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村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研究

2021-09-26张桂荣于扬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新时代

张桂荣 于扬

摘 要:因家庭的经济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为贫困,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其家境更为贫寒,存在自卑心理,并且缺乏幸福感。国家专为贫困大学生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物质上的难题,与此同时还需要学校及教师对贫困学生提高重视程度,进行适当的帮助及心理上的辅导。本文重点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时代;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育

主观幸福感能够反映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各自对于生存状态的情感体验。在大学生当中,农村贫困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贫困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偏低,在性格及心理等方面都与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难题,需要学校及教师从多个方面着手,使贫困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贫困大学生群体也日渐增大。贫困大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较为复杂,因此,会更加向往美好的未来生活,并且贫困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自理能力,思想上更加独立,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更加务实。但因为成长环境并不理想,并且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贫困学生会更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经济上的弱势处境使他们更敏感地知觉到他人的“偏见”和“歧视”,其心理健康受到危害。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越发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问题,然而这并不能解决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对各大高校的调查得知,许多学校尚未对贫困学生的身心辅导落到实处,导致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毕业后的就业都出现了问题。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经济状况。通过对以往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经济上的困难。对于贫困学生来说,除支付学费及学校的各类费用外,还要解决生活费,因此为了能顺利毕业,他们不得不在课外抽出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这样就会致使他们缺乏娱乐时间,在经济与心理双重压力下,导致贫困学生出现一定心理问题。

家庭因素。在贫困学生群体当中,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庭都存在许多矛盾。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非常深远,贫困学生在不良的家庭氛围当中长大,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导致他们长期处于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学生的家属因身患重病或无工作能力,导致无法给予他们物质支持。诸多家庭因素决定了贫困学生的幸福感远低于其他学生。

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最终目标无非是就业及创业。随着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普通大学生想要寻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经存在着难度,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更加艰难。贫困学生有着自卑心理,导致在职场竞聘缺乏竞争意识,因此会错失许多就业机会。另外,他们的物质基础差,无法解决应聘期间的开销问题,也会导致自身求职积极性下降。如此一来,贫困学生很难找到工作,他们的幸福感就会始终处于低值。

人际关系。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通过与朋友的沟通不仅能缓解内心的压力,并且能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当中获得有效的建议,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幸福感的高低。贫困学生受自卑心理的影响,难以主动进行社交,并且因长期处于内心封闭的状态当中,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主观因素

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标和信仰的观念,是人们关于某事物或某活动对自我生活的重要性、实用性、价值性的一种判断。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来往越发密切,外来的文化及观念必然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冲击,大学生追求新潮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由于缺乏辨识能力,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文化的影响会产生思想及观念的偏差。贫困学生由于自身存在“低人一等”的错误想法,会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情况严重者会仇富、拜金。贫困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问题,会对学习及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人格特征。郑雪等的研究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正相关。结果还发现稳定外向型人格的幸福感水平最高,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贫困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强,会为了摆脱现状而加倍努力学习,这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地方。据研究部分的貧困学生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在恃强性、敏感性、忧虑性上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而在乐群性、兴奋性、稳定性上却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贫困学生存在的人格缺陷也会导致自身无法正确感知外界事物,因此会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三、提升农村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人格、归因方式、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参加运动锻炼,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等方式进行调节。因此,为帮助农村贫困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需要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知,让他们意识到成长环境只能影响他们的前半生,后半生的发展道路是能通过努力学习及工作来改变的。教师还得让贫困学生对自身的能力进行肯定,鼓励他们面对生活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对诸多的外界影响因素进行正确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彼此在沟通过程中,贫困学生得到教师的帮助,并且懂得感恩与回报,拉近了师生关系,还让贫困学生形成了健康的思想观念,从而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幸福感也会明显提升。

(二)解决经济问题,完善资助体系

国家针对高校当中贫困学生群体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设置助学金、补助金等,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国家定期拨款给各高校,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资金援助,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利用好资金渡过难关。学校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办理助学贷款,设立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给贫困学生,让他们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既保护了自尊心,又提高了个人能力。

(三)强化心理辅导,培养快乐人格

对贫困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思考消极的事会使人变得不快乐,而经常思考积极的事就会使人变得越来越快乐。因此,对贫困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暗示及思维训练,让他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当中对事物进行思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观看宣传正能量的电影,或是开设演讲比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贫困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地位是同等的,从而增强自信心,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及挑战。

引导贫困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贫困学生由于自我认识不足,极其容易将事情的错误归咎于自身,导致情绪低落,无法接受失败,从而性格变得敏感,抗拒接受新事物。此时需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正视失败,并寻找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另外,在鼓励贫困学生的时候要注意适度,不能让其过度认知,维持在平衡的状态看待问题。

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圈。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还能逐渐敞开他们的心扉。贫困学生在参与各种志愿活动、校内竞赛、体育项目当中,能受到热烈气氛的感染,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从而令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新时代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不仅需要国家及学校的物质支持,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农村贫困学生打破心理障碍,并且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叶艳晖.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与提升[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4):97-101.

[2]郑雪,王玲,邱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ll(2):105—107.

[3]张静,汤雅婷,牛力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校医,2006,20(5):479—480.

[4]姜振宇.浅析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山西青年,2021,(1):51-52.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新时代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