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伦理学的学科资源借鉴
2021-09-26余梦婷高春花
余梦婷 高春花
摘 要: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道德哲学虽然在本质上是两门独立的研究性学科,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才逐步发展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这门学科是一个起步较晚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必然需要从伦理学中借鉴主要规范、基本问题、重要方法等学科资源,以此更好地实现完成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学科使命——立德树人。
关键词: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资源借鉴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035-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学科建设也与之前相比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这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质量要求,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建设指明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高校要提高这一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能力水平,始终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借鉴了相近的学科尤其是伦理学的学科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学科的要素和结构。
一、他律与自律:主要规范借鉴
任何一个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学科规范,但随着学科交叉与融合日渐成为一种趋势,不同学科之间在主要规范上的借鉴也日渐成为风尚。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伦理学主要规范的现象就是鲜活的实例。
(一)道德规范是基础
规范是人类社会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各种各样的规范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从一方面而言,人们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它是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客观反映,不以人的主观意念需要为转移,也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创造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而言,规范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它是社会发展某种客观的反映形式,但是它是人们思想的产物。社会上的规范有很多,而道德规范显然是最基础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
(二)他律与自律之间的转化
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他律性都是所有形式中最显著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以道德规范外在约束能力的形成和实现,它以依托于道德的他律性作为其前提条件。道德规范其他律性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具备外在的局限性和引导能力,其关键目标是为了体现一个人在其道德领域内并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们的各种道德和行为必须在这些外部和内在的必然性限制和诱导下才能发生进行。而理性作为道德规范的顶层,是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表达形式的展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来剖析,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并没有把外在的约束能力理解成一种行为牢笼和限制,而是把它直接理解成一种道德规范所影响到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制约力,进而能够体现出道德准则规范在指导人们行为时具有的价值引领功效。牟宗三被普遍认为是一位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著名哲学家,他曾经明确地指出:“道德并不是来拘束人,道德是来开放人的、来成全人的。”[2]在他律性掌控下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外在社会道德表现出必然性,不是个人道德良心在面对诱惑、挑战的抉择,因此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和转化是不可或缺的。其转换的过程,主要体现为思想和实践的主体从外在约束逐渐变成了内在约束,具有内在的引领性,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于从他律性到自律性转化的积极作用。在进入现代中国社会漫长的政治生活文化进程中,道德规范已经逐渐作为了规定人们政治思想和社会行为的一项根本惯性行为准则,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通过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统一,把党和国家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优良品德,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将伦理学的一般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学科视野,而且充分借鉴他律与自律这对道德规范,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诉诸于鲜活的社会实践,通过他律,规范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通过自律,启发人们向善向上的愿望。
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基本问题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学固然存在着属于自己学科所有的基本课程问题,“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3]如何處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社会伦理研究的共同特点以及探讨的根本问题。
(一)道德基于利益的基础上
“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4]在我们的社会实际生活中,道德总是和每一个人的各种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相互间的联系恰恰直接证实了这样一个天然事实,即一种道德的诞生过程正是根据它与人们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自然冲突和矛盾,而这种道德的自然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正是存在于如何及时调整和不断改善它与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利益之间关系。这里的利益特指经济利益,它以整体利益原则和规范为出发点。马克思明确地表述并提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
(二)道德与利益相辅相成
总的来说,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道德的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二是如何正确地处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的解决以及它们所取得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各种道德制度体系及原则。道德和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仅仅应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决定性作用,更必须意识到社会主义道德在政治和社会上都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
通过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阐述,给思想政治教育学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调节方式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6]社会关系中存在利益矛盾是合理的,首先我们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去获取我们想要得到的利益,但是我们的行为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这需要从法律、制度等方面来掌握。人们的行为大多数都是受到利益的驱使,但是道德是我们必须要守住的底线,加强人的德性修养,不仅有利于满足人们自身的追求,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 进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7]。
三、价值分析与实践研究:重要方法资源
(一)价值分析法与实践研究法
价值分析法和实践研究法是伦理学两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方法。伦理学以道德问题为研究对象,而道德主要是建立在物质利益之上的善恶关系,道德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个人存在于某一个地方,就会有利益的交往,一个人与其他地方有了利益的交往,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对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处理中,哪些是符合社会价值导向,哪些是不符合社会价值导向?哪些行为规范具有价值优先性,如何进行价值排序?这是伦理学所必须回答的。道德的基本价值并没有善与恶之分,促进经济社会公平发展的道德便是正价值,阻碍了经济社会公平发展的即是负价值。在不违法侵犯国家集体利益和依法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基本前提下,对于任何事情都能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人具有自己对精神主义价值的一种判断,更多地倾向于体现精神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二)人是方法判断的主体
人作为主体,在对客体的判断上,总是与从一定利益出发的主观评价相联系。人对事情的判断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更倾向精神价值的特征。如何判断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有价值的呢?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合法合理地正确处置自己的个人利益与个体社会之间共同发展的利益关系,个人利益与个体社会性的效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立德树人”的现代基础教育科学,必须根据现代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树立既有德又有才的人才培养教育目标,进行具体价值指标的分析、排序。
思想政治课教育学借鉴了伦理学的教育实践研究手段和方法,要求其能够时刻保持同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人们的时代思想和实际密切联系,从而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所学的理论,完善科目结构,保持学习积极性,以实现自己所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2]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責任公司,2010:70.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5.
[4] 蒯浩然. 思想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路径[J]. 财富时代,2020(12):85-87.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1.
[7]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8]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1.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余梦婷(1994—),女,硕士在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春花(1964—),女,硕士,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伦理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