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审美:从文学到文化

2021-09-26王利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白鹭意象课文

王利娟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在语文教育领域,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研究者和一些教师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语言运用与建构”受到普遍重视。考虑到统编版《语文》教材新理念及美育热等教育新需求的兴起,本文认为,“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价值也应被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文学类课文的学习是培育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教学如果能深入到文化的层面将不仅有助于对文学文本的深度把握,还有助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有助于单篇课文教学中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落实。那么,在文学文本的审美分析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拓展与深入呢?本文以为,意象分析是有效的方法。

美学研究者叶朗综合朱光潜“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等美学思想,概括提炼出“美在意象”[1]这一重要的美学观。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一词可溯源至《易传》。正是在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文艺理论《文心雕龙》中,该词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意象,不仅作为诗歌批评术语,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文学文本的分析中,因其往往不仅浓缩着个体的创作情思,还承载着文化层面的集体无意识。在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潮中,“意象”成为重要的研究和批评语言,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文章,如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李陀《现代小说中的意象》《意象的激流》,胡伟希《意象理论与中国思维方式之变迁》等。意象由文字组成,文字,尤其是汉字本身即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意象分析,往往不仅可以抓住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核,还可以进入到文化分析的层面,从而可以多方面地拓展教学资源。本文以选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白鹭》为例进行分析。

《白鹭》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选入课文时做了改动。课文以“白鹭”为题,共11个自然段,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篇,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中间2-10段运用对比、比喻、用典、拟人等表现与修辞手法,抓住白鹭的外形特点(如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神态特点与声音特点展开,从白鹭本体扩展到对白鹭生活空间的描写,大致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尾段不是对首段的简单重复,重复中有升华,形成了螺旋上升的结构形态。全文中,“白鹭”一词共出现了9次,是作品描写的核心。重复出现的“白鹭”是一首“诗”值得注意。而課后习题第1题也涉及到该句:“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这是一个比喻句。语言美学论者指出,中国文艺理论一般将比喻分为两种:一是比义,即用具体事物比抽象的义理,一是比类,即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2]。两种情况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也正因此,当代文学家秦牧认为:“美丽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3]可见,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象比具象,或者化抽象为具象。可是,课文中这个比喻却反其道而行之,化具象为抽象:本体是白鹭,喻体则是“诗”。把南方水边常见的水鸟——鲜活生动的白鹭比作抽象的文类概念“诗”。这样比,有什么审美效果呢?

要理解该句的审美效果,我们需要先理解两个关键词:“白鹭”和“诗”。在开头和结尾两段中,“诗”出现了3次。那么,什么是“诗”呢?

作为汉字的“诗”有很多种所指。根据作者提到的“散文诗”一词,可以判断,作者的“诗”指的是一种文学体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比如古典诗,现代诗;抒情诗,叙事诗;田园诗,边塞诗;散文诗,童话诗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对“诗”字的解释:“志也”。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志”与“心”“情思”息息相关,也正因此,“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成为中国诗歌传统中极为重要的概念。而在本册本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三句话:“一花一鸟总关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寄托着作者情思心志的“事物”就成了意象。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中的“白鹭”正是这样的意象。那么,这个意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我们不妨先思考:作为一种水鸟的“白鹭”,与《翠鸟》《麻雀》《猫》等状物类散文中的描写对象有何不同呢?白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我们很容易想起许多含有白鹭的诗篇,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除了古诗,词作中也常出现白鹭的身影,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又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在这些诗词中,白鹭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江河、水田、溪流等空间意象,符合其生活习性。

其中,“水田”意象尤其值得关注——如果我们注意到白鹭还有其他的名字。典籍《尔雅·释鸟》释:“鹭,齐鲁之间谓之舂鉏。”“舂”做动词,是指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鉏”古时同“锄”,既可做名词,也可做动词,指弄松土地及除草。那么,人们为何把这种鸟叫做“舂锄”呢?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羽虫》引陆机《诗》疏:“步于浅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锄之状,故曰舂锄。”实际上,《尔雅》续篇《博雅》也将白鹭称作“独舂”,是据其单腿悬起立于水中捕鱼的样子。无论是舂还是锄,都与农业生产相关,可以看出,从远古时候,白鹭就是田园生活的一部分了。在另外一些诗作中,作者似乎着意于描绘白鹭与农耕的联系,如杨慎《出郊》:“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更有诗篇直接使用了“舂锄”之名,如清·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不只是换了个名字,被唤作“舂锄”的白鹭似乎直接参与了“水田”风景的生成。

在这样的视野中,也许我们会发现,“白鹭”不只是杜甫《绝句》中象征自由与生机的、春日长空中的精灵,它们更是属于田园山水的。由此,再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也许我们会注意到“烟火”“藜”“黍”“菑”“山”“葵”等田园意象,会注意到“白鹭”与盛唐以王维为重要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联系。实际上,这一联系在另外的诗篇中体现得更为直接,如宋·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山水田园之间的渔樵耕读生活景观,让我们想起《归园田居》等诗文的作者、“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陶渊明。体现在田园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自然不是从陶渊明开始的,而是有着更为久远的文化基因,如传说中的许由颍水洗耳、巢父上游饮牛,又如《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我们对“白鹭”的理解就从田园山水诗意象拓展到诗文、神话传说等文本所体现出的中国隐逸文化。对于这一文化传统,作者显然是熟稔的。《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是《丁东草》三章(丁东、白鹭、石榴)中的一章,最初发表于1943年2月《文艺生活》第三、第四期,后收入小说散文集《波》中。而在第一章《丁东》中,作者就提到了“隐者”一词。

有意思的是,关于“隐逸”,几乎从一开始就包含思辨色彩。如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矛盾的对立与转化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道家哲学的意味。

此外,值得提出的是,与隐逸有关的鸟意象,我们还会想起“鹤”,鹤的内涵较为多元,除隐逸,还可指长寿、富贵等,也许正因此,鹤意象在庙堂之上很常见,如皇宫器物、大臣朝服常见鹤型、鹤纹。比起居“庙堂之高”的白鹤,处“江湖之远”的白鹭似乎更接地气,更近田园日常与平民百姓,更符合田园诗与农耕文明的气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在享受自然科学成果的同时,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窘与异化,而“审美”则有助于抗拒这种异化,恢复人的完整性。在丰富多样的东西方审美体系中,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基础、以自然审美意识为特色的中国古典美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天人合一”“自然审美”“道家哲学”思想等都与古老中国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

由此,我们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理解也许可以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技巧的层面拓展到对隐逸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华夏文明的理解。

有论者指出:“课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实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单篇课文为基本单位进行课文教学,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依然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和教学方法。”[4]抓住文學作品的典型意象,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创作情思,有助于我们超越文学修辞艺术与表达手法的层面,联系到作品相关的文化语境,进而上升到对文明的理解。这样的解读既有助于单篇课文的解读,也有助于以单篇课文为基础的教学资源统整。

注释: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8.

[2][3]洛小所.语言美学论稿[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175,174.

[4]王荣生.事实性知识、概括性知识与“大概念”——以语文学科为背景[J].课程·教材·教法,2020(4).

[本文为上海师范大学校级文科项目“基于大概念的语文学科教学资源统整与重构”阶段成果(编号:310-AC7031-21-003022)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白鹭意象课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