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养人”理念下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探索

2021-09-26叶慕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养整本书小学生

叶慕兰

“以学养人”是一种提倡知识滋润学生全面自由成长的教学理论。本文在厘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困惑基础上,以《少年维特之烦恼》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从“以学养智教学策略”“以学养德教学策略”“以学养心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以学养人”的教学创新策略。

一、话题的由来

在我国儒家文化体系中,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路径规划的学问体系实际上正是以“以学养人”为重要基础的。儒家治学、教育思想中的“以学养人”提倡将求学、治学、做学问等知识的实践过程统一于“人的知识品格和人性修养”当中,实现一种“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学而化之”的美好理想。在我国学术界,“以学养人”目前在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国学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等过程中被有的学者有所提及和建构,但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等具体的启蒙教育、启智教育、基础教育等环节还缺乏前瞻性、启发性、系统性的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以学养人”[1]的教学理念秉承着“学而不化,非学也”的基本教育立场,尤其是在批判和超越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方面展现出了很强的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以学养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模块的教学困惑

当我们今天用“以学养人”这一视角看待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模块的教学时,会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之道获得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笔者最近在课堂内外针对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参与调研的小学生们反馈出来的常见阅读问题和困惑主要包括:

一是对于“整本书”的阅读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阅读积极性,小学生们多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无序的阅读、拼图式的阅读等不良阅读方式;同时,小学生们感觉读“整本书”不如读小故事、小散文、短篇等学习知识来得快。

二是小学生们在对长篇文章或“整本书”通读一两遍的基础上,往往很难获得整本书的核心主旨和文章故事的结构线索。

三是部分学生感觉读“整本书”对生活、精神审美等无多大帮助,同时整本书中散落着很多“无用”的信息,“耽误”自己的阅读时间。

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长篇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的对话访谈,我们认为用“以学养人”这种理念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对于知识、信息、文学的耐心、细心等是一个体系化的作业。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中,基于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规律的把握,我们认为可以主要从“德”“智”“美”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学养人”教育实践,“德”“智”“美”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涵。

三、整本书阅读中的“以学养人”创新策略分析

“以学养人”并不是一种无源之水和凭空设想出来的教学理念,而是深刻地根植于厚重的学术语境中,具有极强的学术依托。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短文、碎片化的文本摘录、应试性的段落阅读等都无助于给小学生提供一种“以学养人”的全景式养分,即便是课本教材也因为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和叙事情节的短篇性,对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作为一种教学创新,从一本完整的“整本书”出发来创新“以学养人”的教学策略值得我们尝试。

(一)以学养智教学策略

一是生活情景教学法。整本书的阅读本身是一个知识学习、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体现在小学生的“人”的塑造方面,最直接的获得感就是一种“智力获得”的过程。艺术源于生活而超越于生活。任何一篇语文作品都是在长期的生活情境中实践出来的经验总结,都暗含着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教师的单向灌输对于小学生的“智力启发”[2]固然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作用,但是歸根到底知识本身的来源还是生活。也就是说,为了使小学生这个处于启蒙阶段的群体加深对生活知识的认知、超越课本知识和应试教育,需要基于特定的、多样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例如,在《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阅读指导中,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文章中的“书信体”和主人公少年维特的心路历程,进行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撰写阅读观后感,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生活化、生成性的情景,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融入到故事剧情和生活情境中,从而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清晰认知。

二是启发式阅读教学法。《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来的也是青少年群体在看待社会、看待人性、看待世界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肤浅、情商低、人格不健全等。“以学养智”便是为了克服这些内容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实践。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话题”“建构话题”的思路来引导小学生建构起一个正常的智力认知水平。比如说,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抛出“如何避免少年维特式的社会冲突”“如何看待个性和社会”“少年维特之死值得可怜吗”之类的议题,启发小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有针对性地阅读、有重点的阅读,而不是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漫无目的、没有明确的主旨意识,进而也就可能丧失了对“以学养智”的自觉追求。

(二)以学养德教学策略

“以学养德”策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小学生形成一个对“正能量”的信仰,对“负能量”的摒弃和唾弃。少年维特身上展现出来的童真、质朴、对美的追求等代表的是一种良好的德行,而他身上展现出来的极端化人格、自私、情商低下等则是一种负面德行的体现,这种对品德的“泾渭分明”态度值得小学生在德育过程进行借鉴。例如,在如何看待《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与绿蒂的关系方面,围绕着德育的特殊性,我们建议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种“交互主体性教学策略”。交互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本质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为在“以学养人”理论看来,让“读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3]。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书中同一主题或同一人物展开不同的评论,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学会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和对教学老师进行“换位思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认知。

(三)以学养心教学策略

“以学养人”提倡“以学养智、以学养德、以学养心”[4]的三位一体,其中的“以学养德”主要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以学养心”则指向自己与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代表了“和谐”这种理念在人自己内心的表现。本质上来看,这种教学逻辑是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对课本教材、传统知识和经典案例的批判中实现智力和品德的再生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烦恼”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已婚女“绿蒂”的非分情感纠葛。在现实的、伦理的、制度的、心理的多重作用因素下,少年维特终究在这些约束条件下举枪自杀。对于小学生来讲,在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过程中十分需要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开展阅读,从而为走出“少年维特式的烦恼”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对此,我们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维特的立场”重新撰写故事结局,换一种新的思维看待生活本身,从而也就间接地帮助学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达到了“以学养人”的目的。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能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早恋”“游戏”“网瘾”等弊端,从阅读中收获人生哲理、生活知识、经验历练等,既是“开卷有益”的表现,也是一个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师角色缺席的前提下,小学生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类的“整本书”阅读作品难免会产生一些阅读兴趣、阅读质量、阅读功能、阅读效用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制约着小學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进展。本研究尝试以“以学养人”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为思维框架,通过对以学养智、以学养德、以学养心三种教学策略的分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如何更好地滋养人”这个命题注入了新的分析内容,同时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希望能够为教学创新提供一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吴文芳.以学养人——漫谈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养修炼之道[J].写作(上旬刊),2015(8):73.

[2]王空军.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西部,2007(14):251.

[3]王万民.接受美学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有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3(7):17.

[4]李辉.论“以理服人”与“以学养人”的辩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维转换的新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120.

猜你喜欢

学养整本书小学生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文献馆员之解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