培养人才的任务依然艰巨,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使高校培养人才的属性和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相统一。

三、结语

高校教学模式应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新教改提出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培养学生应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发展。同时,高校声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总之,高校聲乐教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高校声乐教师共同努力、不断反思,在反复实践中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创新,培养出高素质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洁.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思考[J].人民音乐,2019(7):54-56.

[2]赵雨心.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2):97-98.

[3]徐小凤.刍议高校声乐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J].戏剧之家,2020(34):94-95.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声乐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对从事声乐教育的学生钢琴伴奏的培养
声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个性化声乐教育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