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2021-09-26蔡婵
摘 要:鲁班文化的培育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本文以鲁班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为主题,在阐述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索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鲁班文化;思政课程;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149-03
鲁班作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家和创造家,其身上蕴藏着宝贵的精神品质,尤其是工匠精神更是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鲁班文化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事实上,鲁班文化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文化,如何发挥鲁班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成为了关键问题。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契合点
(一)鲁班文化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思政课程教学建设密切相关
伴随着中国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企业和社会对就业者是否具备鲁班文化愈发关注。鲁班文化是指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工作表现,在新时期背景下,鲁班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所弘扬的职业道德具有相通之處,是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品质要求。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鲁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能契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要求,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并且,鲁班文化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还能充分发挥二者在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方面的合力作用,通过鲁班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的密切融合,使鲁班文化贯穿于思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鲁班文化培育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上的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将其作为基准点,设计课程体系,并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目标的体现形式就是鲁班文化培育,在该培育目标下,思政课程教学需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这种理念与新时代对高校人才素养提出的要求相符,是思政课程建设的未来趋势。
(三)鲁班文化培育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评价标准
高校在立德树人和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德是育人的前提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德”主要是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鲁班文化培育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将鲁班文化培育作为衡量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推动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水平的提升。
二、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鲁班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职业热情、职业品质、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品格魅力,新时代鲁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愈加完善,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部分学生不思进取,无法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依然沉溺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成为啃老族,难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另有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匮乏,并不断跳槽。此类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鲁班文化的体悟。因此,在当前时代,实现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目标,对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十分必要[2]。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工作开展的角度上来说,鲁班文化对于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具备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授学生鲁班文化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培养。这对于学生长期的专业学习要求来讲非常重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鲁班文化的提升意味着其个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对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优化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以鲁班文化为导向建设思政课程,深化协同融合内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在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由于鲁班文化与思政课程存在非常密切的契合关系,因此为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将鲁班文化作为思政课程建设导向,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内涵,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3]。比如:高校可以基于鲁班文化整合思政课内容,将鲁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通过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将鲁班文化作为自身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指导。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基础层面上的要求并没有达到较高的层次。因此,在有限的职业教育开展阶段,学校方面所需要达到的鲁班文化培养目标应更多地延伸到对学生面对问题的研究分析态度和学习研究习惯的层面上,只有提升学生在思想层面的认知,才能真正依托职业院校的有限资源形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让学生带着这种精神和思想进入到社会工作环境或更高层次的深造学习环境中。
(二)以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鲁班精神为形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虽然在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所接受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内容上局限性较强。为了从基础课程的教学入手提高学生的鲁班文化素养,教师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框架,从实际出发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细节的理论知识。
新时代鲁班文化需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充分渗透,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把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考虑到传统教学方式的载体作用有限,建议教师选择新颖的教育载体和表现形式,促进思政课教学课程的改革,强化其育人功能。比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鲁班文化的本质内涵相融合,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从而发挥出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真正价值[4]。
(三)以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鲁班故事案例为模式,提高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效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推动专题讲授和主线贯通的有机融合。在基础章节的教学时,可以将鲁班文化融入其中,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该基础章节主要是指中國精神、职业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章节。以人生观这一章节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大国工匠”中选择几个案例,作为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着力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实现价值观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徐立平、高凤林等人的先进事迹。这些大国工匠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的个人目标与企业和国家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因此实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教师利用案例导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到现场传授经验,让学生了解校友的成长经历,并树立向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如:某高校在五一劳动节期间,邀请了知名校友陈亮到校授课,讲述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了鲁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目的。
(四)以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发力为突破,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手段
近些年,国内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目前,00后成为了高校的主力军,网络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拥有灵活的思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其基础知识稍显不足,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常常显得有心无力。这对思政教师而言是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虑到学生生活与网络为伴,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作为创新教学手段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开设移动课程,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让课堂和宿舍均成为学习的地点[5]。在线上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参加讨论和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线下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思政教学的内涵,同时融入鲁班文化,使鲁班文化在潜移默化间被学生吸收。此外,高校还要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以实践为主,为提升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鲁班文化为基准,创新实践教学手段,比如: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企业工作人员到校教学,以培育鲁班文化。并且,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地域文化,找寻与鲁班文化有关的元素,以加深学生对鲁班文化的理解。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鲁班文化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将其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可以鲁班文化为导向建设思政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促使鲁班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和生,李紫娟.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初探[J]. 高教学刊,2020(34):157-160.
[2] 朱亚宾,李志祥. “立德树人”视域下工匠精神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匹配融合[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96-99.
[3] 戴航. “工匠精神”背景下现代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析[J]. 经济师,2020(11):208-209.
[4] 宋星,赵剑莉,马丁.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1):75-77.
[5] 张芳,余洁琪,冯嘉谊. 大思政视野下现代学徒制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26):48-49.
(荐稿人:李曾辉,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鲁班四坊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GB2020152);2020年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四坊一体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项目编号:20JPXM02);2021年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SP21YBC079)。
作者简介:蔡婵(1983—),女,硕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